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徐匯打造精干高效基層隊伍

2015年08月31日08:59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強化額度管理 堅持因事設崗 注重培訓提升 徐匯打造精干高效基層隊伍 社區工作者年齡結構優化、專業化程度提升、黨員比例提高,六成有大專以上學歷

在街道黨員服務中心工作兩年后,23歲的王劍銳在最近的居委會換屆選舉中,當選為斜土街道尚海灣居委會主任。這名“90后”主任開始用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在這個“門敲不進”的高檔小區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在長橋街道體育花苑小區,“隨叫隨到、熱心服務”的“90后”物業公司員工馬俊偉也“轉型”成為居委干部。

跟王劍銳和馬俊偉一樣,此次換屆選舉后,徐匯305個居民區1880名就業年齡段的全日制居委會成員及聘任人員,經考核考察,其身份被明確劃為“社區工作者”。身份認定,跨出了徐匯區推進社區基層隊伍建設的第一步。

加強社區基層隊伍建設,是去年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課題的重要成果之一。過去幾年中,社區基層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社區要治理好,關鍵還在人。”徐匯區委副書記王醇晨說,今年居委會換屆選舉后,徐匯居民區的社區工作者,呈現出年齡結構優化、專業化程度提升、黨員比例提高的態勢。他們之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有1002人,佔總數的53%。大專以上學歷的,佔了61.8%。

在徐匯區委看來,社區要解決的不僅是居委干部“青黃不接”、“年齡老化”等燃眉之急,更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常態長效機制,保持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

今年初開始,徐匯區對13個街鎮進行了四輪摸底調查。“社區工作崗位從業人員差異性太大。”徐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員有編制內的,也有編外的,有就業年齡段的,也有退休返聘、協保、內退的。街鎮之間、崗位之間情況也不一樣。“造成這種狀態,主要是長期以來各職能部門在街鎮強調 ‘條’和‘專人’,用人隨意性大,隊伍處於粗放式無序增長狀態”。

於是,“額度”管理被提上議事日程。“額度不是簡單畫個圈,現在社區有多少工作者,就按照多少人來管。”研究社區治理的專家說,額度是一種科學測算,就像一項工程,可以分解成多少個部件,每個部件需要多少人,恰能兼顧效率和成本,這是可以算出來的。

花了幾個月時間,徐匯區相關部門對各支各類社區基層隊伍數量、結構、經費來源和工作情況排摸清楚,在全市率先形成了資料較完備的信息庫。同時將社區工作人才分成四類,分類定額:居民區書記考核入編、擇優晉級﹔ 專業化社區工作者實施額度管理、職業薪酬﹔街鎮聘用輔助人員和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實施總額控制、派遣用工﹔各類協管員等其他人員採用政府購買服務,“隻進不出”、逐步消化過渡。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因事設崗”。“以前按條線工作需要,崗位設置分散,現在要按照社區發展需要和群眾需求來設崗。”相關負責人解釋,因事設崗以基層社會治理“事務”為中心,比如在居民區,主要考慮居委會職能、居民區規模、房屋性質、居民戶數、常住人口數量、管轄區域范圍、服務對象群體等因素,來設定人員額度。目前,徐匯區核定了各街鎮居民區社區工作者和街鎮五大中心社工額度共3349名,首批納入額度的有2962名。

“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動態監測,確保不‘超編’。”相關負責人表示,徐匯使用實名制信息系統,作為辦理社工招錄、入額管理、薪酬確定、財政撥款等事項的依據,使社工招錄准入、教育培訓、考核評議、有序退出等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規范。

人員能力和素質建設也是新的課題。這些天,王劍銳等新老居委干部都在接受培訓。如何適應社會形態的新變化,構建新的治理體系架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課程在工作間隙見縫插針。特別是老書記們傳授的“實戰”經驗,讓新一批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工作有了更深認識。“居委干部沒有8小時工作制,當一天居委干部就是24小時扑在社區。”老書記的話顛覆了王劍銳對“工作”的認識。

“除了初任培訓,還將會有書記主任培訓班、事業編制居民區書記專題研修班、居民區后備書記培訓班、社區工作者示范培訓班、五大中心社區工作者專題培訓班等,著重加強社工對接街道機構改革、推進社區自治共治方面的能力建設。”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另一方面,隊伍“額度”確定后,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調整也已提上日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