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余姚九旬抗戰老兵徐強捐款55萬扶貧濟困

2015年09月14日08:37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余姚九旬抗戰老兵徐強捐款55萬扶貧濟困

徐強在展示自己獲得的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楊靜雅攝)

昨天,95歲的抗戰老兵徐強家中,來了兩批人。一批是余姚市老干部局的干部,給他送來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另一批是余姚市癌症康復協會的領導,給他送來了牌匾,感謝他給該協會捐了3萬元錢。

其實,這已經是徐強的第10筆大額捐款了。徐強曾是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一位戰士,右腳在與日偽軍隊作戰時落下了殘疾。從2009年開始,他多次向余姚市殘聯、關工委、慈善總會等單位捐款,共捐出了55萬元。

70年前,他為抗擊日寇流血流汗﹔70年后,他捐出巨款扶貧濟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奉獻方式,相同的家國情懷。

捐款從感恩家鄉開始

“你們在世的時候,我無力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現在,我離休了,工資也有了結余,想報答你們,卻……” 2009年春天,徐強回到位於慈溪市白沙路街道宏堅村的老家給父母上墳,在父母墓前喃喃地說。

他的思緒回到了童年,想起了父母和很多幫助過他的父老鄉親。

1921年3月,徐強出生於宏堅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四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徐強6歲那年,父親積勞成疾,無錢醫治而亡﹔12歲那年,母親去世,他不得不離開讀了兩年書的私塾,隨哥哥們到地主家當長工﹔16歲那年,他得了場重病,地主辭退了他。

他回家后,鄉鄰們有的給他拿來治病偏方,有的送來藥和吃的。“大家都很窮,還來幫我,當時我就想,如果我以后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報答他們。”徐強說。

那次家鄉之行,徐強把自己攢下的5萬元捐給宏堅村,請村干部給村裡的100戶困難戶每戶送去500元。2012年,他再次給家鄉困難戶捐款10萬元。

徐強給村民帶了個好頭,村裡逐漸形成了崇德向善的風氣,一些經濟條件好的村民紛紛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村裡還成立了慈善分會,聘請徐強擔任村慈善分會名譽會長。

如果說徐強給家鄉捐款是為了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2010年,他給余姚市老區辦捐款3萬元用於經濟薄弱村建設,則是為了報答老區人民的救命之恩。

從1941年4月開始,浙東各縣相繼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無惡不作。血氣方剛的徐強看在眼裡,恨在心裡。1945年1月,他和村中的幾位青年一起參加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5年4月下旬,徐強所在的部隊在余姚三七市鎮和日偽軍展開了戰斗,徐強右腳跟被日偽軍的子彈擊中,他被送往位於余姚曉嶺的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后方醫院治療。1945年9月,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時,曉嶺后方醫院的輕傷員隨部隊走了,徐強等60多名重傷員由於行動不便,隻能留在醫院裡,后被國民黨關押。后方醫院領導多次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這批傷員是抗日負傷的,徐強等才得以被遣返回原籍。回家途中,他拖著傷腳,拄著雙拐沿途乞討,多次暈倒在余姚陸埠等地的山路旁。

“如果不是那些山民救治,我早就沒命了,余姚老區人民的深情,我永遠記著。”徐強說。

殘疾之痛使他走上助殘之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徐強被定為二等甲級(按現在標准為五級)革命傷殘軍人。他深知自己行動不便,不想給政府添麻煩,婉拒在鄉政府當干部,來到余姚縣政府當了一名收發員。1953年,他被調到了余姚縣搬運公司工作,后任搬運站站長,1984年從余姚市交通局離休。

“我這一輩子腿腳不方便,深深地體會到殘疾人做成一件事比常人面臨的阻力更大,所以我要幫助殘疾人。”徐強說。2009年,他通過余姚市殘聯,向困難殘疾人捐款2萬元。

徐強在報紙上看到災情或者需要幫助的人,常會伸出援助之手。

2013年菲特台風使余姚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災,徐強得知很多單位和個人損失慘重,拄著拐杖將10萬元救災款捐到了余姚市慈善總會。

“我一接到電話,就知道他又要捐款了,因為,他是一個不願意給組織添麻煩的人,為自己個人的事,從來不打電話過來。”余姚市老干部局局長韓夏芬說,除了給家鄉的兩筆捐款外,另外8筆捐款,徐強都是通過余姚市老干部局捐出去的。去年7月,她接到了徐強打來的電話,說要給余姚市關工委和慈善總會各捐10萬元錢,讓她派一名工作人員帶著他一起去銀行取款。

“你可以少捐一些,心意到了就行,也得給兒女留些錢……”韓夏芬勸徐強。徐強傷感地說:“最近,我感到身體越來越不行了,可能這個夏天也很難熬過去了,我已經跟兒女們說好了,捐20萬!”韓夏芬被感動,馬上派人陪徐強取了20萬元現金,分別送到了兩家單位。

“抗戰勝利70周年快到了,我作為一個抗戰老兵,一直想捐些錢出去,前不久看到報紙上介紹余姚市癌症康復協會,我想捐3萬元到協會,幫助癌症患者。”今年8月27日,韓夏芬又接到了徐強的電話。在韓夏芬的接洽下,徐強將3萬元錢捐到了余姚市癌症康復協會。

“協會收到的捐款每年也就10萬元,他一個人就捐了3萬元……”余姚市癌症康復協會會長曹鳳根動情地說。

他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徐強的錢,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余姚市關工委主任余家其說,徐強去年在捐來10萬元錢的同時,還寫了一個捐贈說明,上面寫著:“希望孩子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成為國家有用人才,學成后積極工作,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社會和人民。”

余姚市關工委決定將這些錢發給5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發錢那天,余姚市關工委將學生們請到了余姚城裡,給他們講了徐強的故事和期望。

不久,余姚市關工委收到了30多名孩子寫給徐強的信,徐強戴起老花鏡看著轉來的信,臉上的皺紋舒展了,仿佛年輕了10歲。

家住余姚市陸埠鎮五馬村的趙科城,曾獲得余姚市第七屆十佳小孝星稱號。她來自一個低保家庭,父母相繼被查出患有癌症,去年7月,她考上了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正當她為學費發愁時,接到了余姚市關工委的電話,說徐強資助她2000元。

“戰爭年代,你保家衛國,今天,你關心著下一代,我要像您一樣,奉獻一生……”趙科城在給徐強的信中寫到。她告訴記者,在學校裡,她成了一名志願者,下一次回余姚,一定要去看看徐強爺爺,陪他說說話。

施建麗也是徐強的資助者之一,她的父親是聾啞人,母親在工廠裡當臨時工,去年8月,在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上學的施建麗,收到了徐強捐的2000元學費。

“這錢真是雪中送炭,我將來有了能力,一定像您一樣,無私幫助他人……”施建麗在給徐強的信中寫到。

“我小時候因為窮讀不起書,現在我有條件了,一定要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不讓悲劇在他們身上重演。”徐強說,自己現在每月能拿到1萬多元的離休工資,全靠黨和政府,自己不能光有收獲,還要有奉獻。

在採訪時,記者環顧徐強的家,發現這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裡住著他和小兒子一家,顯得有些擁擠。在和老人的小兒子攀談時得知,老人的三個子女退休前都是在企業裡工作的,收入都不高。

“我本來在余姚一家企業工作,曾下崗十多年。我愛人是企業退休的,一個月3000多元退休金。爸爸的離休金,基本上都捐出去了。”徐強的小兒子說。

“兒女們日子過得去就行,我的錢要幫助更困難的人。”徐強每次捐款時,余姚老干部局的干部都要詢問他是否征求過兒女的意見,他總是這樣說。(記者 楊靜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