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分享

母愛似春暉 溫暖青格裡(在新疆大地上)

大愛母親阿尼帕·阿力馬洪撫養四個民族十九個孩子 

2015年09月23日10: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時候孩子們最盼望過古爾邦節,因為過節才能穿上新衣服,吃頓好吃的。現在阿尼帕·阿力馬洪(見圖,資料照片)也最盼望過節,離古爾邦節還有幾天,孩子們都陸陸續續趕來了,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一間屋子裡,擠滿了面帶笑容的各族男女。

青格裡河奔流不息。76歲的阿尼帕常常夢見自己站在卡增達坂上,這是她的父母做夢都想回到的地方,時間似乎又定格在那遙遠陌生又似曾相識的畫面——一隊思鄉的中國人沿著一條崎嶇山路,風塵仆仆向著祖國的方向走來……

手足情深

挑重擔,不畏生活艱辛

和阿尼帕長得很像的二妹瑪麗亞來了,帶著生活用品來看望姐姐。“如果不是姐姐,我和幾個弟弟妹妹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

1939年,維吾爾族商人阿力馬洪和哈薩克族姑娘波勒斯罕在蒙古國生下一個有著漂亮大眼睛的女孩,取名叫阿尼帕,意為“把人們引到正路上的帶頭人”。在異國他鄉,一家人對祖國的思念刻骨銘心。1956年,居住在蒙古國的52家中國人終於獲得了就近回國的許可,沿著布爾根河,蹚了無數條溝,阿尼帕隨父母走到了中蒙邊界的小村——布爾根村(今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塔克什肯鎮所在地),住了下來。

不久,父母相繼病逝,撇下無依無靠的阿尼帕和尚未成年的6個弟妹,當時最小的弟弟還不滿1歲。19歲的阿尼帕不得不承擔起家庭重任。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帶著你的妹妹,趕著馬車來……”美麗的歌兒傳唱至今,但當時的阿尼帕沒有嫁妝,也沒有馬車,隻帶著弟弟妹妹走到了阿比包的“地窩子”裡。“當時沒有比結婚更好的路可走了,我找對象的標准就是心地善良、有收入,能和我一起養活弟弟妹妹。”在艱難的歲月中,她和阿比包的婚姻走過了50年的風風雨雨。

為了讓弟妹們吃上飽飯,阿尼帕春天挖野菜,秋天拾麥粒,冬天撿骨頭。她有時一碗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一頓飯。因為極度飢餓,阿尼帕曾一度浮腫。

為了生計,阿比包起早貪黑,白天在修造廠上班,精疲力盡地回到家后,還要硬撐著到附近的磚窯廠打磚坯,到很遠的后山撿骨頭來賣錢,冬天還要靠幫別人宰羊來換些糧食。家裡吃不上肉,阿比包就常常到屠宰場要一些別人扔了的內臟回家給孩子們改善伙食。

盡管生活如此艱難,阿比包、阿尼帕還是從有限的生活費裡擠出學費,讓這6個弟妹全部踏進了校門。

慈母善心

愛孩子,超越血緣民族

長頭發的王淑珍來了,她早早地冒著冷風,從幾十裡外的鄉下趕來。她要幫媽媽一塊燒火做飯,收拾房間,迎接回來的家人。

回族姑娘王淑珍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哈比扎”。每當回憶起被阿尼帕媽媽領回家的情景,已過中年的王淑珍都會淚流滿面,“那時候我腳上穿的鞋子裂了個大口子,腳趾頭都露在外面,頭上長滿了頭癬,沒有一根頭發。但是阿尼帕媽媽一點都沒有嫌棄我,把我摟在懷裡流著眼淚一直念叨‘可憐的孩子,可憐的孩子’,然后就燒熱水給我洗澡換衣服。”伸手撫摸著自己一頭烏黑的長發,王淑珍不會忘記,是阿尼帕媽媽堅持帶她去醫院治好了頭癬。

收養王淑珍對阿尼帕夫婦來說,已經是件非常艱難的事了。不久,她的兩個妹妹王淑華、王淑英,還有她14歲的哥哥王作林也都來投奔他們。門口的一排孩子眼巴巴地望著他們,扯著他們的衣角,囁嚅著:“爸爸,媽媽,收留我們吧。”阿尼帕的眼淚流了下來,她說:“孩子,這個家再窮,畢竟是一個可以擋風避雨的窩呀,家的大門永遠為你們開著。”

最敦厚的哈薩克族兒子托乎提來得最晚,因為他要騎馬過河,翻山越嶺。如今60出頭的他也兒孫滿堂了,這樣的家庭聚會他從不缺席。

1962年的冬天,對於托乎提三兄弟來說是一個冷入骨髓的冬季。在這個冬天,他們的父親亞和甫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父親亞和甫的突然離世讓這個家庭失去了頂梁柱,母親加瑪勒汗也一病不起,幾個月后,留下三個孩子撒手走了。善良的阿尼帕自己就是孤兒,深知無父無母的艱難,便決定先把可憐的三兄弟接回家。

托乎提每每提起50多年前的往事,總是眼含淚水,他說:“當時媽媽一家8口人,僅靠爸爸一個月45元的工資生活。而我們三個男孩正是長身體能吃的年齡,困難可想而知。她對我們三兄弟的愛,永遠刻在我們心裡。”

1989年,漢族村民金學軍和妻子去世后,阿尼帕又把金雪蓮三兄妹帶回了家。至此,阿尼帕已收養了10個孩子。加上自己家的,阿尼帕家一共撫養了4個民族19個孩子。

在大女兒卡麗曼的記憶裡,小時候一天兩頓飯,隻有土豆、白菜和馕,吃肉是想都不敢想的。阿尼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有1.2米的大鐵鍋,“就是這樣,做一鍋飯有時候一人還分不了一碗,打一坑馕不到5天就吃完了。”如今,很多老鄉家裡有喜事,都會借阿尼帕家的大鍋去做抓飯、燉羊肉。人們給這口鍋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團圓鍋。大家都說,隻要用了這口鍋,家裡就會像阿尼帕家一樣團結、和睦、幸福。

為了補貼家用,阿尼帕生下孩子的第六天就要去洗羊腸子掙錢,每天她在冰冷的河邊一站就是大半天,手和腿都凍麻木了,落下了嚴重的風濕病。

從1963年收養托乎提三兄弟到1994年最小的女兒金雪蓮出嫁,整整32年,阿尼帕夫婦含辛茹苦將孩子們撫養成人。當有人問阿尼帕,孩子們都是哪個民族時,老人說:“在我家裡,沒有民族之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們是一家人!”

如果說人的一輩子隻有一個職業,阿尼帕·阿力馬洪的選擇,是母親。

大愛大德

傳承愛,釋放質朴光輝

大家一塊幫阿尼帕媽媽劈柴、摘菜、宰羊、淘米,孫子、孫女們在院子裡玩耍。小一點的都喜歡粘在阿尼帕身邊,最喜歡奶奶用略顯粗糙的手撫摸他們,給他們講過去的故事。

平時孩子們問阿尼帕需要啥,她總說:我生活得很好,什麼也不需要。但孩子們總爭著、搶著用自己的方式來報答母親的恩情。

勤勞善良是他們的家風,這個家風也影響著后人們。養子王作林在阿尼帕的親兒子阿奔去世后,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女兒一樣對待阿奔10歲的女兒……

每天早上起來,阿尼帕都會上二樓把房子的角角落落擦一遍,看看舊照片。2012年,新疆青河縣政府在阿尼帕媽媽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設了全新疆首個以道德模范事跡為主題的教育基地,該基地投資150多萬元,上下兩層合計320.75平方米。樓下用於老人及家人居住,樓上設立阿尼帕事跡教育展館。

阿尼帕說,如今大家的日子都越過越好,但還有一些貧困家庭需要幫助,她呼吁大家在自己過上好日子的同時,不要忘記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大愛有大德,這種大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釋放出質朴的人性光輝,愛的接力棒在一個個善良、真誠、熱情的青河人手中傳遞,團結、互助、和睦的純朴民風在青格裡草原上傳承並實踐著。

阿米娜,個體工商戶,拿出幾十年攢下來的10萬余元,為村民修了吊橋,讓各族村民告別了蹚水過河的歷史﹔宋文緒,運管站站長,想群眾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讓班車跟著羊群跑,結束了農牧民外出依靠牛拉、馬馱的歷史﹔賽力克,隻身闖蕩北塔山的牧民,憑著苦干實干當上了煤礦副礦長后,動員並帶領100多名鄉親放下牧鞭,外出務工,使這些牧民學到了一技之長,成為了有穩定收入的工人……

“我們今年還成立了弘善愛心協會,邀請阿尼帕擔任名譽會長,目的就是讓阿尼帕的精神號召更多人投入到愛心事業當中,讓這份愛心繼續傳承下去。”弘善愛心協會副會長趙建榮說,現在已經有200多人加入到協會中。(記者 李亞楠)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3日 06 版)

(責編:楊翼、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