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郭濂:專注基建投資,助力亞洲經濟

——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與發展

2015年08月04日16:1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日漸僵化、廣受發展中國家詬病的背景下,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橫空出世,無疑為現行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立足亞洲區域的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的主要使命是解決亞洲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日益擴大的資金缺口,以謀求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4月15日,亞投行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已全部確定,除了以中印為首的廣大亞洲發展中國家之外,還包括了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西方世界的發達國家。

縮小亞洲基建

資金缺口的“及時雨”

擁有4400萬平方公裡的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日本、韓國等國以外,大部分國家都處在經濟起步階段。近年來,隨著亞洲各國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化的快速起步,整個區域對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上存在著巨大的需求。因建設資金有限,許多亞洲國家無力在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公共設施上快速投入建設。

亞洲開發銀行曾預計,從2010—2020年,亞洲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每年有8000億美元。致力於減貧的亞洲開發銀行每年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所能提供的資金僅為200億美元,而世界銀行、IMF等國際金融機構能為亞洲提供的幫助也十分有限。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亞洲各國對這一公共品的緊缺將直接阻礙亞洲經濟的騰飛,也不利於推動各國間經濟、貿易的往來。亞投行的籌建是對現有國際金融治理體系強有力的補充,緩和了世界銀行、亞開行支持亞洲發展捉襟見肘的尷尬現狀。

此外,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也存在著諸多弊病。早在2010年,G20峰會便達成了共識,著手改革IMF,轉移6%的份額給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以增強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然而,這一改革最終因美國國會的拒絕而流產。與此同時,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在近幾年表現出較濃厚的政治傾向,在貸款發放的標准上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亞洲國家在這樣的體系下很難得到融資支持。

在經濟體量已經突破十萬億美元的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全球經濟舞台上提供一個致力於亞洲發展的融資平台。而亞投行的建立,對於處在“抽穗拔節”時期的亞洲經濟,無異於一場“及時雨”。

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的重要杠杆

亞投行的籌辦過程不僅吸引了眾多亞洲國家積極參與,還吸引了歐洲、澳洲等眾多的發達經濟體。從世界各國積極加入亞投行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亞投行將對世界經濟格局和秩序產生重要影響。

毋庸置疑,亞投行在繁榮亞洲經濟過程中將起到基礎性的作用,通過支持大型跨國互聯互通項目,在運輸條件上聯通亞洲各個經濟體。諸如“泛亞公路”、“泛亞鐵路”等跨越國界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還需要多邊開發機構的統籌和協調,這是亞投行以外的單邊金融機構無法推動完成的宏大項目。而這些基礎設施一旦建立完成,將從宏觀層面上打造出“亞洲大市場”的新型經濟格局。

首先,便捷和完善的交通運輸設施將大大降低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提升各產業的利潤空間,在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起步﹔其次,基礎設施的完善將極大促進國與國之間經濟、貿易之間的聯系,有助於產業布局的細化,更有效地利用每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整體實力的提升﹔第三,交通網絡覆蓋率的提高將有助於將原本割裂的市場統一為橫跨亞洲各國的區域大市場,產生龐大的內需提振經濟,加上要素更加充分流動而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有望在亞洲大陸腹地產生新的區域經濟中心。“亞洲大市場”格局的形成,不僅會促進亞洲整體經濟的繁榮,也將加強亞洲各國在經濟領域的聯系。

隨著歐洲國家積極參與亞投行的籌建工作,亞投行的影響力也將從亞洲地區輻射至整個歐亞大陸,在促進歐亞之間經貿聯系的同時,積極推動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雖然,亞投行的著眼點落在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上,但是,基建項目往往涵蓋了經濟活動中多個產業,並最終服務於國際貿易的發展。以亞投行為切入點,跨越國界的合作可以擴展到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並最終在文化和政治上實現與達成交融與合作。

亞投行將成為中國參與

國際經濟秩序的大平台

亞投行的成立對於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而言是重要的補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曾表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結構中應享有更大分量的話語權”。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重要代表,通過亞投行這一平台,在與世界銀行、IMF、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的合作中,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參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能夠獲得良好的回報,能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從而使中國更好地充當亞洲經濟火車頭的作用。截至2015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仍有3.7萬億美元之多,國內出口疲軟、制造業不景氣,使得大量的儲蓄流向資本市場。通過參與亞投行建設不僅能夠讓中國的部分行業通過參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消化過剩的產能,進一步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為眾多的企業和投資者提供輸出資本和商品的廣闊平台,拓寬中國的海外市場,促進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此外,亞投行能夠幫助人民幣擴大跨境結算和貨幣互換的規模,通過人民幣的投資、貸款,能夠培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關於亞投行

運營問題的思考

亞投行或將在2015年底投入運營,而如何運營並發展好亞投行,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首先是亞投行的制度構架和資金來源。雖然亞投行的法定注冊資本為1000億美元,但是這一注冊資本不算太高,低於世界銀行的2784億美元,歐洲投資銀行的2433億美元,而亞投行的融資模式與主要的國際機構相似,以實繳資本為基礎,在市場上通過發債券等方式融資。如果要支撐起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缺口,亞投行的融資模式和手段需要在力求多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滿足亞洲各國的資金需求。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亞投行的重要借鑒,例如世行和亞開行曾通過增加杠杆率擴大貸款的規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立足中國,亞投行可以通過與商業銀行、養老基金等合作,拓寬融資規模。

其次是亞投行的管理和運營。雖然,亞投行正在積極籌備管理團隊,且已經招募到了諸多的國際人才,但是對於初次主導國際機構的中國而言,仍然面臨諸多的挑戰。如何建立與現有機構同樣高標准的區域投資銀行,如何在貸款的發放和審查上建立嚴密規范的制度是兩大主要難題。美國和日本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表示對亞投行在貸款和機構運營方面的擔憂,並懷疑亞投行對貸款對象的審查能力以及與現有國際機構在貸款上的協調能力。亞投行在籌備階段,一方面要挖掘有成熟國際金融機構運營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引進國際標准,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成熟體制的研究和借鑒,形成有亞投行特色的制度,服務亞洲經濟。

最后是亞投行與現有開發性金融機構與國際多邊金融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亞投行不是第二個亞開行,也不是第二個國開行。但是,亞開行和國開行都是亞投行重要的合作對象,且能在項目評估、貸款制度等方面給予亞投行諸多的建議與經驗。國開行在多年的經營過程中,建立了一個涉及64個國家的數據庫,涉及900多個項目,投資金額達8900億美元,亞投行可以通過與國開行的合作,快速汲取國開行的運營經驗。亞投行還可與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開展國際投資與房貸等方面的技術合作。

(作者系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來源:當代世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