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塔裡木盆地腹心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沙海際天、流沙展布。兩條黑色瀝青公路,嵌於連綿沙巒,像舒展柔美的飄帶,公路兩側紅柳、梭梭的伴行就像飄帶的綠色花邊。
“以前沒有沙漠公路,從且末到庫爾勒要繞著沙漠的東南邊緣走,700多公裡路班車要走4天4夜,班車也不是每天都有,湊夠15個男人才發1輛,因為需要人推車。”
從沙漠南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前往沙漠東北部的州府庫爾勒市的班車上,阿迪力望向窗外,層疊的沙山、蔥郁的灌木擦肩而過,沙漠不再令他恐懼和絕望。
回憶20年前,恍若隔世。他說:“那時候沒有路,在家的時候不想出去,出去以后不想回來,路上太煎熬!”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江蘇、浙江、安徽3省總面積相當,橫亙在塔裡木盆地中央,動輒風沙肆虐,桀驁難馴,千百年來無情地壓迫著它邊緣的綠洲,或隔絕、或摧殘、或湮沒﹔無數勇者或葬身沙海,或抱憾而歸。
茫茫大漠,隔絕的不止是時空。面積56萬平方公裡的塔裡木盆地,蘊藏著192億噸油氣資源,是我國舉足輕重的能源基地。“沒有路,沙漠石油勘探不得不迂回作戰。”塔裡木油田塔中作業區職工何凌告訴記者。
“當時每口井近萬噸的設備物資要從盆地東北的大本營庫爾勒市出發,經南疆五地州24個縣市,繞行2000多公裡,再轉乘特種沙漠車輛才能駛入沙漠腹地,僅一個單程就需要七八天時間,相當於‘在北京指揮、在廣東打井’,成本巨大。”
修路,迫在眉睫。1993年,沙漠公路動工興建,全國16個科研院校700多位專家和科技人員展開聯合科研攻關,逐個擊破堅固路基、抵御流沙等技術性難題。兩年后,首條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全線通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的奇跡。
這條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等級公路,北起西氣東輸起點輪南,南接和田地區民豐縣,全長522公裡,打通了南疆經濟社會發展和塔裡木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交通命脈。
修筑這條公路中,由中國首創的沙漠筑路技術很快被運用到南疆鐵路防沙工程和北非撒哈拉沙漠公路防沙工程之中,也為穿越塔克拉瑪干的第二條沙漠公路奠定了技術基礎。
2008年,新疆第二條沙漠公路建成通車,424公裡縱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西部,從北側的阿拉爾市至和田地區和田市,將沙漠西北緣的阿克蘇地區和西南緣和田地區連接起來。
至此,兩條平行於沙海之中的公路將塔克拉瑪干一分為三,南北疆公路距離縮短500多公裡,成為南北疆運輸溝通的捷徑。
惡劣的自然環境常使公路面臨被大風流沙掩埋的風險。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站站長徐新文介紹,為根治風沙危害,科學家在這片年蒸發量近4000毫米、降雨量僅25毫米的沙漠環境裡,開展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的艱難探索,誓與沙漠化敵為友。
“都說在沙漠裡種活1棵樹,要比養活1個孩子還難,但我們做到了。”徐新文說。
經過10余年的摸索,科研人員就地取材,採用沙漠地下苦咸水成功種植檉柳、沙拐棗、梭梭等2000多萬株防風固沙苗木,實現了沙漠公路全程綠化。
如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不再寸草不生,公路兩旁紅柳扎堆、梭梭密集,色彩艷麗的沙拐棗夾在其中,延綿不絕的綠叢將滾動的黃沙死死鎖住……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塔克拉瑪干,人們在欣賞大漠孤煙直的自然景觀時也不忘感嘆今人創造的奇觀。
象征生命的綠色仍不斷擴張。1999年便進入塔裡木油田塔中作業區工作的何凌體會頗深。他指著遠處的綠色飄帶說:“以前這裡黃沙一片,你看這些苗木如今長得比人還高。對於常年生活在沙漠裡的人,有路就有了安全感,有綠就有了幸福感。”
十幾年間,原本“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人工綠洲面積逐年擴大到500畝。綠化面積的擴大,改善了沙漠生態環境和氣候。
近年來的氣象記錄顯示,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區域10年來平均相對濕度提高了4%,大風天則減少13天。野兔、沙鼠等野生動物和90多種鳥類已在這裡安家。(記者符曉波)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