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派鎮索鬆村群眾羅布旺堆正在檢修自家的挖掘機。記者 劉玉璟 攝
沿著喜馬拉雅山北坡山谷一直向東,雅魯藏布江在林芝(現在的巴宜區)、米林、墨脫、波密四縣交界處直轉南下,形成了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在美麗的大峽谷懷抱中,在雲霧繚繞的南迦巴瓦峰下,就是聞名遐邇的派鎮。
“派”,藏語意為“請”。1959年8月,伴隨著米林縣的成立而成立的派區,下轄派鄉、大渡卡鄉等﹔1987年,撤區建鄉時,將原來的派鄉、大渡卡鄉和索鬆鄉合並,組建派鄉﹔2000年,派鄉更名為派鎮。
2015年5月,自治區成立50周年採訪組一行沿著雅魯藏布江一路向東,在細雨微風中前往派鎮,去探尋這個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入口處、各類旅行指南和西藏旅游貼吧上的“寵兒”。
轉觀念:家庭旅館助增收
派鎮是進入墨脫前的最后一個物資補給站和休憩地,也是觀賞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點,崗派公路沿江橫穿而過。
便利的交通和秀美的風光,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為派鎮注入了活力。
採訪組一行趕到派鎮時已是中午一點多,徒步墨脫的背包客、觀賞南迦巴瓦峰和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游客,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熱鬧非凡。
帶著些許的興奮和期待,我們顧不上吃飯,在副鎮長巴次的帶領下,來到直白村村民阿旺晉美開辦的家庭旅館。
2001年,阿旺晉美從部隊退伍回家,看著熱起來的旅游業,他放棄了去林芝工作的機會,回到家裡做起了鬆茸、虫草、藏香豬等土特產生意,第一年就賺了6萬多元。看到前來派鎮觀光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嘗到甜頭的阿旺晉美又開起了餐館。
“我家的飯菜干淨、衛生,味道好、分量足,來這兒吃飯的人越來越多。”靠著誠信經營,阿旺晉美的餐館生意越來越好。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前來派鎮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水漲船高,阿旺晉美家所在的直白村也逐漸“火”了起來,頗有生意頭腦的阿旺晉美又發現了新的商機。
“開個家庭旅館既能賺錢,又可以照顧家裡,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阿旺晉美說。
2013年,阿旺晉美將生意正紅火的餐館轉讓出去,自己投資40萬元,又從銀行貸了8萬元無息貸款,將自家的房屋翻修一新,辦起了家庭旅館,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家庭旅館僅床位就有60個,同時還為游客提供停車、餐飲、娛樂等服務。 僅2014年,家庭旅館收入達12萬元,年接待旅客1000多人次。
“現在能有這麼高的收入和這麼好的生活,多虧了黨的好政策。”阿旺晉美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3月,旅游業發展較好的直白、索鬆、大渡卡等村實現了WiFi全覆蓋,前來旅游的游客更多了,淡季100元、旺季200元的觀景房,很受游客歡迎,打開窗戶就能一睹南迦巴瓦峰的風採。
為了向游客提供更加細致周到的服務,近日,阿旺晉美正在對家庭旅館進行裝修,給每個房間增添了衛生間、淋浴設施等等。
“現在政策這麼好,隻要轉變觀念,踏實肯干,就能增收致富。”阿旺晉美說。
拓渠道:運輸開辟致富路
在派鎮採訪,群眾談得最多的,就是黨的好政策。
近年來,靠著黨的好政策,派鎮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僅家庭旅館就有30多家,去年旅游收入近20萬元,旅游人數超過8000人次。
今年46歲的拉旺是多雄村黨支部書記,對於派鎮這些年來的變化,他深有體會。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家庭人口多,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保障。”拉旺說,無奈之下,剛滿20歲的他加入了墨脫背夫的行列,每次身背80斤貨物,馬馱140多斤,往返一次需要五六天時間,路上住帳篷、吃糌粑,省吃儉用,即使這樣,到年末一算賬,還是沒有多少盈余。
窮則變,變則通。2000年,拉旺從銀行貸款10萬元,自己東拼西湊拿出5萬元,買了輛東風車,開始跑運輸,成為多雄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年底一算賬,除掉家裡的開支,賺了一萬多元,第二年又賺了四五萬元。家裡原來又潮濕又狹小的舊房子,如今變成了二層小洋樓,空余的房間還開了家庭旅館。
拉旺的致富經歷,讓多雄村村民看到了希望。2004年,通過村民選舉,拉旺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拉旺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在他的帶領下,村裡跑運輸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全村有東風車7輛,還有8戶人家買了小汽車。村集體的沙場年收入10多萬元,全村人均現金收入也由原來的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9000多元。
“除了勞務所得,國家的政策性收入也不少,生態補償金、邊民補貼等各項補貼一年就有2萬多元。”拉旺高興地說。
“下一步,我希望將多雄村納入旅游大環線,以旅游帶動全村經濟發展,讓全村人都能吃上旅游飯。”對於多雄村的下一步發展,拉旺的思想很清晰。
抓商機:聯戶增收富鄉村
從2009年新修建的鬆派大橋上跨過雅魯藏布江,採訪組一行順著平坦的柏油路,來到索鬆村群眾羅布旺堆家。
門口的挖掘機、氣派的兩層小洋樓和嶄新的藏式家具,無不展示著這戶人家的殷實。
得知記者一行的來意,羅布旺堆打開了話匣子:“2009年以前,從索鬆村去派鎮,隻能坐簡易的木船過雅魯藏布江,遇到大風天氣,還經常翻船。自從鬆派大橋建成通車,村裡家家戶戶都買了小汽車,半個小時就可以從派鎮打個來回。”
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但羅布旺堆在村裡人眼中卻是個能人。17歲當選為索鬆等4個村的團支部書記,18歲擔任索鬆村村委會副主任……
2012年,自治區啟動“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活動,有20多年黨齡的羅布旺堆被推選為雙聯戶戶長。
“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的富。”羅布旺堆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帶領自己的“雙聯戶”籌集資金50萬元建起了沙場,除去上繳村集體的2萬元管理費和其他成本,僅2014年,沙場的純收入就有30多萬元。
在羅布旺堆的帶領下,卓拉央宗、雍珠等三戶貧困戶徹底脫貧,每戶年收入由聯戶前的不足一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5萬元。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旺堆啦!”80多歲的卓拉央宗逢人就說“雙聯戶”政策好。
“我們剛剛注冊成立了農牧民施工隊,目前正組織群眾學習建筑施工技術。下一步,我們將抓住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大好時機,組織建筑施工隊,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從爽朗的笑聲裡,我們看到羅布旺堆對索鬆村的未來充滿信心。
雅魯藏布江穿過美麗的派鎮,猶如一條巨龍,一路奔騰而去,它給派鎮帶來的,不僅是現在的富足生活,更有幸福的未來……(劉玉璟 吳冰 張曉明 王雅慧 王曉莉)
謀致富 奔小康
劉玉璟
夏日裡的派鎮,披上了翠綠的新衣,花艷虫鳴,游客眾多。來這裡採訪,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
長期以來,派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群眾主要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群眾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派鎮,這個曾經破舊不堪的物資補給站,變成了今天具有濃郁民族風格、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
觀念一變天地寬。正因為派鎮人思想觀念的轉變,才有了今天的派鎮,才有了致富奔小康,才有了派鎮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