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鬆良
垣曲縣退休工人楊金玉,從小就聽父親講戰斗故事,痴迷紅色收藏,並創建了中條山抗戰紀念館。紀念館開館一年來,接待參觀者達3萬余人次——
【寫在前面的話】
垣曲是革命老區縣,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垣曲縣退休工人楊金玉,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兒時就常常聽父親講與敵人戰斗的故事,對革命斗爭史情有獨鐘。中學畢業后,他到工廠當了一名工人。隨著工業改制,企業破產,楊金玉下崗了。從此,他開始執迷於紅色收藏。2005年,楊金玉在垣曲抗日政府所在地歷山鎮望仙村,創建了垣曲革命老區紀念館,隨后又辦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館。在收集實物中,發現有許多抗日戰爭時期中條山戰役遺址和遺物,每一件抗戰實物,就是一個抗日故事。這時,楊金玉產生了創辦中條山抗戰紀念館的想法。
74年前,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者發生了一場慘烈的中條山戰役,它在中條山上鑄起了一座抗戰豐碑。
74年后,垣曲縣退休工人楊金玉克服重重困難,建起了中條山抗戰紀念館,雖然簡陋,但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籌建中條山抗戰紀念館
楊金玉是一位老兵的后代,其父楊壽年15歲就參了軍,一年后加入了彭德懷領導的西北第一野戰軍,參加過解放寶雞、蘭州等戰役。全國解放后,作為第一批抗美援朝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發生在山西范圍內的中條山戰役,也叫晉南會戰。中條山涉及垣曲、平陸、芮城、永濟、夏縣等縣市,垣曲地處中條山腹地,成為中條山戰役的主戰場。1941年5月7日,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歷時一個多月,雖以我國軍隊慘敗告終,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2011年,省委宣傳部牽頭拍攝了一部反映中條山戰役的電影《咆哮無聲》,揭開了塵封幾十年的一段慘烈歷史,謳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將士。中央電視台九頻道也拍攝了六集紀錄片《浴血中條》。楊金玉看了《咆哮無聲》這部電影后,深受感觸和啟發,開始著手籌建中條山抗戰紀念館。
收集有關實物達340件
聽說楊金玉要辦中條山抗戰紀念館,不少人搖搖頭,說他太傻,不賣票不收錢,免費參觀,圖個啥。朋友勸他,已經辦了革命老區紀念館和民俗博物館,都不收費,還是留點錢自己搞點賺錢的生意吧。
認准的路,就要堅持走下去。楊金玉說,咱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圖的是讓后人能夠銘記這段歷史、緬懷先烈、熱愛和平、珍惜幸福。
創建抗戰紀念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選址,有人提出建在縣城,佔地和建設預算需要800萬元至1000萬元。作為民辦紀念館,靠個人投資,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最后決定,選在革命老區村皋落鄉民興村。
民興村距縣城14公裡,中條山戰役中曾在這裡發生過激烈戰斗,目前仍留有戰壕等戰場遺址。隨著實施扶貧移民工程,這裡的村民走出大山,先后遷入縣城移民安置區,留下了一座空蕩蕩的學校舊址。2012年4月初,楊金玉找來工隊,對兩層磚木結構、年久失修的舊校舍開始了修繕,既要維修房頂、牆壁,又要進行粉刷、裝飾,還要硬化大院,一個月便花光了借來的50萬元。資金不足怎麼辦?楊金玉隻能東借西貸。為節省開支,他找來兩個破舊台球桌,修補后自己動手做成了中條山戰役沙盤。
開工前,楊金玉找到省文博專家尋求設計和指導。接著,從山溝引來了山泉水,對老化的線路重新架設,使水電問題得以解決。
之后,楊金玉開始走訪老兵,收集資料、圖片和實物。除在垣曲、夏縣等周邊縣征集之外,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前往河南、陝西、四川、湖南、江蘇、雲南等省市,找政協和黨史辦尋資料,去檔案館查檔案,對當年參加過中條山戰役的老兵健在者和已故將領的后代,登門收集有關史料,先后走訪了70多人。
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遠遠出乎意料。為了減少費用,楊金玉每次外出住的旅店不超過30元,在一個地方一般不坐出租車,而是租用一輛自行車去找抗戰老兵。能省則省,不多花一分錢。聽說湖南省資陽市有一把“中正劍”,與中條山戰役有關,楊金玉先后三次登門,終於感動了這位收藏者,同意征收。夏縣祁家河鄉有一顆日軍當年轟炸時留下的廢棄炮彈,埋在一位老人住宅附近,楊金玉多處尋找,挖了兩天才找到。
近兩年時間,楊金玉走南闖北,收集中條山戰役有關實物達340件,有日軍刺刀、手榴彈、手雷、炮彈等,也有國軍使用過的頭盔、望遠鏡、文件包、指南針等,還有抗戰將領部分照片。雖然征集花費了60萬元,但確保了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
在垣曲縣民政局的幫助下,楊金玉還建起一座烈士陵園,對在中條山戰役中犧牲埋在荒山野嶺的26位烈士遺骨,重新裝棺入殮,安葬於烈士陵園,並分別立了墓碑。對革命紀念亭和紀念碑也進行加固,作了修繕。
共設14個展室
2014年9月3日,隨著一陣陣鞭炮聲,中條山抗戰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這一天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
紀念館建筑面積5100平方米,分為“罪証如山”“全民抗戰”“永遠緬懷”3大部分,共設14個展室,總投資286萬元。既有版面、圖片,也有沙盤和抗戰軍械及將士遺物,還有抗戰書櫃。通過一段段文字、一組組數字、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抗戰實物,揭露了日本侵略軍在中條山地區制造的血腥慘案和暴行,也全面反映了中條山戰役奮起抗日的英雄事跡。
2014年10月26日,抗日名將張錫慶后人百余人專程從河南鞏義市趕來,在中條山抗戰紀念館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1941年,張錫慶在抗戰中壯烈犧牲,埋骨中條山,年僅40歲。
今年7月7日,由華商報牽頭,聯手企業,組織抗戰老兵子孫和志願者200多人,遠赴垣曲,在中條山革命紀念館舉行了“中條山上祭陝軍,故鄉水土緬忠魂”紀念活動,他們栽植了一株白皮鬆,豎起了一塊寫有“秦魂”的記事碑,背面記錄著70年前陝西軍人在中條山戰役中浴血奮戰這一歷史史實。帶著從陝西107個市縣區取的107份水土,灌溉紀念樹,並洒酒祭奠,緬懷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烈。
中條山抗戰紀念館是我省乃至全國目前唯一的專為中條山戰役興建而成的一座民辦抗戰紀念館,在社會上已產生了一定影響。許多在中條山上戰亡的抗戰老兵后人慕名來到這裡,尋找親人犧牲地和當年部隊番號。楊金玉都熱忱接待,目前對20多名烈士正在查詢之中。
稷山縣太陽鄉一位抗戰老兵收藏了一個抗戰茶缸,想捐給中條山抗戰紀念館,寄郵3次未成功,最后派人專門送來。垣曲縣一位抗戰老兵后代將一封家信也捐了出來。紀念館已先后收到了18件抗戰實物捐贈。
這座抗戰紀念館的建成,填補了我國“中條山戰役”紀念館的空白。目前,中條山抗戰紀念館已被垣曲縣國防教育委員會和武警垣曲中隊分別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年抗戰勝利70周年,中條山抗戰紀念館接待工作特別繁重。據粗略統計,開館一年來,已接待參觀者3萬余人次,有當地機關干部、軍人,有學校師生,更多的則是從河南、河北、陝西、廣西、湖南、貴州、雲南、甘肅等省市專程趕來的參觀團隊、抗戰老兵及烈士后代。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