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之際,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長征六號火箭副總設計師李程剛,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助理任守福接受記者採訪,解密“長征六號”首飛的幕后故事。
一、新型運載火箭新在哪?
長征六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的新成員,採用了全新的總體方案、全新的結構形式、全新的動力系統和全新的電氣系統。簡而言之,它“更有力”“更環保”“更快捷”“更精准”“更經濟”,既符合世界運載火箭發展潮流,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
長征六號火箭副總設計師李程剛介紹,火箭動力系統使用全新研制的兩型液氧煤油發動機,其中一級火箭採用一台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二級火箭採用一台18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氧煤油發動機廉價環保,用途廣泛,還能大幅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據了解,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將中國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提升了60%。
二、測試發射模式新在哪?
以往長征系列火箭執行發射任務,需要分段運輸至發射場,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級的垂直吊裝總裝和測試。而長征六號首飛任務,首次採用了“三平”加整體起豎測試發射模式——即水平整體測試、水平整體星箭對接、水平整體運輸起豎發射。火箭在水平狀態下在廠房內完成全箭總裝、測試以及與衛星對接,而后,採用專門研制的運輸起豎車將火箭水平運輸至發射工位,翻轉起豎后進行燃料加注和發射,大幅縮短了發射區操作時間和發射台佔用時間。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助理任守福介紹,為適應“三平”測發需要,專門設計了適應集火箭運輸、起豎、發射臍帶塔功能於一體的自行式整體運輸起豎車的發射場設施,建設了液氧、煤油等新的加注設施,他們相繼攻克液氧低溫加注、多星調試安裝等難題,共識別34項風險點,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受控、地面設施設備穩定可靠。
三、衛星搭載方式新在哪?
此次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共搭載發射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研制的20顆微小衛星,創下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工程總設計師孫為鋼介紹,此次搭載衛星品種多,數量從100公斤到幾百克不等,主要用於空間應用與測量、新技術驗証、新的航天器件驗証。20顆衛星採用金字塔式分列三層,最底層安放5顆衛星,中間層有4顆主星,最上層是1顆衛星,在衛星與火箭分離后,其中多顆衛星再分別釋放出子星。此次任務採取“靈巧末級”設計及“多星軌道周期控制方法”,防止大量衛星在釋放時星箭和星星間碰撞。
孫為鋼表示,微小衛星研制試驗成本相對較低,參與門檻不高,學校或企業都可以支撐研發。據統計,此次任務有100余名在校學生參與到本次20顆衛星的研制工作中。孫為鋼希望更多高校和青年人才參與到微小衛星研制試驗工作中來,為中國航天事業積蓄新興力量。(鄒維榮 宗兆盾)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