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遷”出來的美好生活

王雅慧 吳冰 張曉明 劉玉璟 王曉莉 索朗群培

2015年08月13日15:03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遷”出來的美好生活

  圖為更章門巴民族鄉門仲村村民旦增多吉為親戚穿戴門巴族傳統服飾。 記者 王雅慧 攝

  新環境帶來新變化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門巴兩遷”。

  孟子通過孟母的“三遷”,擁有了良好的教育環境,終成大器,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而門巴族通過“兩遷”,獲得了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更章門巴人的幸福生活,正是自治區成立5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搬遷給更章門巴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的改變,更多的是觀念的轉變。在舊社會,更章門巴人被蔑稱為沒見識的“則拉”﹔而今天,越來越多的門巴族干部奮斗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相信,未來的更章會有更多更優秀的門巴族干部涌現出來,門巴人的幸福故事,正在不斷翻新,正在不斷延續……

  夏日的林芝,草木蔥蘢,百花綻放。沿著尼洋河上游一路前行,在數道彩虹的“歡迎”下,採訪組一行抵達了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

  熟悉更章的人都知道,更章原為排龍鄉,位於林芝縣(現在的巴宜區)東北角,北靠波密縣,東接墨脫縣,鄉政府距縣城130公裡,是林芝縣最偏遠的一個鄉。2000年,由於易貢洪水暴瀉,排龍鄉整體搬遷至林芝縣,更名為更章門巴民族鄉。

  剛到鄉裡,鄉黨委書記張琨琳便迎了出來,這位干練的女干部,一邊走一邊對採訪組說:“我正要下鄉,咱們一起去村裡看看。”

  途中,張琨琳告訴我們,她這次下鄉主要是檢查因修建多布水電站涉及的村落搬遷工作有沒有遺漏。

  “從排龍到更章再到新的安置點,經歷了兩次搬遷的老百姓,日子越‘遷’越幸福!”張琨琳說。

  聽了張琨琳書記的介紹,我們對這些經歷兩次搬遷的門巴人又多了幾分好奇,想親自一探究竟。

  排龍:“則拉”的窮苦生活

  在距離318國道僅十幾米的白瑪店村,記者見到了年過六旬的藏族老人次仁頓珠。

  次仁頓珠老家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9歲時跟隨家人來到排龍,從此便在這裡定居下來。

  提起那時的排龍,次仁頓珠不住地搖頭:“那時候的日子太苦了!”

  由於交通不便,那時的排龍很少有人能夠出去,偏安一隅的門巴人習慣了在那個封閉的環境裡簡陋地生活,可是對於剛進入排龍的次仁頓珠來說,這種日子實在是太難接受了。

  “他們連衣服也沒有,身上就披著一塊‘遮羞布’。”次仁頓珠一邊說,一邊在身上比劃著。

  他告訴記者,那時候,藏族群眾早已經穿上了羊皮和牛皮制作的藏袍,而住在排龍的門巴人身上的那塊“遮羞布”,白天是衣服,晚上就是他們的被子。一到晚上,放雞爪谷酒的竹筒就是枕頭,地板就是床,身上的衣服就是被子。

  回憶起那段日子,次仁頓珠說,那時候他們戲稱門巴人為“則拉”(藏式卡墊的一種,是最差的卡墊,在舊社會,藏式卡墊的品質是身份的象征,用在這裡是指門巴人的首領也隻能坐藏族最普通的卡墊,有看不起門巴人的意思),感覺他們生活不好,思想觀念落后。

  門巴漢子旦增多吉也是那段苦日子的親歷者。對他來說,最難忍受地莫過於交通的不便。每當過年,旦增多吉都要去40公裡外的318國道邊上採購年貨,這是讓他最期盼卻又最擔心的事情,期盼的是可以見見外面的世界,擔心的是路途的艱險。

  “早上6點出發,一刻不停歇,走到外面也到晚上6點多了。”旦增多吉正說著,一旁的張琨琳插嘴道:“這還是他們體力好的人,像體力略差的人怎麼也要走上兩天兩夜。”

  53歲的旦增多吉童年裡記憶最深刻的事情便是修路。“受地質結構和自然環境影響,以前我們年年修路,年年壞。”旦增多吉說,那時候村裡的壯勞力每年四五月份開始修路,一直到10月份,那條簡易的路才能勉強通行,剛去山外採購一些生活物資,路卻又斷了……

  更章:“一遷”過上好日子

  200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打破了排龍門巴人的平靜生活。

  “政府要讓我們整個遷出去!”因為不了解外面的情況,乍一聽到消息的排龍門巴人十分排斥。

  他們也有自己的顧慮:排龍的海拔低,農作物一年可以種三季,搬遷之后的更章隻能種一季,這糧食會不會不夠吃?

  為此,他們還專門派了代表出去“考察”,當看到政府為他們修建的整齊漂亮的新房和分給他們的平整肥沃的土地時,他們放心了。

  “搬出來太對了!”現在旦增多吉一點兒也不后悔搬出來。他告訴我們,以前在排龍,他們家8口人隻有8畝土地,現在他們家4口人就分到了24畝土地﹔在排龍時居住的低矮破舊的木板房,也被如今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代替。

  改變的不僅僅是物質條件,門巴人的社會地位也顯著提高。通過選舉,旦增多吉當選為林芝縣人大代表,今年林芝縣撤縣設區后,他又成了巴宜區人大代表。

  “作為人大代表,我提出的代表基層群眾的建議,有關部門都能很快落實。”旦增多吉告訴我們,2009年他建議盡快修繕排龍的道路,方便還沒有完全搬遷出來的家庭出入,這項建議很快得到了落實。

  “我們門巴族學生在小考、中考、高考甚至在參加公務員考試時,都有額外加分。”旦增多吉為我們舉了個例子,林芝縣第一次將基層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轉為公務員時,全縣僅有2個名額,門巴族就佔了1個。

  “政府總是對我們門巴族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旦增多吉笑呵呵地說。

  就連曾經戲稱門巴人為“則拉”的次仁頓珠,也娶了門巴族姑娘當老婆,還生了2個兒子。

  “黨和政府對我們少數民族格外偏愛,特別是像門巴族這樣的人口較少民族,隻要有一雙勤勞的手,日子就會越過越好。”次仁頓珠笑著說。

  建電站:“二遷”走上小康路

  2011年,我區“十三五”重點工程項目——多布水電站選址更章,需要搬遷的村落共有4個,其中有3個都是門巴族聚居村,門仲村就是其中的一個。

  剛剛熟悉了更章這片土地又面臨搬遷的門仲村村民並不想搬走:“我們已經熟悉了這個地方,再搬萬一比不上這裡呢?”作為門仲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旦增多吉代表村民很早就去看了新的搬遷點,新的搬遷點位於臥龍溝附近的平地上。

  回來后,旦增多吉做起了村民的工作:多布水電站是大項目,項目建成以后,一些偏遠地區用電難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當時在排龍條件那麼差,政府並沒忘記我們,讓我們搬到了更章過上了好日子,咱們也要支持政府搞建設啊!何況新的搬遷點條件特別好,土地都平整好了,房子也開始修了……

  聽了旦增多吉和鄉干部的勸說,門仲村村民開始了新一輪的搬遷。

  如今,搬遷點的房子已經進入了修建階段。根據規劃,旦增多吉一家可以分到300多平方米的鋼架結構大房子。“比起老門仲村90平方米的磚瓦房好上太多了,聽說還是抗震房,我們住著肯定更舒心。”旦增多吉樂呵呵地說。

  不僅如此,多布水電站建成后,門仲村的部分耕地也將被淹沒,對此,政府也給予了相應的補償。

  “這次搬遷,光我們一家就得到了40多萬元的補償款。”旦增多吉說。

  第二次搬遷,給這個門巴村落帶來了更多的希望。旦增多吉說:“拉林高等級公路就要通車了,搬遷到臥龍溝后,我要帶領村民修建一個有門巴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寨,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感受門巴文化,來聽門巴戲、嘗門巴菜。”

  張琨琳書記告訴記者,除了讓老百姓們吃上“旅游飯”,更章門巴民族鄉黨委、政府還一直在探索特色種植的路子,其中推廣的草莓和天麻種植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每年能為全鄉老百姓增收400余萬元。

  “未來搬遷之后,我們希望老百姓能夠靠特色種植和旅游服務,過上幸福的生活。”張琨琳說。

  到了要道別的時候,旦增多吉特意換上門巴族服裝,為採訪組一行敬獻哈達:“下次你們再來,我們村一定又是一番新變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