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們村的書記“亞克西”

——記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墩闊坦村黨支部書記張軍

2015年09月24日13:22   來源:新疆日報

他是阿克蘇市122個行政村中唯一一位漢族村支書,他是400多名維吾爾族村民全票選出的村干部。他能夠得到全村人的尊敬,是因為多少年來他始終把村民的事裝進自己心裡,用一顆赤忱之心維系著村子裡不同民族間的和諧。他就是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墩闊坦村黨支部書記張軍。

村民致富引路人

“拾花工找到了沒有?”

“找到了。”

“一遍花快撿完了吧?”

“快撿完了。”

……

9月22日,記者見到張軍時,他正在村民艾山江·艾依提家的地裡詢問棉花採摘情況,大老遠就傳來他和艾山江的對話。

小平頭,個頭不高,渾身上下透著精神氣。眼前的張軍和想象中的完全一樣。因為正值農忙季節,除了處理村裡的正常工作外,張軍多半時間都泡在田間地頭。

“這幾年棉花產量很好,張書記天天到地裡來,在種植技術上給了我們很多幫助。”艾山江說,在張軍的幫助和指導下,他的種植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棉花產量也年年增加。

艾山江家有20畝棉花地,以前因為不懂棉花種植技術,每畝棉花單產不足100公斤,每年的收入不足萬元。張軍上任后,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從物質到技術上進行扶持,不斷對他幫助,現在艾山江的棉田畝產近400公斤,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墩闊坦村主產是棉花和紅棗,在100多戶村民中,有30%左右種植的是紅棗,村民阿布拉·達吾提的20畝棗園今年長勢尤為喜人,可在幾年前他只是靠給人家打工來維持生計。2009年,張軍主動給他借錢,從外面找種植能手給他傳授種植技術,現在他的棗園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的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阿布拉搖身一變從以前的打工仔變成了現在名副其實的老板,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看著挂滿枝頭的紅棗,阿布拉樂得合不攏嘴。“我們的紅棗比以前好很多,在張書記的指示下,給紅棗打藥、傳授技術,以前一畝地能收四五十公斤,現在達到了一兩百公斤,而且紅棗的質量也好起來了。看這長勢,今年肯定有個好收成。”阿布拉說,在張書記的帶領下,他們都成了棉花管理、紅棗種植方面的土專家。

作為科技致富帶頭人,多年來,張軍手把手地教大家科學種棉,使全村的棉花產量上了一個新台階。

“那時候人均年收入就幾千塊錢,現在人均收入是一萬多塊錢,基本上翻了兩番。這幾年村容村貌與前些年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村民都住上了安居富民房,柏油路鋪到了家門口,村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在上雙語幼兒園……”張軍扳著手指一一列舉村裡的變化。

墩闊坦村從以前的臟亂差到現在的規整劃一,從農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到現在的11700元,從村民思想守舊落后到現在的積極進取,十年間,張軍本人也欣喜地看到了村裡一點一滴的變化。

有困難找村支書

眼下,正是棉花採摘季節,墩闊坦村村民玉山·托乎提一刻都沒閑下來。他希望通過今年的努力,能有一個好收成,爭取把借村支書張軍的錢還上一部分。

“去年孩子病了,我借了張書記1.5萬元錢,還沒還上。今年年初我又借了張書記兩萬塊錢。我想趕快把棉花收了,先給書記還上一部分錢。”玉山說。

在墩闊坦村像玉山這樣拿不出錢買農資,而向村支書張軍打欠條買農資的農民不在少數。村民吐合尼牙孜·伊地也是其中一個,他告訴記者,“有困難找張書記”是大家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家裡沒錢的時候,他們總是找張書記賒肥料、地膜等農資,家裡遇到經濟上的困難,第一個想到的是找張書記幫忙,張書記從來不會推托。

吐合尼牙孜是這樣給記者描述當時的情景的:每年春播的時候,我們都會到張書記家,趕著毛驢車,開著拖拉機,裝上滿滿一車足夠用一年的農資,打下一張按了手印的欠條就可以離開,大家都習慣了。

“每年春播的時候都要向張書記借萬把塊錢,平常急用的時候也借,有錢了就短期還,沒錢的時候賣完棉花的時候還,張書記從來不催。”村民吐拉克·達吾提說。

面對村民的賒借,張軍沒有絲毫的不樂意。他總是說,開春的時候,是農民手頭最緊張的時候,有的農民一時半會兒湊不夠種地的錢,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可這一幫就是6年。如今,村民們都已經習慣了在張軍家打白條,拿農資,等到年底有錢了,再還錢,如果收成不好,就順延到下一年。6年來,張軍為了給村民墊付農資,不僅把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押上了,還四處籌集資金。

張軍心裡知道,如果沒有十幾年前的一次信任,他也不會有今天。原來,張軍在最困難的時候,村民阿不都熱合曼·阿布拉主動擔保為他貸款2萬元,正是有了這2萬元,張軍承包了村裡的土地,開始種植棉花。100畝地、200畝地……辛勤的耕耘,使得一家人的生活一天天富起來。生活富裕了,在張軍的心裡也埋下了一顆愛的種子,他要將這份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這麼相信我,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相信這些和我朝夕相處的村民呢。”提起為村民擔保貸款、賒欠農資,張軍這樣說。

村民們說,張軍每年為農民提供資金近200萬元,到年底農民有收入了,會主動把錢還上,即使有一小部分還不起的,也會主動找張軍說明原因。看著抽屜裡鄉親們寫下的10多本欠條,張軍從不著急也從不催賬。

村民把他當家人

9月23日上午,墩闊坦村村民達吾提·努爾一家早早地在自家房前屋后打掃庭院,殺雞宰羊。古爾邦節到了,他在等漢族“親戚”張軍的到來。

中午2時,達吾提家裡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屋內,大紅地毯上放著一張長條桌,桌上擺放著馓子、葡萄干、蘋果等各種食品。桌子四周,圍坐著張軍和一起來拜年的朋友。

今年45歲的達吾提還記得,十幾年來,自家有啥困難,張軍都會主動找上門幫他解決,這麼多年來,張軍已經完全融入到他家,就像自家人一樣。

“張書記在我們村當書記以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馬上就是古爾邦節了,我們請他到家裡,‘一家人’一塊吃個飯,好好過個節。”達吾提說。

1995年,張軍夫婦來到墩闊坦村,靠在村裡打臨工,幫村民種地為生。當地維吾爾族村民接濟了他,有送煤的,還有送錢的。“趕上過節,維吾爾族老鄉還做好飯菜送來。”張軍說,老鄉們非常淳朴,自己日子過得本來就不寬裕,還不計得失幫助他,讓他很是感激。

2012年夏,張軍以全票當選為村支部書記。由於妻子患病需要照顧,他怕擔不起重任,沒有答應。沒想到,村裡十幾位維吾爾族老人聯名上書到鎮裡,說“張軍是我們選中的好書記人選,他不干不行。”

於是,張軍挑起了這副重擔。“既然決定做當家人、帶頭人,就不能讓大家失望。”張軍說,過去他更多的是想著自己致富,而當了村支書后,他想要用他的力量團結全村各族群眾,一起奔小康。他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維漢互助、共同富裕”的發展思路,採取結對子、一幫一的方法,做到困難戶有人幫,殘疾人有人管,懶惰戶有人帶。

每當親朋好友問張軍,“干這個村支書,又出力又搭錢圖個啥”,張軍總是一笑而過。因為他心裡確實有個圖頭,那就是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不辜負村民對自己的期望。(記者/蓋有軍通訊員/任紅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