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人們這樣親切地稱呼醫務工作者。在遠隔重山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就活躍著這樣一群來自吉林的白衣天使。
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我省已經派出兩批共90名醫務人員赴阿勒泰進行對口援建。多年來,他們累計診治患者超過13萬人次,在當地醫院開展新技術項目121項,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6次。他們用精湛的技藝和敬業精神,為“妙手仁心”做了生動的注腳。
搭建遠程平台方便百姓看病
高清的大屏幕前,隻有10個月大的加依娜在媽媽的懷中不停地咳嗽。阿勒泰市人民醫院的兩名醫生陪在加依娜身邊,向屏幕另一側的遠在烏魯木齊的新疆醫學院的醫生介紹情況。
清晰的屏幕顯示和語音傳輸,讓遠程會診變成了可能。經過會診,加依娜的病情被診斷為肺炎。屏幕另一側的醫生不斷地下著醫囑,吩咐孩子的母親注意不要讓她著涼。
阿勒泰市人民醫院院長馬綠淵告訴我們,在這個遠程會診平台中,顯示屏、攝像頭、計算機、顯微鏡等設備都是吉林援助的。正是在吉林的大力支持下,他們才能將這個遠程會診平台搭建起來。
“遠程會診平台帶來的好處太多了。”馬院長說,“阿勒泰地區業務精熟的專家不多,在沒有遠程會診平台的時候,像加依娜這種遲遲無法確診的患者,我們就隻能讓她去其他地區的醫院治療了。”
今年5月起,遠程會診平台不僅能與烏魯木齊的專家進行連線,還可以直通長春,讓吉林大學幾家附屬醫院的專家來為阿勒泰的患者診治。馬院長說:“遠程會診平台讓阿勒泰市的患者能夠在本地享受更豐富的醫療資源,降低了患者治病的成本,解決了阿勒泰市看病難的問題。”
對於阿勒泰地區的醫療援助,吉林向來都是不遺余力的。馬院長還告訴我們,阿勒泰市人民醫院每年都會得到來自吉林的500萬元援疆資金,用來更新醫療設備。同時,雙方還經常進行人才交流,阿勒泰市人民醫院經常送醫生到吉林省進行培訓,吉林省派出專家對他們進行
一對一的培訓。
喚醒沉睡設備留下經驗技術
在哈巴河縣人民醫院大樓裡,前來援疆的遼源市婦嬰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李忠新邊走邊向我們介紹醫院的情況。走在縣醫院的大樓中,發現這家醫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干淨整潔,各項檢查設備也很齊全。“這家醫院不缺設備,缺的是會使用設備的人。”李忠新感慨地說。
不缺設備,缺專業技術人才,是困擾阿勒泰地區幾家醫院的難題。在李忠新所在的婦產科,他來援疆之前,科室就已經擁有了LEEP刀、宮腔鏡、腹腔鏡等先進醫療設備,但科室內無人會操作,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新設備閑置在一旁。
李忠新的到來,喚醒了這些沉睡的醫療設備。他帶領科室人員開展了婦科腹腔鏡微創手術,宮腔鏡技術也從宮腔鏡檢查術、到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切除術一步步開展了起來。到目前為止,縣醫院婦產科已經開展腹腔鏡手術50余例、宮腔鏡手術100余例、LEEP刀宮頸環切術100余例。以前閑置的設備都派上了用場,以往要轉診到上級醫院的患者都被留下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減輕了不少。
馬麗娜是哈巴河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的年輕醫生,被院領導安排跟著李忠新學技術。一年多來,她跟著李忠新出門診、做手術,積累了很多經驗技術。她對我們說:“醫院人手不多,以前雖然有先進設備,但是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沒有人去學習操作。李老師來了之后,帶著我們進行實際操作,給我們講技術要領。我覺得跟著李老師學習,收獲非常大。”
馬麗娜還說:“李老師在縣醫院不僅教會了我們技術,更教會了我們團隊協作的精神。”在婦產科,產婦隨時都有可能遇到緊急情況。搶救產婦,是一件爭分奪秒的工作,需要各個環節的護士、醫生、麻醉師默契配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李忠新帶領的團隊已成為婦產科的拳頭力量,在幾次急診搶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在新疆進行對口援建的時間隻有3年,所以我希望能把更多好技術、好經驗留在哈巴河,讓我的同事能夠把這些用好,造福哈巴河的各族兄弟姐妹。”李忠新說。
投身科室建設參加巡回義診
在布爾津縣人民醫院,來自撫鬆縣的援疆醫生王麗華正在中醫科出診。布爾津縣的老百姓非常信任中醫,王麗華平時的病人就很多,即使在採訪過程中,也有很多病人到她的辦公室要求看病。
援疆前,王麗華一直在撫鬆縣中醫院的血液透析室任職,可到了布爾津,卻發現縣醫院沒有血液透析室。“當地人的飲食比較咸,容易引發腎病。”王麗華說,“我到醫院之前,醫院並沒有血液透析方面的建設,也沒有從事這方面的醫生,很多要做透析的患者隻能到100多公裡外的阿勒泰市人民醫院去做,所以我就想靠我的力量,幫助醫院把這個科室建設起來。”
院領導十分支持王麗華的建議,血液透析室的籌備提上日程,醫院已派出人員去學習相關知識和採購設備了。
在布爾津縣人民醫院,像王麗華一樣的吉林援疆醫生一共有12人,他們都和王麗華一樣,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眼科的孫永健醫生、婦產科的孫墨勇醫生、心血管專家庄芒勇等,都為各自科室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布爾津縣人民醫院院長郭志偉說:“吉林的援疆醫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精神非常感人。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能讓布爾津縣的患者享受到這麼優質的醫療服務。”
援疆醫生徐立新是吉木乃縣人民醫院的副院長。縣醫院醫生很少,剛到吉木乃,徐立新就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值班、查房、出診急危重患者,工作起來連軸轉,對徐立新來說已經是平常事了。
漸漸地,徐立新適應了這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節奏。他開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醫院科室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上來。
剛到這家醫院工作的時候,徐立新發現醫院沒有急診科和感染科,很多病人晚間無處看病。“一家縣醫院晚上怎麼能沒有醫生呢?”徐立新想改變這種情況,正巧醫院領導想讓他牽頭組建急診室和感染科,於是他就義不容辭地攬下了這項工作。
“我曾經擔任過急診室醫生,所以對急診室這一套規章制度、培訓機制、設備布局都比較熟悉,所以就參照著以往的經驗,把急診室和感染科都建了起來。”徐立新說,這兩個科室現在已建成一年多,運轉得非常好,“以前感染的病人都要送到600公裡外的阿勒泰市去治療,現在我們在本地也能診治感染的病人了。”
肝包虫病是吉木乃縣比較常見的疾病。這是一種寄生虫病,能夠在人畜之間傳染。一年多來,徐立新接診了很多得了肝包虫病的患者。“這種病很難根治,還很危險。”徐立新對我們說,這種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一年多來,徐立新隻要有時間,就主動深入到村屯、牧民家裡義診,宣傳肝包虫病的預防知識。因為吉木乃縣轄區面積大,完成一次巡診要用兩周時間,但他一直都堅持著。“現在這裡患肝包虫病的患者依然很多,在我剩下的援疆時間裡,我還會繼續去各地巡診,讓更多人知道如何預防肝包虫病。”
一次次手術、一次次問診。援疆醫生們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將吉林人民的關懷與愛心傳遞到西北邊疆的這片戈壁上,讓阿勒泰地區的各族兄弟姐妹記住了來自吉林的這一片情誼。(黃鷺)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