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話劇《司馬遷》:十年磨一戲還原太史公

2015年09月24日09:3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話劇《司馬遷》:十年磨一戲還原太史公

話劇《司馬遷》劇照 李春光攝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年度原創歷史大戲《司馬遷》9月15日登陸首都劇場的舞台。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思想,話劇《司馬遷》試圖訴說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還原太史公蕩氣回腸而又情誼深重的一生。

在大情懷中塑造司馬遷

“從《知己》到《我們的荊軻》再到《司馬遷》,我們一直在往前走,希望在《司馬遷》中實踐一種戲劇的美學探索。”9月6日,記者前往北京人藝排練大廳探班《司馬遷》,北京人藝院長、《司馬遷》導演任鳴如是說。

據了解,如何將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人物講出新意,是話劇《司馬遷》主創團隊面臨的第一課題。大家認為,話劇中的司馬遷、漢武帝、屈原都是站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頂尖人物,他們各自之間的交鋒是思想上的巔峰對決。導演、演員在心靈上跟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去對話,需要一種“大情懷”。

“我們的高度決定了《司馬遷》的高度,我常以此來鼓勵和要求劇組的每一位成員,為這部戲去提升自己。”為實現這種大的情懷,任鳴要求自己有一個宏大的歷史觀,為此他用了三年時間去閱讀史料,積累素材。

配合全劇的“大情懷”,《司馬遷》的舞美呈現也給人極強的視覺震撼。布滿舞台后方的深色調漢畫像磚為全劇定下了基調。而隨著劇情發展,每一塊畫像磚都隨之轉動,直到全劇最后,全部畫像磚翻轉成金屬質感的鏡面,舞台成為一面大的鏡子,意為“以史為鏡”。

除了歷史元素的運用,舞美設計還加入了大量現代元素,如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在傳統中透射出現代感。舞美配合變化多樣的燈光,在劇中打造出虛實結合的意象,如司馬遷與父親和屈原的隔空對話,在舞美燈光的助力下更加具有藝術上的真實性。再加上專門為該劇量身打造的主題音樂,不時烘托出的氣勢,《司馬遷》全劇呈現出舞台上的新面貌。

在家喻戶曉中尋求突破

話劇《司馬遷》劇本由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熊召政執筆。這是熊召政的首部話劇作品。他坦言,從十年前馮遠征提出這個創意,到如今搬上舞台,《司馬遷》可謂是十年磨一戲。

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如何吸引觀眾?“觀眾知道司馬遷寫《史記》,但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寫的《史記》。”熊召政認為,必須賦予司馬遷這一人物新的舞台生命。

話劇《司馬遷》不僅講述了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上因言獲罪后,忍辱負重撰寫《史記》的過程,更是融入了他與親人一起的生活場景,與漢武帝之間的思想交鋒,並用虛實相間的方式表現了他與屈原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以主要人物命名的戲,但《司馬遷》並不隻突出了太史公這一個角色,對於與他命運息息相關的人物都給予了濃重的筆墨,這些人物同樣在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啟新的歷史劇敘述方式

演員的實力,是話劇《司馬遷》的亮點之一。於震、王勁鬆、余少群、梁丹妮、王剛、張福元、叢林,一批重量級演員的加盟為角色的呈現提供了保障。

馮遠征扮演的司馬遷有別於觀眾熟悉的他以往的歷史劇形象,更加注重塑造人物內心的強大氣場。“司馬遷這個人物是有變化的,他從意氣風發,到虛弱再到頑強著史,逐漸表現出一種精神上的強大。”馮遠征說。

一切,隻為在舞台上塑造一個大寫而又細膩的太史公。

在劇中,與司馬遷實現強強對決的另外一位人物——漢武帝,頗有霸氣與風度。一向以老北京人形象在舞台上示人的話劇演員於震,此次為這位縱橫歷史的帝王注入了一股獨特的氣場。在第五幕,一段司馬遷與漢武帝的思想論戰將全劇推向高潮。

《報任安書》中的任安是劇中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司馬遷的老友,由青年演員余少群扮演的任安在劇中與司馬遷譜寫了一段關於知己的佳話。此外劇中作為虛構人物出場的杜一刀,更是從小人物的角度見証了歷史的變遷,由“外援”王勁鬆扮演的杜一刀,貫穿全劇,突顯了人性從惡到善的轉變。

作為人藝又一部歷史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司馬遷》無疑也開啟了一種新的歷史劇敘述方式。(記者 董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