七一社區        注冊

八旬退休教授賣房自費建校 為自閉症孩子點亮人生光芒

2015年10月12日08: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八旬退休教授賣房自費建校 為自閉症孩子點亮人生光芒---中國文明網

今年82歲的盧穩子退休前是天津師范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她早年畢業於我國著名學府,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第一屆研究生,一輩子從事教育行業。12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盧穩子在老家河北省撫寧縣三裡楊庄自費建起了一所特殊的學校——紅燭育人工程學校,學生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閉症兒童,而教師們則是一批當地農村的普通居民。如今,她和她的團隊幫助許多家庭重新找到了幸福與快樂。

1.退休教授拒絕高薪 自費建起自閉症康復學校

在天津師范大學期間,盧穩子一直從事著兒童心理學前教育,干了一輩子教育。退休后,她也閑不住,熱心參加各類公益活動。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接觸到了一位來自天津的自閉症患兒母親。“你想想,家裡就這一個孩子,就像死不了的癌症……”當時,盧穩子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觸動,雖然當時有許多高端教育培訓機構希望以高薪聘請她,但她卻不為所動,因為她覺得那些事情年輕人都能辦、都願意辦,而她則希望能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時光裡,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干一些大伙不愛干、干不了,而她又有把握干的事情,為真正有需要的人雪中送炭。

圖為央視《講述》欄目2014年6月播出的《盧穩子和她的孩子們》視頻截圖。

盧穩子說:“退休時,我就想辦學,可是辦學首先需要的是錢,老伴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跟我說:學校我們一定要辦,但我們不能掙孩子的錢,你別著急,咱們先辦工廠,賺來的錢都給你辦學校!老伴的話,一下子給我吃了定心丸,我想我這個小蠟頭兒,就選擇燃燒在這個事業上吧。”2003年,已經快70歲的盧穩子,用自己和老伴兒的全部積蓄,在自己的老家河北省撫寧縣三裡楊庄成立了針對自閉症患兒培訓的學校——紅燭育人工程學校。把學校選擇在這裡,她認為最合適了,因為各方面的成本相對城市都要低很多,大自然也是最適合孩子成長和發育的地方。

雖然這個學校很偏僻,甚至沒有獨立的校舍,但是一個從事教育工作六十余年的老教授和一批隻有高中文化的普通村民,一直竭盡所能地幫助那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門。12年來,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自閉症孩子在這裡生活、學習,許多孩子都得到了明顯的康復。紅燭已然改變了無數個孩子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改變和拯救了一個個瀕臨解體的家庭。

2.傾全家之力辦學 竟能讓普通村民做“特教老師”?

學校最初的師資力量是聘請師范類專業的畢業生,可是來來走走,很多老師根本留不住。學校剛剛步入正軌的時候,曾經聘請來了幾位師范畢業的老師,但是由於學校是公益性質的,沒有任何利潤,在這裡老師的工資連普通中學老師的一半都到不了,對於需要照顧父母、照顧家庭的年輕教師來說,生活壓力很大。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們,老師們都要常年住在農村,朴素的平房、簡單的陳設,條件十分艱苦,最長時間的老師也隻任教一年。她說:“自閉症孩子的康復和教育靠的更多的是陪伴和耐心,而這一點,很多大學畢業生不容易做到。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教育不能等。”

辦校期間,她傾全家之力辦學,自己精心編排教學課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愛人老徐則負責設計制作大型玩教具,兩個女兒從事管理和一線教學。

在一段時間嘗試之后,從事兒童教育多年的盧教授作出大膽嘗試,聘請當地具有高中學歷的人來當老師,在她眼中,隻要有愛心、有責任心,就算只是高中學歷也能來試試,即使她們從來沒有學過教育。於是,盧穩子又開始從頭教起,從孩子的心理反應到教育的方式,從普通話的訓練到肢體行為鍛煉,經過幾年的摸索探尋,盧穩子不僅建立起了一支完全由普通農村婦女組成的合格的教師隊伍,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

學校教師在盧穩子(右一)的指導下與孩子進行交流。圖片來源:天津文明辦

盧教授大膽使用村裡的高中畢業生作為教師,採用寄養的方式一對一24小時的教育照看自閉症孩子。圖為央視《講述》欄目2014年6月播出的《盧穩子和她的孩子們》視頻截圖。

為了給孩子們編寫適合的教材,盧教授每天在教室中來回觀察孩子的上課情況,或與孩子們一起上課,從實踐中探尋治療自閉症孩子的方法,在與孩子面對面教學中,針對每一個孩子親自寫教案,然后手把手教授給老師,這也是盧教授速成教師的特殊方法。

在這裡,老師們不僅在工作時做到“教學一對一”,放學后還要把孩子領回家去看護,做代理媽媽和代理爸爸,真正做到了24小時陪伴。老師們不僅承擔著教學的責任,還要承擔起媽媽的責任,吃喝拉撒睡什麼都得管,讓孩子隨時伴隨著教育,真正使自閉症患兒得到進步。

東東(化名)是特教老師黃曉燕接手的第一名孩子。在盧教授的親自指導下,黃老師一點點學著如何和一名自閉症患兒接觸,每天除了教東東識字、數數外,還擔負起了母親的責任。每當東東有一點進步,黃老師就用言語鼓勵表揚他,把他當做自己的小兒子一般對待。在紅燭生活的一年多時間裡,東東從最初的一言不發到現在已經認識了200多個漢字,學會了簡單的加減法,個頭也長了一頭多。東東的家人說:“要是沒有盧老師、黃老師,東東這孩子就廢了,現在又會說話、又能識字了,我們的心也算放下了。”

3.不怕四句話教倆月 她堅持“一對一”教學模式

在自閉症兒童教育領域有這樣一句無奈的話,“媽媽決定孩子的命運”。在紅燭,盧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發揮自身多年的專業優勢,直接給家長做心理咨詢工作,同時也努力在教師、家長、孩子之間形成全面的互動。多年來,盧穩子始終堅持“一對一”教學模式,要求有多少學生就要有多少老師,每個老師隻負責一個孩子,卻負責這個孩子的全部,這樣才能既堅持最完整地掌握孩子的全程康復,又避免家長角色下的情感偏愛,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

剛到學校時完全不會自理的苗苗(化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有一天回到家突然拿起被子給媽媽蓋上,她的媽媽激動地抱起孩子大聲哭起來。還有一個孩子來學校時隻會爬行,訓練三個月后,孩子已經可以簡單地走幾步了。有一天晚上,孩子媽媽哭喊著找到盧教授說孩子不見了。全校所有人員都立刻尋找,甚至找到了秦皇島火車站。結果,就是在火車站,一位老師發現了正被警察看護著的孩子。孩子的媽媽感激得痛哭流涕,也同樣滿懷驚喜——因為,她完全沒有想到孩子恢復得這麼快,還自己走到了那麼遠的地方。

圖為央視《講述》欄目2014年6月播出的《盧穩子和她的孩子們》視頻截圖。

看到孩子們哪怕有一點點喜人的進步,盧穩子都會很高興,迫不及待地與老伴分享。軍軍(化名)是剛開始的時候總是低著頭,幾乎沒有語言能力,非常排斥與他人相處。盧穩子一遍遍教他發音練習,說簡單的句子。可軍軍發音總是不准確,而且不願意抬起頭和老師交流,這也是軍軍康復的一大難題。盧教授耐心地將軍軍抱在懷裡,手捧著書本,不斷重復著簡單的歌謠,雖然隻有4句話,她卻足足教了2個月。慢慢會說話的軍軍仿佛有了自信,也開始相信別人,不再抗拒。他抬起頭看著盧穩子的眼睛叫“老師”,盧穩子開心地喊來老伴:“老徐,老徐,快來看啊,軍軍能抬頭和別人對話了!真是太好了!今天他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她就是這樣,隻要孩子們有進步,她比誰都開心。

陽光,樂觀,這是盧穩子和老伴兒一生的主基調。“老伴在任何困難甚至災難面前都是非常的樂觀和積極,我們的人生態度是非常吻合的,這讓我們會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互相支持。”當年的“文革”,唐山大地震,他們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考驗,一直樂觀地走了過來。直到退休后的辦廠、辦學,兩位老人在專業及管理方面的才能更是充分激發了各自的能量和激情。

每天早晨,5點,她和老伴就早早起床了。打掃庭院,收聽新聞——多少年以來保持的習慣。7點,一起吃早點。白天上課時間,兩人便穿梭在各個專業訓練室,觀察、指導,還不時加入到中間,“哦,明明做得真棒!”“營營,來,和奶奶一起做一次!沒關系,別怕!”他們儼然像兩位剛上崗的年輕教師一樣,熱情、耐心,而且不忘隨時把每個指令示范給指導老師,並悉心指導。

晚上,家長們一一帶著孩子回到生活區,他們又隨時跟進一天的反饋。教師們深受感染,愈加賣力教育孩子。

“哎,兩位老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其實他們能不累嗎?我們不能總是這麼抱怨孩子了,還是多做點事情吧!明天我也幫你同指導老師一起,拿著校長的指導方案,來矯正你家小雪的走路問題!”家長同教師們無形中實現了良好的交流、互動。

一切,看起來那麼和諧、順暢,有些像世外桃源。正是在這種充滿人性化的環境下,孩子們享受著教育的滋潤。

4.為改善學校條件忍痛賣房 培養女兒做“接班人”

自閉症兒童教育康復,是一個復雜、艱難的龐雜工程。盧穩子也遇到過瓶頸,因為硬件上的緣故,她不得不放棄一些再也無力支持的孩子。盧穩子和她的自閉症學校在三裡楊庄扎根的12年來,紅燭先后幫助了百余個孩子,許多孩子都得到了明顯的康復。經常有人登門取經,這個簡陋、質朴的大庭院一直笑迎各路來客,亦堅守著嚴謹和低調。盧穩子說:“我們從未想到張揚,但也一直做到開放。這顆小蠟頭兒有限,但既然點在這裡,就不會吝惜燃燒。”

盧穩子。圖片來源:天津文明辦

盧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個復雜的公益事業,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舊校舍在用之前,只是普通的民房,直接拿來給孩子作康復肯定不行,盧穩子便把家中全部的存款都拿來修蓋學校,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當時的資金隻夠將學校建起來,簡單的裝修,卻有無限的溫暖。現如今學校用了很多年,加上房屋面積不大,隻能容納四五十個孩子。一些康復較好,已經有起色的孩子或者病情較輕的孩子,就隻能被帶回家,由家長繼續幫助其康復。一些家長長途跋涉帶孩子來尋求幫助,但是在看到學校的居住環境后,沒有多考察學校是否有先進的教育設備和專業的康復水平,隨即帶著孩子失望離開了。這讓盧穩子很內疚,因為她是多麼希望能夠幫助到那些孩子。

於是,盧教授和家人商量計劃翻蓋校舍,但僅僅靠家中積蓄和社會捐贈的70萬元根本不夠重建校舍。為了籌措資金翻蓋學校,盧穩子傷透了腦筋,湊齊資金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但重建學校卻迫在眉睫,於是盧穩子有了一個想法。她召集全家一同商量,想要賣掉在天津市南開區居住了多年的房子。這個想法,她的家人開始有些吃驚,隨后是理解和支持。他們挂出賣房信息,可是等待的時間比想象中要長,眼看學校就要拆除了,房子還是沒有合適買家,盧穩子的二女兒在報紙、網絡上刊登房屋出售信息,降低房價,希望獲得更多人關注,盡快售出房子,獲得資金。來看房的人多了,當聽說盧穩子是為了給自閉症孩子建設校區而賣掉房子時,購房者沒有壓低價格就購買了。資金到位了,2015年4月7日,學校正式動工,開挖地基,這也是紅燭迎來新開始的一天。

盧穩子與小朋友在一起。圖片來源:天津文明辦

盧穩子在建設期間時常到施工現場查看進度,工人們也知道這所學校的情況,干起活來也是格外精心。在施工期間,盧穩子也沒有停止上課,借了幾間民用房,仍然帶著20個孩子們一起生活,距離較近的孩子則是由家長接送。

當地村委會對盧穩子教授的事業更是大力支持,翻修師生們的必經路段,協調村子裡的小學,參與設計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孩子一起游戲的環節。“盧大姐做的是利民的好事,作為家鄉的基層干部,我們能做的,沒有理由推辭。另外,我們自己也常常受到感染,心甘情願一同做點奉獻。我們也非常感謝大姐能帶動村裡這麼多百姓關注這些孩子。我們的‘文明村’榮譽,大姐可是有一份大功的啊。”三裡楊庄書記楊運才始終盡力支持盧教授的事業,不斷為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權利。

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盧穩子又開始考慮他們的未來了,她希望幫這些孩子們找到一條出路,建立一個終生的大齡養護模式。現在,盧穩子和村民們商量,要讓一些自理能力強、18歲以上的孩子在村裡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還把自己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女兒帶到了孩子們的面前,要把她培養成為紅燭的接班人。

盧教授說:“做一名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愛心、耐心、信心和恆心,自閉症兒童需要不斷地訓練才能見到曙光,才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才能找回人生的價值。我覺得我還能干十幾年,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很有信心,況且還有合格的接班人。”

(本網根據天津文明辦提供素材、《中國好人榜——盧穩子》、《“教育讓我年輕”——訪紅燭育人工程學校校長盧穩子》等綜合整理。)

編輯點評

在耄耋之年,盧穩子拒絕高薪聘請和安逸生活,仍然堅守在教育第一線上,為自閉症患兒帶來福音。因為她希望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時光裡,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大愛和擔當,顯現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中國夢,這樣的夢,與千百家庭的夢想結合起來,這不僅僅是小蠟燭頭兒,更是火種,點燃夢想,照亮社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