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位於塔裡木盆地西北邊的拉依當村進入了收獲的季節,成片的棉花、紅棗、核桃讓各族村民們喜笑顏開。然而50多年前,拉依當村的土地基本上是鹽鹼地,路面四季鬆軟,周圍全是戈壁灘和茫茫蘆葦,正如其對應的維吾爾語村名—“泥巴地”。
在新疆南部阿瓦提縣的拉依當村有700多人,主要由漢、回、維吾爾3個民族構成,還有較少的東鄉、保安、撒拉、土家、藏5個民族。在半個世紀的攜手勞作中,很多漢族村民學會了講維吾爾語,而維吾爾老鄉,特別是孩子也能熟練運用普通話。 今年57歲的村支書趙清海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遠至甘肅,近至鄰村的人們陸續遷移至拉依當村,把這片原本人們繞著走的泥巴地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村庄。
經過半世紀的開墾荒灘,拉依當村現在有5000多畝農田,比1975年多4000余畝,“鹽鹼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怕”的時代終結了。
回憶當年,村民們連聲說,“太苦太苦”,6點半到地裡勞作,晚上10點才得以休息,中途就啃點干馕,手中磨起一層厚厚的繭子。一切在1983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當年土地承包到戶后,人們生產積極性高了,生活有了大起色。
近些年,拉依當村村民通過外出務工、提高經濟林作物面積比例、養殖牲畜等途徑,使得生活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彌補了人均土地數量較鄰村少的短板。
62歲的回族村民馬維明家中,120多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鋪著整潔的地板磚,廚房裡的水管流出干淨的自來水,孫子們在炕上精美的毯子上跳來跳去。馬維明說,一年下來,算上棉花、牲畜、外出務工等,人均收入達1萬元左右。
和馬維明一樣,村民們今年最高興的是,5月初,1條從縣城通往村子的柏油路通了,棉花可以更容易送出去,摩托車也不會輕易被沙石扎壞。1位年長的村民說:“哪能想到多年前這是坑坑窪窪的搓板路和鹽鹼路,走在路上不沾泥巴才怪。”
長期以來,拉依當村的村民正如分散在綠洲戈壁深處的其他新疆農牧民,飽受落后的交通困擾。“十二五”期間,新疆交通運輸業進入投資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時期,一條條柏油路給農牧民帶去了通往外界的希望。目前,新疆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2萬公裡,建制村通公路率達73.5%。
除了暢通的路途,拉依當村其他方面也隨著新疆農村整體的發展發生著改變。2014年至2015年,新疆組織實施了“訪惠聚”和村級惠民生工程,支持村庄開展飲水工程、街道亮化、養殖設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民生工程建設。兩年共投入資金1.22億元,26.6萬名農牧民受益。
這麼多年,拉依當村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不同民族村民們之間的情誼,卻始終沒有發生改變。
按照往年慣例,在即將到來的古爾邦節和中秋節,村民們會互相道賀節日快樂,甚至會上門拜訪。1位村民說,拉依當村是阿瓦提縣節日最多、氣氛最濃厚的村庄,月餅、抓飯、手抓羊肉在拉依當村,也不再是某個民族特有的食品。
馬維明說,什麼是關系好?比如家中急缺種羊配種時,鄰居二話不說讓家裡的大公羊免費到他家“做工”。
阿力木江去年考上新疆警察學院后,由於難以湊夠學費,產生了棄學的想法。趙清海於是找政府和商戶幫忙,解決了阿力木江一家的燃眉之急。
天山南北,還有很多類似拉伊當的村庄。盡管人們的長相和語言不同,但在每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追逐著同樣幸福而朴素的生活。正如趙清海所期望的,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村民們在鄉村的柏油路上駕駛著小汽車,聞著棗花香,穿過千萬畝良田。(新華網烏魯木齊9月21日電 記者杜剛)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