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金字塔塔底,全科醫生培養亟待體系化、標准化、規模化——

全科醫生發展困境,怎麼破

2015年09月18日09: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全科醫生發展困境,怎麼破

全科醫生要管好小病、轉好大病、處理急病、管理慢病,不僅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關鍵,更是實現醫療服務體系上下聯動的橋梁,是百姓健康的“守門人”。不斷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對於醫療改革意義重大。

我國全科醫生隊伍目前狀況如何?接下來該如何破題?在日前召開的2015年全科醫學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代表13名院士發起《支持全科醫學發展倡議書》,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全科醫學的發展。

醫學模式轉變呼喚大量合格全科醫生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有一本書叫《迎接21世紀的挑戰》,明確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應該以人類健康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認為,醫學模式經歷了漫長的變革,“我國還處在醫學模式的發展和轉變過程中,是多種模式並存的,應該說全科醫學應運而生,非常好地承接了現實要求。”

我國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疾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中國有2.7億名高血壓病人,有9600萬名糖尿病病人,慢性病代替了傳染病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的變化要求我們的重心必須下移——加強隊伍的建設﹔重心必須前移——更加關注預防。這需要全科醫生來承接這樣的一種轉變。”陳馮富珍說。

在曾益新看來,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也呼喚全科醫生發展完善。他認為,我國90多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最需要的是合格的全科醫生,隻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科學地、合理地推行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們要把醫療服務體系的金字塔塔底夯實”。

全科醫生制度建設推進與困境並存

“新一輪深化醫改以來,全科醫生的發展和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進入了快車道。”陳竺說,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到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

2011年以來,國務院及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先后發布了《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對全科醫生制度做了全方位的頂層設計。

中央財政累計投入95億元建設了599家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投入28億元用於全科醫生培養基地的能力建設。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全科醫生數量不足,質量還不高,仍然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瓶頸。”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坦言,全科醫生培養的體系化、標准化、規模化還有待提高。

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副司長諸宏明認為,基層衛生改革任務非常艱巨。他舉例說,2009年到2014年,衛生技術人員大幅上升,但其中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佔比很小,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人次佔比甚至還出現了下降。“醫療資源這兩年雖然在增加,但大多數資源流向了大城市、大醫院,基層佔比還是很小的。”

“我國的全科醫生制度真正建立起來才幾年的時間,發達國家都是上百年的歷史,他們從教育到認証都非常完備。”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表示,一方面要正視存在的問題,但同時也要有信心把這項工作做好。

完善制度 設立全科醫學專業

“轉變觀念、支持全科”“發展全科醫學、培訓全科醫師”“建立全科與其他專科醫師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支持分級診療”……在大會上,赫捷代表13名院士宣讀《支持全科醫學發展倡議書》,呼吁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全科醫生的發展。

“全國的醫學院校都應成立全科醫學系,或在臨床醫學系內設立全科醫學專業。”陳竺表示,同時要鼓勵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聯合建立全科醫生培訓基地,以推動醫療服務體系的再造。

李斌認為,完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應為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全科醫生設計與其工作實際相匹配的晉升制度,改革職稱評定制度。”她說,建立起與全科醫生工作相適應的激勵機制,不能簡單地把門診次數、操作次數作為考核指標,應該把實際工作量和服務區內居民的健康狀況相結合,實行科學評價,不斷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收入和待遇。

“如果我退休了,我將回到中國,我希望有非常好的全科醫生照顧我的老年生活。”陳馮富珍這樣描述她的中國養老夢。(記者 葉樂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