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厄建交23年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友好交往不斷。兩國在政治、經貿、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持續拓展。您如何評價中厄兩國關系?對中厄兩國關系的未來有何期待?
耶邁尼:當前,中厄兩國多從雙邊關系角度,以厄立特裡亞作為單獨一個國家的視角來看待和發展兩國關系。展望未來,中厄應充分發揮厄立特裡亞的潛力,從更寬廣的地區視角來看待雙邊關系。雖然厄立特裡亞人口少、市場規模有限,但從地區角度來看,厄立特裡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全球貿易的十分之一需經過紅海地區,而厄立特裡亞正好位於紅海之濱,是連接中東和東非以及非洲與海灣地區的橋梁。該地區擁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經濟發展潛力。厄立特裡亞在紅海擁有兩個重要港口,這兩個港口可服務於非洲內陸地區,包括蘇丹和埃塞俄比亞。未來可在經濟合作框架下來看待和發展厄立特裡亞與中國的關系,使得雙方共同受益。
當然,厄立特裡亞和非洲之角地區還面臨諸多挑戰,但這些挑戰只是暫時的。隨著非洲之角地區安全形勢的緩和與穩定,該地區的潛在優勢會得到進一步發揮。總的來看,建交22年來,中厄雙邊關系取得積極發展,但我們對兩國關系的戰略投入還略有不足,雙方關系的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有待發掘。中厄關系的發展應充分利用厄立特裡亞優越地緣位置的重要作用,中國也能從更廣泛的紅海地區的發展中獲益。展望未來,厄立特裡亞願拓展與中國關系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兩國合作的升級。
記者: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並迅速成長為世界性的經濟大國。然而有些國家和媒體對內抹黑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外則認為中國崛起對世界構成了“威脅”。您對此如何看待?
耶邁尼:厄立特裡亞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並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外交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中國解決問題的經驗和做法,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其實,很多非洲國家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西方國家則試圖片面地將它們的制度、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他們認為隻有他們的道路才是正確的,而且公開表示世界上不存在其他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西方在試圖片面地將自己的制度和模式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非洲國家是受害最深的,他們給我們施加了很多壓力。
美西方一直向世界灌輸,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替代性制度往往都以失敗告終,東歐就是個例証,這樣的替代性制度是不成功的。但是,中國制度的成功挑戰了西方的這種斷言。沒有人能夠否認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雖然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各種問題,但中國的成功是不容否認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經濟大國。西方有些人說,中國的政治制度將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發展而難以為繼,中國終將採取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我認為,中國正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建立和發展獨具特色的一種政治模式。在這方面,中國的政治制度要比現在已經困難重重的西方制度更具優勢。中國的政治制度在解決社會問題和全球性問題方面,優於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會導致世界出現混亂。中國的成功,可以使我們更加有信心根據自身國情來獨立制定我們自己的政治制度。
厄立特裡亞和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高度關注崛起的中國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回顧歷史上的大國,如英國、美國等,在其居於世界主導地位時,由於其所創造的不平等的世界關系而最終導致國家間戰爭和地區沖突。展望未來,中國將在意識形態和軍事等領域發揮關鍵性作用。中國開始與世界建立一種建設性的合作關系,而不是一種零和博弈的沖突關系。我認為,中國正在積極發揮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作用,能夠幫助世界不再倒退到單極世界,不再重演歷史上發生的沖突性的國際關系,能夠讓大小國家一起來共同建設世界。
記者:近年來,厄立特裡亞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請問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厄立特裡亞有何規劃和舉措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耶邁尼:當前,厄立特裡亞的經濟發展還不是非常快,因為我們還面臨一些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國家經歷了30年的軍事戰爭,取得獨立后,國家的經濟基礎已經殆盡。軍事斗爭導致整整兩代人無法在和平環境中接受教育。我們國家的周邊環境充滿了沖突和不穩定。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表明,實現經濟增長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內和周邊環境。而在厄立特裡亞周邊地區,非洲之角在過去20年裡,也一直發生著各種沖突。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厄立特裡亞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區位優勢和貿易通道,但由於周邊形勢不穩,所以導致厄立特裡亞的潛力無法充分發揮。盡管面臨挑戰,厄立特裡亞還是在經濟重建當中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就。我們國家人民素質比較高,非常勤勞且遵守紀律。20世紀50年代,厄立特裡亞曾是非洲之角乃至於海灣地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甚至要超過沙特和阿聯酋。現在厄立特裡亞有一個團結和有遠見的領導班子,帶領我們國家實現了發展和進步,這也為我們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厄立特裡亞非常重視在一些關鍵領域(如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過去十幾年來,厄立特裡亞持續對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礦產在內的自然資源進行非常慎重的投入和開發,我們希望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發展。基於上述原因,過去三年厄立特裡亞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並正在進入一個更加有活力的新時期。
記者:近年來,中國取得許多發展成就,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有好評,也有誤解,甚至有不少人還污蔑、攻擊中國,如搞“新殖民主義”等等。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耶邁尼:對中國的好評可以說實至名歸,但對中國的批評我認為應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有些國家不希望中國或別的國家來挑戰他們的權益,不希望在經濟、政治、思想等領域上遭受其他國家帶來的競爭。他們故意對中國進行批評,以維護自身利益。二是中國在世界上的某些領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發揮的作用還比較有限。可以說,中國已經實現了經濟強國的目標,但是在意識形態、政治、外交和文化等領域的世界影響力,好像與其經濟實力和地位不完全相稱。中國對軟實力領域的關注和投入仍顯不足。我認為,中國應該在外交和國際領域中發揮一些與其經濟實力更加相稱的作用,在國際話語權等問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
當前,中非關系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能推動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推進雙方關系發展。歷史上,中國通過幫助非洲修筑基礎設施來換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原材料。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對雙方而言是互利共贏的。現在中非關系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非洲希望對自己產出的原材料進行加工,來提高這些原材料的附加值,通過發展產業、技術轉移,提高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著眼未來,我們應該讓中非關系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同時兼顧雙方共同的利益。
記者:您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曾四次訪華。借此機會您最想對中國人民說點什麼?
耶邁尼:我覺得有機會能夠向13億中國人民來談我的幾點看法,是非常榮幸的事情。還記得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95年,那會兒自己還是一個學生。當時來中國的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到天安門看一看,在那裡可以重溫毛主席在1949年對中國人民說站起來了的歷史性畫面。1995年之后,我也曾數次對中國進行訪問。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挑戰,要不斷滿足龐大人口的社會需求,不是件容易的事。國際上,中國在發展的同時,也需承擔很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因為這些國家與中國有非常強烈的協作意識,它們也認為中國有責任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事實上,對中國而言,這是機遇。我們也希望中國在成為一個世界經濟強國的同時,在其他領域也可以成為一個強國。對世界而言,未來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考驗就是中國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之后,是否會與歷史上的其他強國有所不同,是否會出現一種新的世界文明以給世界帶來公正和公平。展望未來,中國要造福於世界不僅需要自身的發展,也需要其他國家共同的發展。最后,我希望中國能夠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記者 魏銀萍)
(來源:當代世界)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