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阿勒泰地區:生態山城展新顏

2015年08月31日09:48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阿勒泰地區:生態山城展新顏

阿勒泰市南區新貌。

阿勒泰市南區新貌。

當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當一條條道路延伸開去,當一盞盞燈火點亮山鄉僻壤……自2011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阿勒泰地區城鄉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定居——開啟農牧民城鎮新生活

阿勒泰市北屯鎮位於阿勒泰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處,也是阿勒泰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2011年以來,依托國家新農村建設、兩居工程等政策機遇,城鎮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華麗轉身,加快了城鎮化的進展。

紅瓦白牆,綠樹成蔭。在北屯鎮長白山社區裡,規劃齊整的小康住宅錯落有致,民族特色鮮明,這是一個牧民定居示范小區。

今年49歲的達吾肯·熱布都告訴記者,2011年他從阿葦灘牧業隊的牧場搬到縣城定居,自己隻掏了八萬多元就住進了90平方米的樓房。“原來在牧業隊時,我們住在60平方米的土塊房裡,用的壓井水,冬天更不方便。現在房子裡水、電、暖、天然氣都有,城市裡教學條件、醫療條件好。”達吾肯說。

定居下來的達吾肯開了間民族餐廳。從剛開始隻有三五張餐桌做起,憑著勤勞踏實,達吾肯的生意越來越好,每年都在擴建規模,如今他能同時接待四五十桌客人。“我們做牧業時,一年收入最多兩三萬元,現在的收入是一年30萬元。”達吾肯笑著說。

在長白山社區有個特色一條街,這裡開辦著民族特色美食店、服飾店、地毯布料店等,店主大多是來自小區裡定居下來的牧民。“定居牧民通過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方式實現持續穩定增收,此外社區為他們舉辦培訓班,使定居牧民都能掌握致富技能,並推薦、安置他們就業,現在我們社區安排了20多人到物業公司上班。”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彭銀霞說。

“牧民下馬進城”是阿勒泰地區城鎮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阿勒泰地區把農牧民定居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把農牧村發展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地區住建單位按照‘三高’(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四不落后’(住房面積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質量不落后、產業不落后)的要求,以整村推進為抓手,合理有序引導農牧民向城市集中、向鄉鎮集中,圍繞低收入群體建房、整村推進、傳統村落保護、新型建材使用、農牧民增收等重點環節,統籌推進全地區安居工程建設,使城鄉人居環境實現了一體化。

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全地區共開工建設各類城鎮保障性住房22809套,解決了近6萬名低收入人員住房難的問題,有效改善了全地區城鎮居民住房條件。自2011年阿勒泰地區全面啟動安居富民工程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實施安居富民工程29200戶,讓10萬余名農牧民住上安心房、放心房。2015年,地區計劃投資6.1億元,完成6350戶安居富民工程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末,解決35550戶農牧民住房問題,佔全地區鄉村總戶數的36%。

依托口岸優勢走出去

7月28日上午,在吉木乃口岸通達外貿合作社裡,幾輛冷藏車停在冷庫大院裡,十幾個員工正忙著往車上裝貨。“這是湖北客商訂的貨,我這個月進了20噸哈薩克斯坦冷水魚,現在基本銷售完了。”合作社理事長楊道會一邊在庫房清點著貨一邊說道。

2009年,依托吉木乃口岸優勢,楊道會開始發展漁業,主要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冷水魚,再批發銷往內地。“我的加工點離口岸不到2公裡,再加上這幾年口岸政策好,我的生意越來越順,目前手頭就有兩千多張訂單。”

中午12時,在吉木乃縣吉百匯邊民互市交易區裡,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商人們正忙碌地擺放商品、招呼生意。三日免簽政策的實施,讓口岸經濟更加活躍了。

阿勒泰地區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三國接壤,並與接壤三國的五個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東哈州,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蒙古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毗鄰。

1989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准開放了阿勒泰地區的塔克什肯口岸和紅山嘴口岸(對蒙古國)、吉木乃口岸和阿黑吐別克口岸(對哈薩克斯坦)四個一類口岸。依托地緣優勢,阿勒泰地區把對外開放擺在重要位置,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勢資源轉換,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加快發展邊境貿易,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聯系,對外經貿發展成績顯著。

據了解,1989年—2014年,阿勒泰地區地方外貿企業累計完成邊貿進出口總額54.72億美元,口岸過貨能力不斷提高。25年來,吉木乃口岸、塔克什肯口岸和紅山嘴口岸累計完成進出口額137.86億美元,進出口貨物318.25萬噸,出入境人員207.03萬人次,出入境車輛9.56萬輛次。全地區外經貿企業從2007年的不足10家發展到目前的208家。

“十二五”期間,阿勒泰地區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地區在境外資源引進方面實現新突破,從俄羅斯進口木材,從蒙古國進口焦煤,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天然氣等。吸收利用外資不斷增加,新增落戶外商投資企業8家,截至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對促進地區基礎設施改善和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二五”期間,阿勒泰地區圍繞優勢資源開發,多次組織相關企業赴周邊國家和地區就資源開發引進事宜進行實地考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經濟合作,組織外經貿企業參加境內外各類展洽會、產品交易會,並取得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阿勒泰地區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了中、俄、哈、蒙阿爾泰區域科技經濟合作機制,不斷深化各方在經貿、科技、文化、旅游、環保、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簽訂資源合作、文化交流、雙邊貿易等一系列合作協議。

為擴大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阿勒泰地區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健全了政府高層定期互訪機制和涉外部門協調磋商機制,定期互通工作情況,協作解決問題。

2013年8月,阿勒泰地區成功舉辦了首屆環阿爾泰區域國際經貿合作論壇。2014年8月,阿勒泰地區在新疆財經大學成功舉辦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環阿爾泰山次區域經濟合作國際論壇”,充分展示地區全面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美好的發展前景,掀起了對外開放的熱潮。

建設生態文明促進旅游發展

素有“金山銀水”美譽的阿勒泰,兼具生態、地緣、資源、人文四大優勢,是自治區黨委確定的“兩個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代表新疆的重要“會客廳”。

近年來,圍繞“打造兩個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代表新疆重要會客廳”和“爭做兩個可持續發展模范、建成仙境般地方”的要求,阿勒泰地區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力度,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清潔能源和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推動轉型發展。

阿勒泰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認識早、起步早、起點高,並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扎實的實踐基礎。近年來,地委、行署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抓手,以綜合防治為保障,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荒漠治理等生態工程﹔加大兩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使阿爾泰山兩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利用清潔能源,促進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0年,阿勒泰地區被國務院確定為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2012年7月21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在阿勒泰召開——以此為起點,阿勒泰地區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阿勒泰地區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在全疆各地州中率先制定了《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並於2013年7月1日通過自治區人大正式頒布實施,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地區加快實施重點生態項目,持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工程,2000余萬畝禁牧草場得到休養﹔通過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工作,三年時間完成了人工造林20萬畝、植樹1583萬棵(株)﹔狠抓河谷林封育工作,已修復河谷林32萬畝﹔連續兩年對額爾齊斯河中下游河谷實施生態淹灌,110萬畝河谷林和科克蘇濕地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目前,地區六縣一市全部納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哈巴河、布爾津兩縣被列為自治區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創建試點縣,全地區已申報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1個、生態村102個﹔申報國家濕地公園5個,3個被自治區列為擬申報的國家濕地公園﹔8家企業被列為國家綠色礦山試點。

近年來,地區堅持把旅游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培育,打造富有區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地區注重發揮“生態、民俗、冰雪、跨境”四大旅游優勢,努力把阿勒泰建成國際旅游度假區、阿爾泰山區域國際旅游合作實驗區和冬季旅游目的地。2014年,全地區接待游客48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4億元,通過旅游直接帶動就業2.6萬人、間接帶動就業7萬人。(記者/張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