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球新聞編輯室的發展趨勢

2015年10月10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全球新聞編輯室的發展趨勢

編者按

隨著美劇《新聞編輯室》近幾年在網絡上熱播,“新聞編輯室”這一概念也在國內流行開來。實際上,“新聞編輯室”基本等同於國內媒體的新聞採編部門,無論冠以新聞中心、新聞部還是其他名稱,它指的就是新聞媒體的核心內容生產部門。今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世界編輯論壇大會上,發布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2015年新聞編輯室發展趨勢》,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新聞游戲化﹔播客的復興﹔自動化新聞報道等9個方面的變革,主導著未來新聞編輯室的發展趨勢。學者張建中為我們摘取本報告精華部分進行編譯和點評,以期對國內的媒體融合實踐提供一些借鑒。

新的媒體融合

——當游戲、虛擬技術遭遇新聞

由於新興可穿戴技術和虛擬現實頭盔的出現,游戲和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改變新聞媒體組織講述新聞故事的方式。

在最近幾年,一些新聞組織,像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和《紐約時報》都開發出了它們各自的“新聞游戲”(news games)。新媒體組織BuzzFeed最近宣布要創建一個游戲團隊,該團隊主要致力於為BuzzFeed網站創作新聞游戲內容。

歐洲記者中心的高級項目經理安托萬·勞倫特認為,游戲元素是一種爭奪受眾的方式,“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社會問題上,游戲可以促進受眾參與和創新”。

半島電視台網站開發的《非法捕魚》也是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新聞游戲,這是一個基於互動網絡紀錄片創作的新聞游戲,它為半島電視台網站帶來了80%以上的新用戶。

點評

虛擬現實技術在未來預示著一個極大的市場。美聯社、美國廣播公司(ABC)、《紐約時報》都已經開始進入這個市場。最新的消息是,迪斯尼公司投資6500萬美元開發虛擬現實技術。

機器人記者崛起

——自動化新聞報道大量涌現

美聯社已經開始使用自動化技術來報道新聞,它是新聞行業首家利用自動化編輯技術的媒體組織。

身處自動化報道一線的美聯社副總裁兼總編輯婁·費拉拉指出,“如果人們認為機器人記者報道新聞不會馬上出現,那麼我要說這些人的認識是錯誤的,機器人報道新聞的時代已經來臨”。在世界新聞大會上,費拉拉指出,由於機器人自動化生成故事的出現,導致美聯社在經濟方面的報道數量增加了近10倍。

一些支持使用自動化報道技術的人認為,自動化技術可以讓新聞記者回避一些日常重復性的工作,使他們更加關注新聞故事本身,這樣他們的時間也更有價值。正如費拉拉所說,由於自動化技術的使用,可以釋放美聯社員工將近20%的時間。

點評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福布斯》都已經開始利用機器人來報道新聞。今年9月,我國騰訊公司也宣布開始採用機器人寫稿。機器人寫稿最大的特點是速度快、成本低,但目前它還不能代替人工記者的新聞深度分析。

播客革命

——關注音頻的復興

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設備的普及,“播客”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媒體報道趨勢。一些學者將播客的復興稱之為“連播效應”(Serial effect)。《連播》(Serial)是一個非常成功的12集播客新聞調查節目,它是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分離出來的廣播頻道《這是美國人的生活》創作的。該節目創造了將近8000萬的下載量,這麼大的下載量通常隻有熱門電視節目才能達到。

從目前來看,這種創新報道模式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最近的新聞敘事發展趨勢也表明,創新並不僅僅由超級技術所驅動,像播客這類報道模式並不需要昂貴的接收設備,同時也方便大多數人群接收,這也就是所謂“收聽”的魅力。

點評

移動時代的播客意味著“將廣播裝進你的口袋中”。智能手機正在改變受眾消費新聞的方式,而播客正是移動媒體平台中的一個重要傳播渠道,新聞媒體組織沒有理由忽略這個渠道。

聊天軟件崛起

——新一波的社交媒體

正當新聞編輯室習慣於它們的社交媒體流程時,移動媒體中聊天軟件的蓬勃發展,又給新聞組織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可能會導致新聞業發生更大的轉變。

在2009年,移動媒體的全球網絡流量還不到1%,而到2015年,移動媒體的網絡流量已經猛增到33.4%,大約有一半的網絡流量增長是在過去兩年出現的。像尼日利亞和印度這些國家,超過70%的網絡流量來自於移動用戶。

作為一種傳播和吸引受眾的工具,聊天軟件(如WhatsApp、Line、微信)的使用,將會越來越變得引人注目。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時期,BBC會通過這類聊天軟件來傳遞信息,比如在今年4月尼泊爾地震的報道中,BBC就利用即時通訊軟件Viber創建了“生命線”(lifeline)信息傳播渠道,以此來幫助人們拯救幸存者。

點評

據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WhatsApp的每月積極用戶已經達到9億,微信的每月積極用戶也有6億之多,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注意利用這類社交媒體渠道。比如今年9月,《紐約時報》在WeChat(微信)上就又創建了一個公眾賬號。

數據分析的應用

——增加受眾的關鍵

在過去一年當中,新聞編輯室的數據與分析使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數據分析被用作一種工具來了解用戶的行為,並幫助新聞編輯室來了解它們的內容怎樣傳播。

而在2015年,具有開拓性的新聞組織配備了專人或專門的團隊負責開發受眾,並將數據分析整合到它們的編輯運作過程中。比如,《衛報》的內部數據分析平台Oph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平台很容易讓新聞編輯部獲得流量指標,也容易讓所有的員工理解這些流量指標。

《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創新總監詹姆斯·羅賓森指出,新聞組織對流量的關注主要是圍繞如何吸引受眾和理解受眾展開的,而不僅僅是對流量數量方面的關注。

點評

大數據時代的受眾分析方法,可以讓新聞媒體,捕捉受眾媒體消費的深度數據。這些新的測量方式包括:大數據挖掘,跟蹤鼠標的移動,頁面滾動深度,以及消費者在一個頁面上花費的時間等。

小型新聞編輯室的創新

——來自世界各地的啟示

事實上,在全球各地,有許多新聞媒體組織也在努力創新變革,它們也試圖通過創新方式來向受眾傳遞信息。

新加坡《海峽時報》圍繞著娛樂、教育和旅游三個話題,創建了三個社區網站,讀者可以通過這三個網站來提供他們自己採寫的新聞報道和照片。越南的新聞媒體組織VietnamPlus,開始嘗試利用說唱的方式來吸引年青受眾。

這些案例說明,一些新聞組織規模雖然小,但這並不能阻礙這些小型新聞組織採取新的創新方式來吸引受眾。

點評

《紐約時報》和《衛報》的數字創新之所以比較成功,主要是它們在轉型過程中及早進行了數字化變革。但是在世界范圍內,一些小型的新聞組織利用各種新的報道技術和報道理念進行新聞創新,也可以實現媒體數字化的轉型。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建中編譯自世界編輯論壇網和英國新聞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放、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