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常態下奔小康——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發展政策理論在西藏的成功實踐

2015年10月08日09:59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新常態下奔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寄托了老百姓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推動科學發展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理論,描繪出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如果說,全面小康是一幅絢麗的圖景,科學發展就是描摹這幅圖景的畫筆。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准確把握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基本內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落實新常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不斷在科學發展軌道上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新的起點上開創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春風吹過千山綠。從三江大地到雅礱河谷,從羌塘草原到獅泉河畔,“小康”這個古老的名詞,正在萬裡雪域高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鋪展成真實而美好的科學發展圖景。

科學發展看基礎

——精准扶貧,廣開致富路,讓西藏農牧業基礎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農牧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富民興藏,就是要把增進各族群眾福祉作為興藏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民族團結和民生改善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讓各族群眾更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突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扎實解決導致貧困發生的關鍵問題,盡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西藏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西部邊疆地區,農牧民佔全區總人口八成以上﹔同時,西藏又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根據國家劃定的年收入2300元的貧困線標准,2010年底西藏貧困人口為83.3萬人,佔西藏農牧區總人口三成多。

沒有農牧區、農牧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堅持把提升農牧業基礎地位放在重中之重,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加快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提高產業經營收入,千方百計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確保農牧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扶貧開發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建檔立卡,精准識別扶貧對象,創新建立“合作社+能人+貧困戶”、“黨支部+能人+貧困戶”等精准扶貧模式。2014年,西藏貧困人口識別建檔立卡工作已全部完成,並搭建了精准扶貧的平台。

2000年,拉薩市城關區拉瓊等43戶群眾作為色拉寺的勤雜人員退休后,戶口落入城關區仁欽蔡村,生活來源常年沒有保障。2012年,拉薩市城關區積極推行“黨支部+能人+貧困戶”扶貧模式,仁欽蔡村黨支部成立了扶貧洗車場、扶貧出租房、扶貧超市等扶貧經濟實體,請村裡的致富能手經營管理。“除了1年1萬多元的工資,還能分紅近5000元。”拉瓊說。在扶貧經濟實體的幫扶下,拉瓊等43戶貧困戶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

自2011年以來,自治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6.97億元,年均減貧10余萬人。得益於精准扶貧工作機制,全區貧困人口已從2010年底的83.3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約32.7萬人,扶貧對象佔農牧區總人口的比例由2013年的18.73%減少到13.63%,4年減少貧困人口50多萬人,貧困地區群眾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區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今年,自治區提出,將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力爭減少貧困人口8萬人,低收入人口佔農牧區總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

通過扶貧項目“能人”,“先富帶后富”,是自治區探索出的又一精准扶貧成功經驗。

“就在幾年前,我們還是個僅有6個水磨、20名員工的小作坊。而今天,我們已經迅速發展成為總資產超過兩千萬元的現代企業。”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創立者達瓦次仁說。

古榮鄉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得益於自治區的扶持政策。截至2014年,這個傳統落后的小作坊,廠區面積已經達到18畝,固定資產淨值達2786萬元,年生產成品糌粑6500噸,帶動300余戶當地農牧民群眾增收。

這幾年,像達瓦次仁這樣的扶貧“能人”和朗孜糌粑公司這樣的特色農牧產品加工企業,如同雨后春筍,遍布西藏鄉村牧場,成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加速器”。依托國家和自治區各項優惠政策,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靠雙手勤勞致富,“家底”越來越厚實。2014年,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依然創造了14%的增速,達到7471元,增速居全國前列。

拉薩市扶貧辦副主任次仁說:“這些能人有經驗、有技術、有頭腦,具備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能力,通過扶持他們經營一批項目,既能讓貧困家庭有工資性收入,又有分紅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貧‘拔釘子’效果明顯。”

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新常態下,要讓各族農牧民群眾感受到“小康”的幸福,首先就要為他們廣開致富路,讓群眾獲得更穩定的增收渠道,更滿意的收入。基於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全區上下把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作為一項重大任務,從優惠政策到致富信息、從技術支持到人才培養、從資金投入到農機設備都給予了最強、最有力的幫扶和支持,切實做到戶戶有門路、人人有活干、經常有收入,千方百計使群眾富起來,費盡心思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位於藏東的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久巴村,過去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千多元。當地政府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草莓及天麻種植業,村民年均人收入達到兩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隨著交通、能源條件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投身商海,從事流通、服務業。從墨脫通車受益的背崩鄉村民白瑪曲珍說:“以前家中收入主要靠種地、做背夫,現在開家庭旅館、種香蕉、跑運輸都可以掙錢。”

……

從讓農牧民群眾“錢袋子”鼓起來的實踐中,可以看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良苦用心”——

2014年,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我區廣大的農牧區全面落實,全年財政支農支出達168億元,同比增長6.5%,加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等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民收入較快平穩增長。

扎實的工作帶來的是可喜的成績——

2014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98.5萬噸,增長2.4%,創歷史新高﹔科技對農牧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44%,全年發展農牧民科技特派員7166名,覆蓋全區82%的行政村﹔落實國家投資7060萬元,在7地市建設了蔬菜種植和藏雞、藏豬、牦牛、絨山羊養殖基地等﹔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2937家,增長55%,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38.6%﹔農牧民轉移就業人數達98.5萬人次、60萬人,勞務收入突破20億元……

數字裡面見實效,數字裡面有真情。一個個不斷提升的數字,代表的不僅是成就,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西藏的深切關懷,是自治區各級領導干部以人為本的為民情懷,是老百姓的日子從活得有保障向活得更滋潤的歷史性跨越。

科學發展看特色

——特色優勢產業正成為西藏經濟發展新引擎,越來越多的“西藏制造”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八方游客來到西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

而西藏的科學發展之路,優勢正在於“特色”二字。

“天上西藏並不遙遠,人間香巴拉就在眼前。”作為世界上少有的一塊淨土,布達拉宮、珠穆朗瑪峰等獨一無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以及別具特色的雪域文化,使西藏成為世人推崇的旅游勝地。長期以來,中央在財政、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西藏旅游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區圍繞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不斷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發新型旅游產品,精心培育了“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旅游品牌,著力打造和推出了以雅魯藏布大峽谷、南伊溝、魯朗林海、“五寨”、納木錯等為代表的旅游景區。隨著全區各地民間節慶旅游和文化旅游產品的推出和品牌的提升,旅游產品更加豐富完善,國際知名度日漸提高。“西藏”二字,本身就代表著高端、特色旅游品牌。

2014年9月,以“人間聖地·天上西藏”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在聖地拉薩拉開帷幕。首屆藏博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世人打開了一扇展示西藏新形象新風貌的窗口,同時也為推介交流和打造西藏旅游文化升級版提供了一個高端平台。首屆藏博會共簽約經濟合作項目33個,總投資387億元,項目涵蓋高原飲水、特色礦產業、特色生物科技、特色旅游、農業產業等。

如今的西藏,正迎來旅游業全新的跨越發展黃金期。2014年,我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553.14萬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2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3%和23.5%。

伴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是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群眾開始“走旅游路、發旅游財、吃旅游飯”,青山綠水不再寂寞,荒山野嶺盡顯商機。靠著旅游奔小康,對西藏老百姓來說不再是夢想。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把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旅游業、藏醫藥、民族手工業、特色農牧業、綠色食(飲)品等特色產業在雪域高原迅速崛起。青稞啤酒搶灘國內市場,5100冰川礦泉水走向國際市場,高原牦牛奶牽手國家舉重隊……越來越多的西藏特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特色優勢產業正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隨著自治區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十二五”優勢特色產業布局的實施,西藏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產區建設如火如荼,初步形成了“藏中糧經飼、奶、綿羊、藏豬藏雞復合產業帶,藏東北牦牛產業帶,藏西北絨山羊、綿羊產業帶,藏東南藏豬藏雞、藏藥材和林下資源、干果產業帶,城郊蔬菜產業帶”和“青稞、牦牛、藏系綿羊、絨山羊、藏豬、藏雞、藏藥材、林下資源、蔬菜、奶牛、馬鈴薯、林果、茶葉、冷水魚14個特色農產品產區”的“五帶十四區”的特色農產品區域格局,西藏特色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正向規模化產業化邁進,一條特色產業鏈逐步形成。

農牧業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有力促進了農牧業特色產業體系建立。到2014年,全區累計扶持和培育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地(市)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1家,其中國家級8家,自治區級16家、地市級77家。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產值達21.2億元,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率達38.6%,帶動農牧戶6.1萬戶、20多萬人,解決當地農牧民就業1.2萬人。全區共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2729家,形成了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基地建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發展局面。

“公司成立后,18名當地群眾實現了成功就業,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山南地區隆子縣加玉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公司發展效益良好,“這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農牧業特色產業的迅速發展,農牧民經濟收益的穩步增加,援藏工作功不可沒。

在日喀則市昂仁縣桑桑鎮,通過山東省援建干部的招商引資,一座現代化的酥油產業園已經有不少客商入駐。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小鎮逐漸形成了以酥油茶為主,涵蓋皮毛、乳制品交易的特色產業平台。

農牧業特色產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和就業的重要渠道。據不完全統計,到2014年,全區農牧業特色產業實現群眾增收13.15億元,受益群眾達175.6萬人,實現戶均增收3305元,人均增收748元,年均增幅達24.5%,為促進全區農牧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農牧業特色產業建設,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帶頭示范作用不斷增強,規模經營、訂單經營、專業經營、統一經營等新觀念深入人心,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並成為農牧民增收和農牧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

天藍藍、水清清,雲飄搖、鳥恣意。高原風光惹人醉,高原特色產業發展讓農牧民群眾心頭暖意融融,更加堅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

科學發展看非公

——“政策高地”成就“價值窪地”,西藏正在成為充滿希望、充滿商機、充滿活力的極具價值的投資熱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西藏連續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正是非公經濟的壯大和崛起。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批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給西藏科學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中廣核太陽能開發公司、新希望集團、科創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等國內數百家企業紛紛“搶灘登陸”西藏,千億大單紛紛投向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的雪域高原。西藏,這個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步成為企業逐財生利的“價值窪地”。

1997年創辦的西藏珠穆朗瑪(集團)有限公司,在短短十多年間,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旅游開發、文化傳媒、工程建設、礦產開發、金融信托、商業地產、餐飲娛樂等西藏大型綜合性民營龍頭企業……作為西藏民營企業的佼佼者,西藏珠穆朗瑪(集團)有限公司的成長之路,折射出我區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歷程,折射出非公經濟發展中的科學發展、改革創新理念。

為增加發展的內在推動力,2011年,自治區召開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工商聯工作暨推進非公有制經濟跨越式發展大會,提出了“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開、政策上放寬、發展上放膽、工作上放手”和“低門檻、零注冊、輕稅賦、強支撐、少檢查、重激勵”等一系列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使雪域高原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政策高地,吸引著全國各地企業的眼球。

在西藏科學發展的新征程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非公經濟發展依然是重點,也是亮點。放寬准入、平等對待、擴張總量、提升規模、消除所有制偏見、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隱性障礙……各項利好政策激勵著我區非公經濟快馬加鞭走向春天。

兩個數字可以說明非公經濟發展的成績:一是從2011年到2014年,西藏非公經濟的貢獻率逐年增強,2014年全區非公經濟所上繳的稅收佔自治區稅收總額的93%﹔二是非公經濟在創造就業崗位上的貢獻逐年攀升,2014年西藏非公經濟創造的就業崗位佔全區新增就業崗位的近80%。

青稞酒、酥油茶、哈達,都是西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體現西藏人民的熱情和豪放。近年來,一批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公經濟發展迅速,打破了市場瓶頸。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藏天佑德青稞酒業在短短兩年的建設投產中,年平均銷售完成2.7億元,實現利潤1.1億元,實現稅金4200萬元,解決當地就業人員107人。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簡政放權。去年以來,自治區出台了簡化住所登記手續、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試點“三証合一”“先照后証”等制度。下放登記權限,除上市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資公司外,其他企業可就近到轄區工商部門辦理登記注冊,清除了影響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絆腳石”,充分激發了大眾創業熱情和市場創新活力。

隨著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簡政放權、削減審批、降低門檻的政策落地,市場主體迅速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區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8808戶,注冊資本568.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59%和163.8%。雪域高原正迎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新機遇。

西藏市場主體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增市場主體第一產業戶數和第二產業戶數分別佔全區市場主體比重的5.3%、10.83%,第三產業戶數為15774戶,佔全區市場主體比重的83.87%。

數字見証成長,繁華述說變遷。走在拉薩街頭,你會驚詫於這個日光城的商貿活力:專賣店、連鎖店、特色店大店小店鱗次櫛比,家電、珠寶、服裝、小吃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流熙熙攘攘,“人氣”依然火旺……事實告訴我們,西藏非公有制經濟已經完成了從“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從“配角”到“主角”的嬗變,無論規模,還是數量﹔無論稅收,還是就業,非公經濟早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中的一抹亮色。

新常態,新征程。萬裡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全區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砥礪前行,我們就一定能夠在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記者 高玉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放、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