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解析“鉑金小行星”:“還不到採礦的那一步”

2015年07月23日09: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專家解析“鉑金小行星”:“還不到採礦的那一步”

“網聞”回放

近日,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因估計其核心含有約1億噸鉑金,而被網友稱為鉑金小行星,並掀起了去太空開採鉑金的熱烈討論。

“鉑金小行星?這還有待証實。”專門從事太陽系天體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鄭永春副研究員在仔細分析有關報道后,認為這顆小行星上是否真有鉑金還有待確認。他同時表示,即便真是鉑金,目前去開採也是成本遠大於收益,根本不劃算。“而且,研究捕獲小行星的技術,用以排除小行星對地球撞擊的危險和探索太陽系的起源,比太空採礦更有現實意義。”鄭永春強調說。

真鉑金與否有待確認

宇宙中可能富含貴金屬的小行星並不稀有。僅在地球附近的軌道上,就有9000顆左右直徑超過150米的小行星。2012年,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還發現過一顆“鑽石行星”,這顆行星表面主要由石墨和鑽石覆蓋而成,名叫55巨蟹e,距離地球約為40光年。

在鄭永春看來,這顆鉑金小行星之所以被如此稱呼,依據的理由是這顆小行星的內核富含鉑族金屬,但科學家所說的鉑族金屬,並非做首飾用的鉑金,而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Ⅷ族元素,包括鉑、鈀、鋨、銥、釕、銠六種金屬,這其中有些金屬元素在地球上也很豐富,價值並不是太高。

而且,這只是科學家依據光譜特征和密度等數值所推測的小行星的物質成分,但這些數據有不同的解釋,因而存在一定誤差。“隻有通過深空探測才能准確測定這些小行星的物質成分。”鄭永春說。

據他介紹,就像登陸月球採樣探明了月球上富含氦-3等物質一樣,確認小行星上是否含有某種物質,目前最可靠的方法是登陸採樣,其次是探測器飛越或環繞,近日探測冥王星的“新視野號”就是採用飛越方式探明其北極氮冰和甲烷冰的含量。

如此看來,即便對去鉑金小行星採礦熱情高漲,也需等待科學家先確認其核心是否真是鉑金才不至於空歡喜一場。

採礦成本遠超收益

“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即使是含金量99%的黃金從月球上運回來也不劃算。”鄭永春說,美國的阿波羅號曾從月球運回380公斤的樣品,但整個計劃耗費了250億美元,動用了約30萬人。如此計算,運送這些月球樣品的成本已遠遠超過了同等重量的黃金。所以,就目前的航天技術來看,即便是在登陸技術相對成熟的月球上採礦,也仍然不具有經濟效益。

登陸小行星採樣則更困難。日本曾發射了“隼鳥號”探測器登陸名為“絲川”的小行星,歷時6年,於2010年返回地球,帶回1500個微粒,大小約為1毫米的千分之一,總重量不到毫克級。美國將發射可用機械臂採集樣本的“Osiris-rex”探測器,但至少要到2020年才能登陸目標小行星。

鄭永春認為,目前小行星探測還隻能帶回非常微量的顆粒,還不能視作可開採的礦藏。“當然,美國有行星資源等公司將小行星採礦作為具有商業遠景的項目來規劃是有意義的,但現在還不到採礦的那一步。”鄭永春說。

科研價值遠比採礦有誘惑

對於捕獲小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做這樣的努力,他們提出了捕捉小行星計劃,需要發射一個特制的航天器,鎖定直徑在7米左右、質量約500噸的小行星后,釋放一個大“口袋”,將小行星套住,再借助太陽能推進器,將其“拖”到近月軌道。

然而,這並非易事。據我國航天專家龐之浩研究員介紹,該計劃有許多難點。首先,要找體積、重量符合要求,且含有水分、富碳化合物、氫氧和一些金屬礦物質,以便為建立空間設施提供必要資源的小行星並不容易。其次,這項計劃對捕獲裝置及其太陽能推進器均有很高要求,而人類此前並沒有實施過這樣的任務,有可能面臨“拖不動”或小行星失控的風險。

NASA難道也是看中了太空的財富,想冒險從中發一筆“橫財”嗎?“這正是我要強調的問題。”鄭永春說,NASA的目的是將小行星作為載人登陸月球的中轉站,進而提高載人航天的技術能力,並利用這種技術為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做准備,同時,地球也面臨著小行星撞擊的現實威脅,捕獲小行星項目也是為地球躲避小行星撞擊儲備技術。“讓人類走向深空,從而擴展人類生存疆域,並幫助地球躲避滅頂之災。這些關系人類未來存亡的科學研究顯然更有意義。”鄭永春說。(記者 詹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