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穆熱阿勒:彈起我心愛的冬不拉

2015年08月21日14: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穆熱阿勒:彈起我心愛的冬不拉

穆熱阿勒,哈薩克族人,中央民族歌舞團唯一的冬不拉獨奏者,中央民族大學2009級冬不拉專業的學生。4歲時,父親給他人生的第一把冬不拉,沒想到這一彈,就是20多年。

“最開始,只是作為自己的一個業余愛好,在逢年過節時給家人助助興”。17歲以前,冬不拉只是穆熱阿勒眾多音樂愛好中比較重要的一個。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部電子琴,穆熱阿勒開始在少年宮中系統地學習樂理知識﹔13歲,上初中的他又迷上了搖滾樂,開始學吉他,並組建了一個樂隊。

17歲,對穆熱阿勒而言,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系統地接受冬不拉演奏培訓。2009年高考,他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的冬不拉專業。就這樣,這位新疆小伙子來到了首都,開始他6年的“北漂”生涯。

來到北京,穆熱阿勒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人們對於冬不拉這種樂器了解太少,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樂器的存在。“我們是民族大學第一屆冬不拉專業的學生,有點小白鼠的性質”。穆熱阿勒笑著說。在大學的學習,與其說是老師的講授,不如說是老師和學生一起摸索、進步。相比於其他音樂專業學生,冬不拉專業的學生顯得有些“默默無聞”。“有時候一年才能有一次演出的機會”。

既然沒有演出來找自己,那自己就出去找演出。穆熱阿勒坦言,自己大學的很多時間都是在酒吧裡面駐唱。當然,駐唱也不是一帆風順。由於冬不拉樂器的低知名度,他不得不換用吉他才能找到駐唱的工作。“可能十幾次演出,隻有一次是拿著冬不拉去的,迫於生計,隻能拿著其他樂器來養活自己喜愛的冬不拉。”穆熱阿勒說。

但是,這激發起他想要改變傳統冬不拉演奏風格的願望。在駐唱期間,電子、搖滾、流行……對他的演奏風格產生了影響,使得他的樂曲風格融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曾經與穆熱阿勒合作過的音樂人這樣評價道:“把冬不拉彈成了吉他,把吉他彈成了冬不拉”。“這個評價聽起來挺好笑的,后來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風格”。

隨后,他與同學一道,組建樂隊Khorgan(霍爾甘)。Khorgan是哈薩克語“堡壘”的意思。穆熱阿勒在樂隊中既是主唱、吉他手,還要負責樂隊的冬不拉演奏。在樂隊成立之初,穆熱阿勒就希望樂隊風格能以哈薩克民族傳統民樂為主,加入搖滾、電子等現代元素。在他看來,“傳統是需要保留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恪守傳統,停滯不前。時間在向前走,人也在向前走,那麼音樂也需要跟著這個步伐”。隻有這樣,音樂才能不斷地傳承下去。

在大學畢業后,穆熱阿勒選擇留在北京繼續他的音樂創作。他說,留在北京是一個“糾結”的決定。北京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處在一個快節奏上。這讓穆熱阿勒覺得他的心變得越來越浮躁。“剛畢業的時候,急著想要拿出好的作品,如果在短期內拿不出自己的作品,很快就會被淘汰,不演出,就沒有人知道你。”但是心急反而拿不出作品。在穆熱阿勒看來,創作的整個過程需要“沉下心去做事”。

為了掙夠房租,他選擇每天都去酒吧駐唱。“每去一次,能掙300元駐唱費”。慢慢地,“我發現自己掉進了‘錢眼兒’裡,怎樣能掙到錢,就怎樣做”,原本掙錢為更好地創作變成創作為更好地掙錢。但是另一方面,北京完善的音樂市場體系以及眾多資源,讓穆熱阿勒選擇留在北京。

如今,穆熱阿勒已經在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了一年多。“這裡可能是一個適合我的地方,至少不用再為生計發愁,能安心創作了”。在這一年中,他隨團參加演出,將冬不拉的樂聲傳遞到世界各地,也將國際上的流行元素以及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樂器如非洲鼓等加入到自己的演奏中。在業余時間,除了樂隊的排練,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冬不拉,他還開設了北京首家冬不拉專業培訓班。“雖然來的人很少,但是我一直堅持做這個,隻要想學,我就會教。”

穆熱阿勒希望盡力為傳播哈薩克民族自身獨特的文化作出貢獻。“雖然我想得可能有點大。”穆熱阿勒說。(記者 桂杰 實習生 藺壯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