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貧困農民來說,小額貸款不夠用,想多貸點又苦於沒抵押物﹔多戶聯保信用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要找保人,找到了還要搭人情,貸款額度也不大。“無抵押”“無擔保”,成了他們面臨的“資本結”。
針對農民貸款這一最大的“絆腳石”,今年以來,靖遠縣大膽探索,將村級扶貧互助社的財政扶貧資金“鋪底”,通過會員繳納會費、企業和致富帶頭人注資入股,形成基礎資金,建立貧困村增信服務公司。
貧困村增信服務公司將基礎資金作為貧困戶發展產業貸款擔保金,與金融機構對接,將貸款額度放大10倍。不僅真正發揮了惠農貸款的“杠杆”“酵母”作用,實現互助金的“倍增”,而且解決了貧困戶貸款難、貸款時間短等突出問題。
更重要的是,貧困村增信服務公司還創造性地採取反擔保模式,通過將貧困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業生產設施產權、宅基地使用權“抵押”給公司,將這些“沉睡的資源”變為“流動的資本”,還培養了貧困戶的信用意識。
這一走在全省前列的金融扶貧改革創新,搭建起了商業銀行、龍頭企業、致富能人和貧困戶互惠合作的全新融資平台,點燃了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截至8月上旬,在國家級六盤山特困片區縣靖遠縣,已有16個貧困村注冊成立了貧困村增信服務公司,為112戶貧困戶發放貸款近550萬元。
前不久,靖遠縣糜灘鄉武家大川村民何廣就嘗到了甜頭。通過村裡的增信服務公司擔保,他從縣農村信用社貸了2萬元。
“今年養羊行情不大好。秋天收完玉米了,我打算種兩畝大棚蔬菜。現在就得買塑料棚膜、鐵絲、水泥,做准備工作了。”何廣對記者說。
武家大川村76戶人家,全是移民。十幾年前,何廣告別會寧老家貧瘠的家園,搬到這個位於黃河邊上的村子。雖說靠多年打工的積攢,他現在住上了新房,但是,和其他移民一樣,他家人多地少,底子本身薄,加上父親常年因病臥床,論起“發展”來,真是“愁腸”。
他不是不知道,要想富,就得發展產業。“可一個菜棚最少得投資5000元,錢從哪來?”何廣說。
親戚朋友都不寬裕,跟誰借呢?鄉信用社離村子倒不遠,2010年何廣還從那裡貸了5000元。可一想起那回的“難心”,他就邁不開腿。
那年春天,本來上一年庄稼收成不好,父親病情又突然加重,何廣連買化肥、種子的錢都沒了。到信用社貸款,必須找吃財政的人擔保。想來想去,有一個表兄弟在靖遠縣城當老師。可一開始,人家就不願意。好說歹說,何廣花了一周工夫,才將這位親戚工作做通。
接著,他又每天跑信用社,一道道手續折騰下來,花了半個月。“我還算運氣好的,對於村裡多數人來說,還找不上個‘工薪保人’。”何廣說。
這幾年,省裡的村級扶貧互助金項目,給每個貧困村安排10萬元到20萬元互助資金,可加入協會的村民每次最多隻能借5000元。對何廣他們來說,錢太少,“不解渴”。
農民貸款不容易,金融機構對涉農業務同樣“說愛並不容易”。首要原因是涉農貸款風險較高。
農戶渴求貸款,銀行顧慮重重,這一矛盾,亟待求解。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唯有創新二字。靖遠縣積極搭建農銀“連心橋”,在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增信服務公司。
為了做大增信服務公司的“資金池子”,靖遠縣還結合民營企業家和致富帶頭人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的心理需求,動員他們投資入股增信服務公司,將他們的股金作為從銀行貸款的擔保資金。“這相當於他們隻要將錢存起來,就參與了公益事業,從而調動了社會幫扶的積極性,撬動起了‘大扶貧’格局。”靖遠縣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
通過與農戶簽訂反擔保合同,增信服務公司“激活”了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業生產設施產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財產權,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農村“三權”和其他產權的抵押擔保難題做出了有益嘗試,搭建起了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溝通平台,解決了貸款缺乏抵押物的難題。
大膽突破傳統抵押擔保方式后,增信服務公司打通了銀行服務“三農”的融資通道。他們不能從事吸收存款、委托發放貸款、受托投資及法律規定不得從事的其他活動,但可以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利用擔保金為貧困農戶進行擔保,向信用社出具願意與農民共同償還借款的承諾,增加農戶的信用額度。
由於建在農民身邊的村級互助社成了增信服務公司的“股東”,公司對村民的經濟狀況和經營能力很了解,不僅降低了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錢也能用在刀刃上。
在這種模式下,銀行還考慮到農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借此,貧困農戶能夠獲得3年期1萬元至10萬元的貸款。“金融扶貧”的覆蓋面和帶動效應不斷擴大。
“不像以前,一年就得還清,一個季度還清一回利息。而且貸款主要看我們家信譽度,公司負責人和信用社一溝通,貸款當天就下來了。”何廣說,“我和互助增信服務公司簽了合同,對自家的房屋進行了抵押,每間估價1200元。如果無法還貸款,公司可以處置這些房子。”
毋庸諱言,這一風險機制,也使何廣這樣的貧困農戶將貸款與扶貧救濟等無償資金區分開來,他們想方設法、一門心思發展產業的勁頭更足了。貧困村增信服務有限公司,在滿足了貧困農民金融需求的同時,也挖掘出村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向小康闊步進軍!(記者 宋振峰)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