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仕建
2015年08月08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某地為了愛護鳥群,在城鄉結合部路邊的行道樹上,建了些人工鳥巢。不過,一段時間過去,這些簡易鳥巢基本沒有鳥兒“入住”的跡象。有專家解釋,這是因為鳥類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往往不會把“家”安在人來車往的路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無用的鳥巢”?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不顧“鳥性”“鳥情”,就難免流於形式。現實中,這種“無用的鳥巢”並不少見:一年亮不了幾次的景觀燈、落滿灰塵的公共自行車……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大多源於拍腦袋決策,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隻會淪為擺設。但搭建這些鳥巢的人,可能還是會把它們當作成績寫進總結報告,甚至要求為搭建、維護增列開支。
今后,如果再聽到哪裡又搭建了多少類似的“人工鳥巢”,不妨追問一句:鳥兒的“入住率”是多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8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