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綠水青山怎樣才能變成金山銀山

2015年08月10日08:56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綠水青山怎樣才能變成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后來,他又進一步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三個發展階段的問題。10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習近平同志的“兩山”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証觀點,系統剖析了經濟與生態在演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10年來,浙江人民按照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既打造了耀眼的金山銀山,又維護了美麗的綠水青山。本文著重總結思考10年來浙江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優化規劃布局,確立科學發展理念

  規劃先行,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10年來,浙江各地特別重視區域規劃問題,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把它作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謀劃與前提條件。

  到處是綠水青山,但經濟相對欠發達的麗水市,立足當地實際,謀劃區域建設的特色定位和規劃布局。按照“一縣一主題,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風光”的要求,推進區域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蓮都區著力建設“養生蓮都”,雲和縣著力建設“山水童話世界”,遂昌縣著力建設“潔淨鄉村”,景寧縣著力建設“魅力畬鄉”,等等。

  地處錢江源頭的開化縣,既要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又要尋求開化的發展空間,讓老百姓跟上全省小康的步伐。為此,當地在空間布局上將縣域按三大功能區定位,把整個開化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農林區、產城集聚區”三大區域,縣域90%的面積實行限制開發,並根據生態約束、開發基礎、管理方式等差異性特征,對三大區域進一步細分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環境維護區、生態農業區、生態林區、生態緩沖區、生態城鎮區、生態工業區”等10類功能分區,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格局。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規劃,又嚴格實施,使開化建起國家東部公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縣和旅游縣,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老百姓信心滿滿奔小康。

  作為浙江省唯一的科學發展示范點的嘉善縣,將全縣生態功能區劃分為自然生態紅線區、生態功能保障區、農產品安全保障區、人居環境保護區、環境重點准入區和環境優化准入區六個類別。其中太浦河飲用水源保護區、西塘古鎮保護區納入自然生態紅線區。根據不同的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發展方式。

  以上這些規劃都體現了理性發展、科學發展的意識,並且從制度和法規上保証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長期堅守、協調發展。2013年8月,《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頒布,使我省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走向科學法治的時代。

  二、提升人的素質,掌握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金鑰匙”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最重要的還是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最根本的因素,人也是所有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為此,怎樣轉變人的觀念,提高人的素質,增強人的本領,發揮人的作用,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重要一環。

  近10年來,寧海就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把重點放在人的觀念轉變、技能提升和思想解放上。他們整合鄉鎮成人學校、職業學校短期培訓班、職工學校、社會培訓機構、電大農村學員班等所有社會資源,辦起了18個大型成人教育基地,面向全社會免費培訓就業技能和創業技能,每年培訓達10萬人次,還打造出一支5000人的現代農產品經紀人大軍。

  地處浙江西部的衢州,更是把對人的培訓放在最突出的位置。2003年4月,衢州市就制訂了《關於進一步推進萬名農民素質工程的意見》,提出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民科學知識培訓,農民精神文明建設,培養一批具備較高文化和一定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使廣大農民的市場主體意識、開拓進取意識和現代文明意識明顯強化,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欠發達地區奔小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近年來,他們在大力培訓“三保一技”(保姆、保潔、保安、技工)的基礎上,逐步打響“三長一嫂”(店長、廚師長、農場長和月嫂)的特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品牌,再創衢州農民培訓新亮點。2014年全市共培訓農民65582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17525人)。農民工資性收入較上年提高近20%,農民人均收入增幅超過11%,位列全省前茅。

  三、挖掘生態資源,將旅游休閑業打造成支柱產業

  旅游休閑業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首選產業,這是最為便捷的綠色發展之路,是快捷的“將生態轉化為經濟”的生財之路,也是惠及最多人群的富民之路。浙江有10萬平方公裡的陸域面積,地形是“七山一水兩分田”。山是浙江重要的生態資源。浙江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省面積的四分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奇峰異石,是發展避暑度假、健身運動、山林養生等產業的好地方。同時,浙江還有26萬平方公裡的海洋,海洋旅游是一個具有無窮開發空間的領域。為此,旅游休閑業是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最好途徑之一。

  淳安縣將千島湖打造成5A級景區,開辟了春到千島湖、千島湖之夏、千島湖金秋、觀光度假游、娛樂休閑游、水上運動娛樂游、歷史文化專題游、果園採摘農家樂等特色旅游線路,以及巨網捕魚、水上競技、空中攬勝、漁民風俗表演等參與性旅游項目,吸引著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麗水市更是將旅游休閑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打造。2014年全市建起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367個,接待游客達到1210多萬人次,營業總收入11.73億元,“麗水市創建農家樂綜合體模式”還榮獲“2014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

  無獨有偶,湖州市經過多年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條由“農家樂”到“鄉村游”,到“鄉村度假”再到正在形成的“鄉村生活”的湖州之路。2014年,湖州全市共接待鄉村旅游游客逾2300萬人,經營總收入突破40億元。

  從一些縣來看,如麗水的雲和縣,以“千年歷史、千米落差、千層梯田”被攝影界譽為“中國最美梯田”,常常游人如織。

  地處浙南的永嘉縣,靠近溫州沿甌江一帶工業經濟發達,全縣90%以上的財政出於其中。但是,北部山區一直處於欠發達狀態。當地不是以犧牲清澈見底的楠溪江為代價,而是充分挖掘楠溪江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業。2013年,全縣旅游總收入30.15億元,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415.17萬人次。“永遠的山水詩、最美的桃花源”成為永嘉極具號召力的品牌。

  舟山市定海區依托海洋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千年古城旅游。依托“海洋、島嶼、大橋”特色優勢,培育高端海洋休閑游,不斷豐富定海“千年古城”的文化旅游內涵,開辟大橋觀光、海上運動、戶外露營、美食體驗等運動休閑觀光旅游,將定海打造成海島旅游度假休閑勝地。

  四、立足綠水青山,大力發展生態創意農業

  綠水青山好的地方,往往是農業發達的地方,而這些地方,相對而言,發展工業的條件不太好,並且,一般工業的發展,往往帶來不可避免的污染和對環境的破壞。因此,立足綠水青山,發展生態創意農業,提升農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是這些地方重要的發展選擇。

  從世界農業發展史來看,我們的農業主要完成了農業的“二產化”。如各種設施農業的發展,農業大棚、各種農業機械的使用等,都只是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農業下一個廣闊的發展天地和方向是實現“三產化”,如觀光農業、旅游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配送農業、市民農業,等等。

  衢州市等地就將過去“種花”業開辟到今天的“賞花”業,培育出很多“賞花”地,四季都有鮮花等游客來觀賞。如開化、龍游的油菜花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僅開化一地18萬畝油菜花,2015年清明小長假就吸引了24萬游客,創收逾1.5億元。又如常山的柚花、茶花、金銀花。舉辦的柚花飄香文化旅游節,把舞獅鬧春、文藝演出、柚林尋寶、“聚焦愛情故裡定格浪漫柚花”原創攝影大賽等活動結合起來。而衢江的玫瑰、牡丹,江山的薰衣草等,都各有千秋,各領風騷。一片花開樂了農家,因為這“花海”流金淌銀。農民們說:“從原來種吃的,變成了現在種看的,掙得卻更多了。”

  台州的仙居縣,著力推動旅游休閑農業的發展,舉辦楊梅節、油菜花節,每年“兩節”期間,接待游客幾百萬人次。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楊梅產業為例,目前仙居楊梅種植面積達13.8萬畝,投產面積11萬畝,楊梅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400多家,楊梅果園觀光游基地25個,年鮮銷產值達5億元以上,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增收超千元。

  還有麗水的遂昌縣,以“重新認識小農”為理念,探索恢復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提出“三年內告別合成農藥、化肥”的目標,構筑起“五區五園百基地”的原生態農產品生產格局,著力讓石化農業回歸生態農業。他們制定實施《遂昌縣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規劃》、《原生態農產品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制定了浙江省首個原生態農產品地方標准規范以及高山小黃牛、土山羊、高山土豬等多個原生態農產品技術規范,先后培育了黃泥嶺土雞、金竹山茶油、七山頭土豬等一批品牌。目前,全縣已建成原生態基地124個,21個品種,面積3.86萬畝,2014年基地農業產值3.14億元,遂昌冬筍、紅提、山茶油等一批原生態農產品聲名鵲起。他們還借助美術學院的力量,發展創意農業。請中國美院師生將當地的農產品重新設計包裝,送到超市價格翻了一倍多,讓當地農民從創意與農業的結合中嘗到了甜頭。

  最為典型的還有淳安千島湖,將一條魚,從第一產業,養到了文化創意產業。他們先在千島湖養魚,發展養殖業﹔后來發展魚加工業,制作魚干魚產品﹔后來又把巨網捕魚作為旅游業來開發,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別是攝影愛好者﹔最后,又發展了魚拓畫,在魚身上涂上墨汁,再用宣紙一拓,就成了魚拓畫,有的要幾百元一張,成為文創產業好產品。

  五、依托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文化產業

  在發展實踐中,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個理念,就是經濟的轉型,一靠科技,二靠文化,科技與文化是助推經濟轉型的雙翼。在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走的是一條低排放、低能耗、高附加值、快收益的路子。浙江是一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省份,如何挖掘文化資源,並將文化資源轉化為資本資源和發展資源,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明智選擇。

  杭州的桐廬縣,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並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挖掘“藥聖”桐君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隱聖”嚴光為代表的隱逸文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山水文化、剪紙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文化,舉辦首屆華夏中醫藥養生旅游節和四屆國際或全國剪紙藝術節等,桐廬已成為浙江著名的休閑觀光訪學養生之地。

  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建設特色文化小鎮已成為新亮點。首批公布的省級特色小鎮共有37個。特色小鎮聚焦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還聚焦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

  麗水蓮都區的古堰畫鄉小鎮,以美麗的山水為依托,建設攝影、美術寫生基地,集聚了很多藝術家在當地落戶,開展美術創作和作品觀賞銷售,美術作品年銷售已達2500萬元,讓一個偏遠的鄉村成為著名的藝術小鎮,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近50萬。龍泉的青瓷小鎮,依托數千年制瓷傳統,又進行了時尚化的規劃建設,青瓷小鎮打造成集“世界青瓷技藝傳承地、青瓷文化創意集散地、青瓷文化交流匯集地”為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生產的創意青瓷產品得到大批游客的青睞。

  六、借力科技支撐,拓展創新發展空間

  保護好綠水青山,又要創造金山銀山,科技的支撐極其重要。浙江在綠水青山之間打造了一個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四位的經濟強省,科技的貢獻功不可沒。近幾年來,我省推進的“四換三名”工作,即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實施名企、名品、名家戰略,就是體現科技對轉型升級的作用。

  紹興市的新昌縣,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山區縣,很長時間裡隻有綠水青山,沒有金山銀山。他們通過構筑“小縣大科技”,走出了一條令人難以置信的小縣發展之路。2014年,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42%,新產品產值率達51%。目前已擁有4家國家創新型企業、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重點企業研究院,佔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左右。新昌企業在杭州、上海設立研發中心超過20家,設立海外研發中心11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70%左右,是全省唯一的縣域綜合科技體制改革試點縣。小縣真正走出了一條科技大道。

  從全省看,通過科技支撐來發展的樣本還有很多。

  杭州的富陽建德等地的農村,與光伏企業結合,將光伏電池做進瓦片裡,使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如富陽的三橋村、建德的戴家村等,農居屋頂都安裝上光伏陶瓷瓦,每戶每月的一半用電量自行解決。

  浙江的許多山區,還是開發風力發電的好地方。全省擁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50座,為風力發電提供了好場所。目前,磐安、慶元、縉雲等地的風力發電為當地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

  七、建設美麗鄉村,讓“好看的村庄能賺錢”

  中國文化幾千年主要沉澱在農村,中國人的鄉愁也在農村,把農村打造成城市人向往的地方,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也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就大力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建設美麗鄉村。10年來,浙江人民一張藍圖繪到底,把鄉村建設得越來越美麗,很多外地人到浙江,都對農村的面貌感嘆不已。2014年,以安吉為樣板起草的浙江省地方標准《美麗鄉村建設規范》發布,成為全國首個美麗鄉村地方標准,並在2015年晉級為國家標准。

  寧波奉化的滕頭村,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人口不足千人,他們一直拒絕有污染卻能賺錢的項目,一個小村庄贏得了“全球生態500佳”、“世界十佳和諧鄉村”等70多項國家級以上的榮譽,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56000元,進村參觀需要買80元門票。他們的觀點是“村庄好看就能賺錢”。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村庄是舟山定海新建社區,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的村庄就是這裡。2009年以前,社區(村)群眾除從事傳統農業外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從事泥水工、木工、油漆工等建筑行業和水產加工、服裝加工、林木加工等手工業。產業分散,人均純收入13400余元。2009年起,當地強化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培育全國藝術院校大學生實踐基地、南洞藝谷為載體,先后建成了漁人碼頭、火車廣場、明清老街、文化禮堂、美術館、群眾藝術創作中心,打造“充滿書卷氣”的新村庄。美麗的村庄給老百姓帶來了財富,2014年,經濟總收入達35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4000余元。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中國最美村鎮”人文環境獎、浙江省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首屆浙江省農家樂休閑旅游“十佳特色村”等榮譽稱號。

  八、抓住互聯網機遇,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對接

  許多綠水青山的地方,往往地理偏遠,交通不便,要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很重要的就是抓住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借力互聯網,打通與外界聯系的通道。通過農村互聯網的建設可以打破長期以來農村信息閉塞、城鄉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通過網絡,農民可以方便地獲得“三農”政策、農業技術、農資產品、農產品市場、城市用工等各種信息,並進行雙向交流。農民也可以通過網絡推銷農產品,推廣農村旅游項目。浙江在農村互聯網建設上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杭州的臨安市,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燎原之勢。2014年臨安農產品網上銷售額突破18億元。其中1.1萬噸山核桃,通過網上銷售就達一半以上。當地已建起10多個淘寶村,一大批農村青年、婦女甚至是閑散勞動力紛紛觸網。全市還將建設200個阿裡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同時,他們把互聯網與旅游結合起來,農家樂和民宿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預訂的游客佔40%以上。

  麗水的遂昌也從2010年成立了網店協會,最傳統的農特產品從此遇見了最時尚的營銷方式。目前,遂昌擁有網店2000多家,全縣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產業人員超過6000人。麗水市下轄9個縣(市、區)中有7個縣市入圍“全國電商百佳縣”,全市農村電子商務企業(網店)8349家,從業人員2.2萬人,年銷售額38億元。

  金華的浦江縣,電子商務也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2014年全縣注冊企業和個人達4000多家,網絡零售額超億元企業達5家,網絡零售額首次超過水晶行業產值,跨境網絡零售發貨量超1000萬件,名列全省縣市第二位,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浦江新興的富民產業。

  九、發展綠色工業,做強美麗產業

  堅守綠水青山並不是說就不能發展工業,隻要處理得好,尋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最佳結合點,促進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深度“融合”,仍然能走出一條綠色的工業發展道路,打造美麗經濟。

  衢州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綠色產業,打造氟硅新材料作為集群優勢最明顯的特色產業,形成氟化工、有機硅、無機硅三大產業鏈,是國內唯一的氟硅聯動生產基地﹔巨化集團從傳統化工轉型為氟硅新材料特色產業,成為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開山集團把螺杆空壓機做到一級能效,是世界唯一﹔浙江中寧硅業有限公司高純度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技術國際領先。並且,衢州借助綠水青山,著力發展“水產業”。衢州的地表水常年保持一級水質,是全省唯一連續多年保持出境水水質100%達標的區域。一江清水,也給衢州人帶來了生態紅利。水業“大佬”們因水而來:2005年,旺旺集團在衢州投資創立浙江明旺乳業,9年內連續12次增資,已擴大到41條生產線。隨后,娃哈哈、伊利、康師傅、佰利佰瑞等名企都到衢州投資與水有關的產業,短短三年,全市共引進水業項目48個,總投資103.8億元。衢州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飲品生產基地。

  地處寧波的鄞州區,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加快粗放經濟向集約經濟、規模經濟向質量經濟轉型: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環保科技、生物醫藥、激光光電等前瞻性朝陽產業,加快構建“5新+5優”產業體系。抓牢二三產融合機遇,大力發展以低碳、節能、集約為特點的新型產業。

  地處嘉興的嘉善縣,推進生態工業平台建設,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企業,引進新的關聯企業入園,通過不同產業間的整合和互補,開展園區(塊狀經濟)生態化改造與建設。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嘉善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開發過程中均要通過環境評價和控制性規劃論証,大力培育和發展低耗能、低排放、高產出的新興工業,至2014年底,全縣新興產業佔全部工業投入的55%。並倡導清潔生產,推行重污染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制度,2005年以來對重有色金屬冶煉業、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重污染防治重點防控行業,以及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191個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其中強制性清潔生產61家,自願清潔生產審核130家。

  十、嚴肅環境整治,確保綠水常流青山長青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段時間以來,浙江一些地方發生了對綠水青山造成破壞的現象,為此,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加強環境的治理與生態的修復工作,重新恢復綠水青山。特別是近年來,浙江省大力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811環境整治行動”等工作,對破壞了的環境進行深入廣泛的整治,擦洗了浙江大地上的污垢,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重塑了綠水青山的美麗景象。

  金華的浦江縣,很長一段時間,形成了“粗放式”的產業發展模式,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以水晶產業為例,在“五水共治”前,浦江有22000多家水晶加工戶和企業,每天產生上千噸廢渣,導致縣域內85%的溪流被嚴重污染,90%以上的河是“牛奶河”,浦江因此被評為“浙江衛生環境最差縣”。主干河流浦陽江,自2006年起,水質常年為劣Ⅴ類。痛定思痛,浦江縣委縣政府,一手強力抓“五水共治”,一手抓產業轉型升級。相繼出台水晶加工企業(戶)年檢驗照“十二條”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水晶企業的生產、排污、處罰等細節進行了嚴格的規范。率先開展《工藝水晶飾品》國家標准制定工作,引導水晶產業“個轉企、企上規、規改股”,推動低端加工向高端生產發展。經過整治,全縣共關停水晶加工企業(戶)19547家,生產加工企業已縮減至1376戶,綠水青山恢復了,經濟發展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得到新的發展。

  寧波市的寧海縣,近年來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支撐增長轉變。以環境倒逼轉型升級,2014年治水完成投資20余億元。2015年再接再厲,開展治水、治氣、治違、治堵、治臟、治亂“六治三清”攻堅戰,推動經濟向更輕、更優、更綠轉型升級,近兩年來規上工業增長20%、用工下降5%。

  實踐充分証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完全可以共存共榮,而且,隻有綠水青山長駐,金山銀山才能永生不竭。

  (作者胡 堅為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