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治沙偉業驚天地

2015年09月27日15:04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治沙偉業驚天地

 2014年3月14日,民豐縣尼雅鎮的林業工作人員在用GPS測量防風固沙林的面積。□本報記者鄒懿攝

2014年3月14日,民豐縣尼雅鎮的林業工作人員在用GPS測量防風固沙林的面積。記者鄒懿攝

   9月10日,距塔克拉瑪干沙漠最近的一個小村庄——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托萬塔瓦爾克斯克村老人玉素因·艾山早早起來,到果園摘了滿滿一筐新鮮核桃,趕著毛驢車來到縣東南百萬畝防沙固沙生態林基地,想讓辛苦的治沙人嘗嘗鮮。這一天,自治區防沙治沙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這裡舉行。

  佇立於基地高高的沙丘上極目遠眺,隻見黃色的沙原橫無際涯,如同一群猛獸從四面窺視這片綠洲,一人多高的防護林如一道綠色屏障,將連綿起伏的黃沙擋在了遠處。

  玉素因要好好感謝這群治沙人,自從家門口有了這片生態林后,與風沙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再也不用搬家了。如今,沙地變成良田果園,一家人過上了安穩日子。

  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國逾40%,長期遭受沙漠的侵害和威脅。早在公元四五世紀,曾經水草豐茂的樓蘭王國,由於自然原因和生態變遷,消失在沙漠之中。

  “敢教日月換新天”。自治區成立以來,新疆各族人民戰天斗地、植樹造林,尤其是近10年來,防沙治沙步伐加快,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638.45萬畝。

  自治區防沙治沙辦數據顯示,沙化土地年擴展由2004年的104.2平方公裡持續減少,防沙治沙進入成果性階段,正努力朝著沙化土地零擴張的目標邁進。

  種下一棵樹,攔下萬粒沙。從去年到現在,全區1447.5萬畝沙化土地重新披綠,為大美新疆再添一道生態屏障。

  人進沙退打一場與風沙博弈的阻擊戰

  “這裡收獲的每粒果實,都是從沙子裡搶回來的。”玉素因老人所在的麥蓋提縣一直飽受沙漠遷移之苦。

  玉素因的記憶幾乎都與風沙有關。以前每當沙漠起風,即便關緊門窗,沙子還是無孔不入,鍋裡碗裡都是沙子。風停后,先用力推開被沙子堵上的門,然后再清掃無處不在的沙子。

  然而,沙丘還是越來越近。

  由於砍柴和過度開荒,沙漠前緣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沙漠擴展速度加快,流沙以每年5米的速度侵進,摧毀農田,埋沒道路、房屋和水利設施。

  沙進人退,玉素因不得不一次次搬家。

  然而,一次次的后退並沒有延緩黃沙逼近的速度。玉素因清楚地記得,2009年4月16日的那場特大沙塵暴:遠處狂風卷起的沙塵以排山倒海之勢,鋪天蓋地席卷而來,晴朗的天空轉瞬間天昏地暗……風沙過后,房屋被流沙埋了一半,長出新綠的庄稼、果樹被打得光禿禿。

  “這一場在南疆三地州發生的沙塵暴,引發火災等次生災害,造成人畜傷亡、房屋焚毀,直接經濟損失達1.24億元。”自治區防沙治沙辦主任文青回憶說。

  老人指著路邊的一片濕地說:“這個地方過去叫‘喀拉托胡拉克’,意思是樹木茂密得沒法透進陽光。”后來沙漠逼進村庄,鄉親們種不成地都搬走了。

  麥蓋提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全縣80%以上的土地為沙漠,年均沙塵天氣達80余天,風沙危害成為麥蓋提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主要制約因素。

  生死攸關,不能再退!

  2012年,麥蓋提縣全面打響“風沙阻擊戰”,在縣城東南的沙漠邊緣啟動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設﹔投入3.2億元,一期造林10萬畝,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這個隻有30多萬人口的縣,每當植樹季節,平均每天有兩三萬人參與植樹造林。已營造防風固沙林10.8萬畝,累計定植新疆楊、沙棗、紅柳、文冠果等生態經濟林木7806.9萬株。

  沙海變綠洲,風沙被遏制。據不完全統計,麥蓋提縣沙塵天氣由2010年的106天減少到2014年的40天﹔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2014年的109.6毫米,翻了一番多。

  黃沙退去,綠色重現,農民重返家園。

  站在柯柯牙高達30米的塔樓上向四周望去,林海莽原進入眼帘,一眼望不到頭。

  然而,誰能想到,3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光禿禿的戈壁荒灘,曾是阿克蘇市、溫宿縣沙塵暴的策源地。

  “過去遇到沙塵天氣,出門就要戴口罩﹔如今很少下土了,生活也變了樣。”在柯柯牙綠化工程紀念館裡,講解員黃鶯向來往游客講述今昔變化。

  人進沙退。阿克蘇人發揚柯柯牙精神,進行了一場人與自然的持久戰,200多萬人次的33次大會戰,累計造林20.8萬畝,巍然崛起一條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4公裡的綠色長城。現今,阿克蘇地區每年減少土壤流失41.4噸,空氣濕度提高17.5%。昔日的戈壁荒漠,成了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500佳境”稱號。

  今天,無論行進在阿克蘇、阿拉爾等城市,還是溫宿、沙雅等縣,都會看到一排排青白楊,像整齊列隊的戰士一樣,守護著糧田果園。郁郁蔥蔥的綠蔭下,人們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驅魔治窮防沙治沙走在全國前列

  2012年春,一場沙塵暴過后,於田縣科克亞鄉科克亞村農民阿迪力·麥提尼亞孜蹲在地上,看到刮倒的棗樹心裡直發顫。

  據不完全統計,全區風沙危害每年給農牧民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億元以上。

  風沙往往與貧窮連在一起。

  自治區林業廳黨委書記來景剛列舉了一組數字:全區有約2059.33萬人口生活在風沙區,佔全區總人口的90.85%﹔35個貧困縣中,有34個分布於風沙區,32個邊境縣(市)全部有沙化土地分布。

  沙化土地發展的嚴峻形勢和造成的危害,不僅影響各族人民的生存環境和工農業生產,更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防沙治沙義不容辭、任重道遠。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新疆時指出,要深入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和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並提出要努力譜寫美麗中國的新疆篇章。

  新疆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與風沙的博弈從沒有停止。圍繞改善環境,保証民生的主題,形成了政府帶動、多元化投資的防沙治沙大格局。

  上世紀60年代,全區范圍內大規模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80年代,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態工程的實施,全區防沙治沙進程加快。

  1992年,自治區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編制了《新疆1991—2000年治沙規劃》。

  進入新時期新階段,自治區提出牢固樹立“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理念,把防沙治沙作為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全面打響驅沙治窮攻堅戰。

  長期以來,民豐縣居民為了擺脫風沙的威脅,經歷了一次次搬遷,沿著尼雅河一直往南退。而由於黃沙圍城,自然環境惡劣,一直戴著國家貧困縣的帽子。

  綠色是生命線,雖然缺乏資金,但民豐人不缺乏勇氣。從2001年起,民豐縣干部群眾齊上陣,以每年1萬畝的速度植樹造林,形成70米寬、近200公裡長的林帶。2014年,民豐縣農民人均收入突破6621元,比5年前增長近一倍,特色林果是主要收入來源。

  15年前,買托乎提·吐爾遜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民豐縣尼雅鎮甫甫克村,他拿出2萬元復員費,從集市上買了100隻羊,開始了他的事業。然而,一場沙塵暴將一半的羊埋在沙下,擊碎了他的夢想。

  要種樹!要攔住沙漠!買托乎提在離家7公裡外的地方承包了100畝沙漠荒地,將17萬元復員費全部投入其中,開荒種樹。10多年間,他用壞了20多把坎土曼,穿破了40多雙膠鞋,騎壞了11輛摩托車……

  植樹中,買托乎提意識到,一個人的綠色夢想隻能成就一片林地,鄉親們都來參與種樹,家鄉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在他的影響下,330多戶群眾承包荒地17000多畝,在沙漠建起10多公裡長的防風林帶。

  今年春天,買托乎提因病與世長辭,鄉親們緬懷他,把他親手建造的綠洲稱為“治沙英雄林”。

  “十二五”以來,全區已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85.75萬公頃,完成封禁保護面積24.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24%,綠洲森林覆蓋率達到23.5%。

  第四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顯示,本監測周期內四個方面呈明顯變化:

  ——沙化擴展速度持續減緩,全區土地沙化面積年均擴展下降了22平方公裡;

  ——沙化程度大幅減輕,流動沙地面積由上個周期增加2094.3平方公裡,轉為減少59.3平方公裡;

  ——沙化土地擴展區域減少,全區11個地州沙化面積實現縮減;

  ——沙區植被明顯增加,重點治理區植被蓋度平均提高5—10個百分點。

  “沒有新疆的生態安全,就沒有國家的生態安全。近年來,新疆大力開展以防沙治沙為重點的生態體系建設,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平均每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700萬畝以上,為實現全國防沙治沙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治沙辦總工程師屠志方評價。

  多年的“人沙相爭”還鍛造出一流的防沙治沙技術。幾年前,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就向土庫曼斯坦“輸出”防沙治沙技術,並為當地阻擋沙漠侵襲立下汗馬功勞。

  從2000年起,塔裡木石油人與科技工作者,在塔裡木盆地建成世界貫穿流動沙漠最長的生態公路,被南疆人民稱為“希望之路”“綠色之路”“幸福之路”。

  人沙和諧沙產業鼓起農民“錢袋子”

  幾年前,面對茫茫沙海,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蘭干吾斯坦村村民吾斯曼·克尤木憂心忡忡,拿什麼養活一家老小?現在,他找到了答案。通過在沙漠人工定植紅柳,接種紅柳大芸,僅此一項,他每年收入2萬余元,他所在的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柳大芸致富村。”

  如今,人與沙的關系被重新定位。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漫漫黃沙,新疆人學會了換一種思維看沙漠,把“綠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把“治沙”與“致富”相聯系,實現了生態與經濟同頻共振。

  麥蓋提縣創新防沙治沙工作,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項目支持、全民共建”的生態建設新模式,制定出台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相關優惠政策,先后引進深圳中環油、新疆瑞澤農業等企業參與,投資2億多元在沙漠造林。

  在飽受沙害困擾的和田地區,沙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一大亮點。當地充分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突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把防沙治沙生態建設與沙產業有機結合。人工定植紅柳近33萬畝,接種紅柳大芸30.6萬畝,先后引進天力沙生、帝辰沙生藥物開發有限公司,產品遠銷日本及東南亞。

  和田地區通過發展紅柳大芸、沙漠玫瑰,促進了生態建設與沙區產業同步發展。截至目前,全地區林果面積達282.58萬畝,人均林果收入佔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40%左右。

  同樣在沙漠邊緣的若羌縣,早在15年前,縣委、政府率領全縣人民開墾沙地種紅棗,如今22萬畝紅棗鼓起農民的“錢袋子”。2014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26500元,連續6年在西部十二個省市區排名第一。

  若羌縣吾塔木鄉尤勒滾艾日克村村民吾斯曼·麥麥提明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今年他家的30畝棗樹剛剛挂果,就被河南客商相中,以50多萬元的價格全部收購,比去年多賣了好幾萬元。

  “沙區農民依托沙產業后,有了穩定的收入,老百姓積極參與荒漠植被的管護,更把荒漠植被當成一筆來之不易的綠色財富。”自治區林業廳廳長艾則孜·克尤木感慨地說。

  小小的一粒沙子,還改寫了當地建材行業的格局。

  三年前,和田地區成立了兩家新型建材公司,利用細沙生產輕質磚、空心磚等新型牆體材料及配套附屬設施,2014年產沙磚40萬立方米。

  目前,全區共有以“沙物質”為原材料生產的防滲、輕質、保溫磚等新型建筑材料企業38家,年產沙磚80萬立方米,創產值4.3億元。

  新疆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4萬平方公裡,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及獨特多樣的物種資源。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了飼料、藥品、保健品、果品等一大批產品,沙產業鏈不斷延伸,每年實現總產值近42億元。

  2014年9月,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公園等9個沙漠公園,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沙漠公園試點,為沙漠旅游帶來新的生機。今年,各地通過舉辦汽車拉力賽和各類沙漠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打造沙漠旅游品牌。截至8月底,全區沙漠旅游接待游客已達1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42億元。

  “到2020年,沙化土地擴大趨勢得到遏制,綠洲生態狀況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整體生態狀況趨於良好,生態安全體系、沙產業體系和沙區文化體系將形成,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新疆,實現各族人民永續發展。”這是自治區防沙治沙辦負責人描繪的防沙治沙的七彩藍圖。

  70多年前,率領中央紅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偉人,站在六盤山上,抒發革命必勝的豪情壯志:“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十幾年后,紅旗漫卷西風,最終縛住蒼龍,建立了新中國。

  而今,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新疆人,手持長纓正在不懈地為縛住沙龍而拼搏,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治沙偉業!(記者劉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