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義桅:“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

2015年08月04日16: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帶一路”標志著中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態勢轉變,正在詮釋通過復興、包容、創新三部曲,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主旋律。“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通過中國國內一體化,推動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現代化,開創包容性全球化,體現出中國的擔當與智慧。

“一帶一路”所蘊含的中國智慧體現在中國理念、中國哲學、中國倫理、中國方案等方面。

中國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不同於近代以來西方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國際掠奪、競爭為常態而合作,也不同於戰后西方倡導的對外援助等形式的國際合作模式,“一帶一路”依靠中國與沿線64個國家已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以共贏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

“一帶一路”不是工程、項目,而是通過大寫意的手法描繪的國際合作倡議,秉持開放包容原則,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表現在:中國與沿線國家尋求項目、資金、技術與標准對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共擔風險,共同治理,打造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責任共同體﹔以互利共贏理念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共襄盛舉﹔共迎挑戰,共擔風險,最終打造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命運共同體。

首先,中國倡導“共商”,即在整個“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充分尊重沿線國家對各自參與的合作事項的發言權,妥善處理各國利益關系。沿線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的平等參與者,在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前提下,都可以積極建言獻策,都可以就本國需要對多邊合作議程產生影響。通過雙邊或者多邊溝通和磋商,各國方可找到經濟優勢的互補,實現發展戰略的對接。其次,中國倡導“共建”。“商討”只是各方實質性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第一步,接下來要進一步做好“走出去”的服務工作,同時鼓勵沿線國家在引入資金、技術后培養相關人才,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隻有做到了前面兩點,才能保証“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能夠被沿線國家所共享。

可以說,“一帶一路”在全球化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精神,糾正近代以來西方殖民體系及現今美國霸權體系造成全球化的碎片化、分裂化局面,以沿線國家的共同現代化超越近代西方開創的競爭性現代化,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普遍安全的和諧歐亞。

中國哲學: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一帶一路”能建成嗎?如何克服資金缺口、戰略風險、安全挑戰?美國人一度認為“一帶一路”構想是幻覺(illusion)。殊不知中國“一帶一路”自有其哲學。“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來自《易經》的智慧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

“一帶一路”戰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中國大戰略的全部,它立足於中國國內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開放(四個自貿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與亞太自貿區(FTAAP)構成中國的“一體兩翼”大戰略,共圓中國夢。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穩定是與中央王朝的強盛和控制力密切相連的。“一帶一路”也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相連的,兩者相互依托,既是願景,也是行動,承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帶一路”取法乎上——從“全球化的中國化”向“中國化的全球化”轉變,而得乎其中——推動實現歐亞大陸共同市場。

中國倫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后,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論語》中一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對話揭示的中國倫理觀,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得到體現。

“一帶一路”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合作倡議與公共產品,於中國倫理而言,是中國能夠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也在鼓勵其他新興國家崛起﹔中國發展了,也在鼓勵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繁榮了,正在鼓勵周邊國家繁榮。“一帶一路”構想就是以中國自身崛起為帶動力,推動歐亞大陸包括非洲南太地區的發展和繁榮,創新21世紀地區合作模式。

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的中國模式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民間經驗總結。無論從頂層設計還是具體實踐看,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建設、改革各個階段都產生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的做法、經驗與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尤其是,漸進式改革、從沿海到內地的有序開放,通過產業園區、經濟走廊等試點,然后總結推廣,形成以點帶面、以線帶面的局面,最終以中國國內市場一體化為依托,輻射周邊,形成歐亞大陸一體化新格局。

“一帶一路”戰略所構建的“全方位開放體系”,推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新一輪對外開放,在如下四個方面實現“升級”:

一是開放主體。建設“一帶一路”,要全面調動沿線和地方的積極性,尤其是調動中西部欠開放、欠發達地區的積極性,將其生產優勢與東部和絲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其次,“一帶一路”沒有對參與成員的“身份”進行限制,對沿線國家和以其他形式參與進來的國家和實體也具有開放性,提倡多樣化經營,倡導政府、企業、民間的多層面交往。

二是開放對象。“一帶一路”要求確立面向更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的開放政策。“一帶一路”發端於中國,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建設“一帶一路”,首先要擴大“對內開放”,即沿線各省份要積極投入、搞好自身經濟建設,將轄區內的建設項目落到實處,實現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相互聯通。建設“一帶一路”,也要擴大“對外開放”,即面向數量更多、多樣化程度更高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針對、不排斥任何國家,合作伙伴的選擇空間可謂空前廣泛。“一帶一路”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本身就跨越了傳統的地理區域界限,所經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民族、宗教、發展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政府更是表示,除了沿線國家,世界各個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的建設性參與都將受到歡迎。

三是互動形式。開放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雙邊或多邊的經濟互動。從貿易來看,“一帶一路”將重點支持中國與沿線國家相聯結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沿線地區物流效率,便利雙向或多邊的貿易往來﹔通過提高沿線地區人們的消費水平,也能夠挖掘出更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可持續的貿易往來模式。從投資效果來看,“一帶一路”將幫助中國的制造業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持續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努力形成與“引進來”相當的雙向互動,是“一帶一路”包容性開放的重要內涵。

四是開放心態。中國通過建設“一帶一路”,倡導進行更具包容性的對外開放、開展更具包容性的務實合作,引領國際合作新風。以往發動如此大規模的經濟帶建設,主導國家往往選擇以單向輸出為主的方式來確保自身利益無虞。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將貫徹不干涉內政原則,不走容易引發矛盾沖突的老路,做到與鄰為善、美美與共,謀求共同發展。

中國方案:互聯互通

現在中國國內互聯互通基本完成,致力於推動歐亞非大陸互聯互通。正如習近平主席2014年10月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講話中所指出的,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一帶一路”不僅不另起爐灶,反而強調通過“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開創系統化、網絡化、人性化的互聯互通新格局。

一是政策溝通。通過加強友好對話與磋商,各國可以共商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求同存異,消除政策壁壘和其他人為的合作屏障,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以政策、法律和國際協議為沿線經濟融合保駕護航。

二是設施聯通。設施聯通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尤其是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范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二是口岸基礎設施,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三是能源基礎設施,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四是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絡,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三是貿易暢通。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是努力方向。

四是資金融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資金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實現金融安全提供新契機。

五是加強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需弘揚睦鄰友好的合作精神,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深入開展人文合作,以文化交流推動包容開放理念的形成和擴散,促進文化交融,促成文化認同感,為深化沿線國家合作提供內在動力。

中國智慧:

東西呼應、陸海聯通

“東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做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史記•六國年表》這句話,是“一帶一路”中國智慧的現實寫照。改革開放發軔於東南,而收功於西北,這就是“一帶一路”所昭示的全方位開放。

許多人把“一帶一路”比作中國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的“西進戰略”,其實這是以西人戰法度中華智慧——“一帶一路”以圍棋智慧,著眼全局,不在於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於謀篇布局,取得東西呼應、陸海聯通之效。對此,韓國《中央日報》有獨到分析:在圍棋中,如果被對方的棋路牽著走,那就意味著失敗。中國盡量避免在亞洲舞台上與美國進行對決。如果美國集中於亞洲,那麼中國就會悄悄從亞洲抽手,走向世界。如果考慮到美國在亞洲地區對中國的包圍,那麼中國的戰略是通過建設經過中亞延伸向俄羅斯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以及經過東南亞和印度延伸向非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在更廣泛的地球村層面上成就自己。西方的國際象棋意在抓住對方的王,即瞄准完全勝利。相反,圍棋則是確保比對方更多的位置,追求比較優勢。就像基辛格所說,如果說象棋手旨在通過正面沖突消滅對方的馬,那麼圍棋高手則是向著棋面上“空白”地方不斷移動,確保相對優勢。西方有人預測,包含在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的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貧困和政局不穩會導致其失敗。但在中國看來,這些國家則相當於棋局的空白處。

總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中國歷史智慧的結晶。“一帶一路”建設將開啟21世紀絲路精神,挖掘、展示和開創中國全球化智慧。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所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當代世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