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在路上跳,人在車裡跳,心在肚裡跳”曾是人們對60年前新疆公路的形象描述。而今,這些都已成為記憶。
在新疆公路建設者中,有一支特殊的“筑路鐵軍”——武警交通二總隊,41年來,從先期在綠洲深處、崇山峻嶺之間鑿洞開路,到今天搶險保通,已有200多名戰士的英魂凝聚在了天山南北的三座紀念碑中。
不久前,維吾爾族司機艾米尼江將一面錦旗送到武警交通二總隊表達謝意。原來,今年7月14日,新藏公路新疆段發生山洪,大面積塌方和泥石流阻斷道路。艾米尼江和其他500余台車輛、近2000名司乘人員一同被困。
二總隊四支隊官兵聞災而動,奔赴一線展開救援。6個多小時后,被困人員終於被轉移至安全地帶。
戰士們說,老兵們24年前對新藏公路的改擴建更險。1991年,二總隊接到了交通部的命令——整治新藏公路。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官兵們奮戰1400多個日日夜夜,使這條被新疆和西藏人民稱為“生命線”的國防要道舊貌換新顏。在連呼吸都困難的施工期,沿線地區天氣變化莫測,雨雪常常不期而至,在堅如磐石的冰凍層,推土機一鏟隻能劃出一道白痕。
整治結束后,四支隊又承擔起新藏線全線的公路養護、搶險保通、路政管理任務。
早在1974年,二總隊就與新疆結緣。當時,綿延東西的天山山脈將新疆攔腰分為兩半。為打破這一屏障,二總隊開進了天山腹地,在北起油城獨山子,南至龜茲古國庫車的廣闊地域拉開了修筑天山公路、打通南北疆坦途的序幕。
由於山勢險峻,無法對道路進行測量,天山公路有幾十公裡的施工路段都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官兵們腰系小包炸藥,在距離地面一二百米的地方,像蕩秋千一樣在絕壁上打眼、放炮……
歷時10年、長達562.75公裡的天山公路通了,但平均每3公裡就有一個筑路軍人的英魂。“路是躺下的碑,碑是豎起的路”成為這條公路最有力的注解。
從出疆東大門哈密到塞外江南伊犁,二總隊自1974年入疆以來,先后筑路200余條,總長度達8000多公裡,包括新疆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公路、新疆第一條山區高速公路——賽(裡木湖)果(子溝)高速公路、和(田)布(雅山)公路……200多位戰士也因此長眠在這片熱土上,天山南北各族群眾立了三座豐碑紀念這些功績。
其中,天山獨庫公路紀念碑背后的故事尤為令人感動。
1980年4月,在天山公路哈希勒根隧道段的修建中,正在施工的2000名官兵被風雪圍困。班長鄭林書帶領戰士羅強、陳衛星和新兵陳俊貴去報信求援。
4名戰士在冰天雪地爬行了3天3夜,隻剩下一個饅頭。你推我讓下,隻有新兵陳俊貴和陳衛星最終被哈薩克牧民所救,找到了大部隊。
退役回到家鄉的陳俊貴,毅然帶著妻兒重返新疆,在天山深處為修筑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守墓,一守就是30余年。陳俊貴說:“隻要我活著,就會一直守護著我的戰友們。”
二總隊官兵在新疆土地上留下了悲壯的故事,也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修筑連霍高速公路時,需要在當地農民帕哈爾家的一片棗樹林架設立交橋。帕哈爾主動提出遷移棗樹給施工讓路。帕哈爾說:“以前是部隊修好了路,讓我家逐漸富起來。現在部隊又來修高速路,我家的大棗就能更方便地運出去了。”(杜剛、張丁強)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