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戈壁荒灘起新城

2015年08月26日16:17   來源:天山網原創

原標題:戈壁荒灘起新城

湘女華淑媛(左一)與先生邸世光的合影。

“我的故鄉湖南是魚米之鄉,山清水秀。我16歲時參軍進疆,看到萬裡戈壁荒漠,常常想,要在這戈壁灘上建起花園,把新疆變成和故鄉一樣美的地方。現在,62年過去,我的夢想實現了。走在石河子的街道上,好些都是當年我開拖拉機推出來的,我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也想對湖南、新疆人民說,湘女們對得起家鄉父老,對得起祖國。”——湘女:華淑媛

時光回溯上世紀50年代,8000湘女踏著戰爭的硝煙走進蠻荒的西部,辛勤汗水洒戈壁,寶貴青春獻熱土……她們也被譽為“戈壁上的第一代母親”,當時16歲的華淑媛也是其中一員。

生於1936年的華淑媛是湖南省衡陽市人。從1952年進疆至今已過去62年,當年的花樣女孩已經是近80歲的白發老人。

華淑媛的父親是生意人,家境殷實,家裡八個孩子,七個哥哥,就淑媛一個女孩。 “我想家裡的遭遇都是因為戰爭逃難引起的,我要參軍,保家衛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2年的這個決定,讓她的命運就此改變。

筑夢奮斗戰荒原

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復原圖(資料圖片)

1952年,經過一個多月的顛簸,越過浩瀚戈壁,華淑媛來到了新疆。“我們到星星峽的時候還有土匪,車上都配的男兵帶著槍,路途很艱難。”華淑媛回憶說。

她隨部隊到了規劃中的“新城”石河子。當時,這座規劃中的“新城”沒有居民、房屋、馬路……茫茫雪原下覆蓋著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灘,除了蘆葦就是礫石。“我和幾個姑娘就住在一間地窩子裡,鋪著厚厚蘆葦的大土炕就是我們的安樂窩。”

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復原圖(資料圖片)

夏季五六月在田間作業,夜晚姑娘們就睡在地頭的窩棚裡。“一天我下夜班回到窩棚裡,揭開被子一看,啊一條蛇盤在被子下,嚇得我又喊又跳。”華淑媛說,像這種情況不算少數,有蘆葦或紅柳叢的地方蚊虫很多,他們就用沙土和成泥涂在臉上、手上,在那個年代什麼條件都沒有,大家隻有用這種辦法來保護自己。

在炎熱的夏天有時要露宿沙灘,氣溫高達40度以上,每個人隻有一頂蚊帳,一次遇到刮大風,蚊帳被風刮跑了,被子和頭上全是沙土,姑娘們個個全都像土菩薩,睜開眼睛,姑娘們的眼睛美麗而有神,大家相互觀望,笑著說:“像土菩薩”,不、不是,像觀音菩薩”,姑娘們都很樂觀可愛,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情景依然很開心。

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復原圖(資料圖片)

那時新疆的冬天氣溫常常在零下40度多度。拓荒戰士們要去瑪納斯河路程有十幾公裡,走大半天才到達目的地。邊割柳條,編各種勞動工具,如抬把、地耱,房門、籮筐等,大家身著光板皮大衣,腳穿氈筒踩在40多公分深的雪地裡,步履很艱難,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渴了就抓把雪放嘴裡,餓了就烤烤凍得硬梆梆的饅頭吃,也不能坐下來休息,那樣會凍死人。

“沒有房屋,自己蓋﹔沒有土地,咱們來開荒﹔沒有工具,自己造﹔勞動的雙手能夠翻天地,戈壁灘上蓋花園。”這是當年湘女們勞動時唱的一首歌,華淑媛唱起這首歌時,頓時情緒飽滿,思緒也回到6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夢想,這首歌裡戈壁灘上蓋花園,把新疆建成像湖南一樣山清水秀是夢想。”華淑媛高興地說。

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復原圖(資料圖片)

由於年齡小,華淑媛被分到醫務、文書方面的工作,她堅決不干。“我要開拖拉機。”團長笑著摸摸她的腦袋說:“小鬼,拖拉機可金貴了,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要思想好、身體好、素質好,家庭出身好。再說很苦的,你行嗎?”“我行。”華淑媛擲地有聲的說。一個月后,她被分進了拖拉機學習培訓班。

一年后,她又被派去學開收割機。當時講勞動競賽,“一天一夜隻休息兩三個小時,每天能收割一千來畝麥子。”

有一次華淑媛為了搶收,三天兩夜都沒合眼,不想身體太虛弱,暈倒后從收割機上滾了下來。先是倒在地埂上,然后滾到埂下,剛滾下去,草車就過來了,差點把她碾著。“我差點就沒命了,我們湘女們有不少人因為勞累、生病埋骨天山,長眠新疆。”想起往日犧牲的姐妹,她的聲音低沉下來。

“從天不亮干到天黑,機器從來不休息,我們沒有禮拜天,除了下雨天,其他時間都在工作。”華淑媛堅定地說,“我們軍人就是講奉獻,講犧牲,建設家園沒人講條件。”

戈壁母親的情懷

如今石河子市的鳥瞰圖。

“人家都說我們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我的孫女在上海念書,念完我就叫她回到石河子來,都擠在上海干嘛,我們這裡也需要人才建設啊。我的女兒也在這裡工作,兩次被評為全國的先進模范工作者。”說起家裡的孩子,華淑媛老人滿滿的自豪感,“我對他們很滿意,繼承了我們的奉獻精神。”

華淑媛(左三)與三個孩子的合影。

過去的苦難在華淑媛阿姨看來都是過眼雲煙,今天的幸福才是真實的。

石河子曾是新疆建設兵團屯墾戌邊的第一城,也是現今湘女最為集中的地方。這座城市從前是蘆葦叢生、野獸出沒的荒灘戈壁。但200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官員參觀石河子新城后,稱贊它是世界上治理沙漠、營造綠洲、恢復生態環境的重大奇跡。該市也因此被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如今,在天山南北湘女們依然有很多人在守護邊疆,她們眾多的子孫仍在為邊疆的繁榮穩定默默地奉獻著。

太奶奶與曾孫孫合影(第四代)。

“看著處處的沙漠綠洲覺得,活得坦然。”她說,這裡就是我們用雙手建起的第二故鄉,我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了六十多年,晚年享受快樂幸福,子孫都已成才,可以說是:“獻了青春,獻子孫,獻了子孫,獻終身”,看到我們兵團農場今非昔比,回首我走過的足跡,對過去的付出我無怨無悔!

“相信父母的在天之靈看到新疆的變化,也會感到欣慰。對我來說,這裡和湖南沒有什麼分別,要說回到故鄉,那這裡就是我的故鄉。”華淑媛老人說。(記者朱凱莉報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