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江南,煙雨濛濛,如詩如畫。與崇明島隔江相望,有上海北部后花園之稱的太倉被籠罩在綿綿細雨中,天地間彌漫著的水汽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2015年6月1—2日,由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德國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和西門子股份公司聯合主辦,江蘇省太倉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股份公司承辦的“一帶一路”與新時期中德合作對話會在江蘇省太倉市召開,來自中外政界、工商界、智庫、媒體等各界嘉賓共120余人出席了對話會。對話會圍繞“‘一帶一路’與中德、中歐合作”、“中德在可持續發展、貿易、金融、物流等合作領域的挑戰與機遇”、“現代化與節能環保、城鎮化與綠色旅游”和“國際化法制化營商環境與中德企業合作”四個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周力,江蘇省副省長張雷,德國社民黨前主席、前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商務部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王凱,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陳義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太倉市委書記王劍峰代表會議承辦方和主辦地,參與了深層次的研討和交流。此次對話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由中國經濟聯絡中心著力打造的“一帶一路”工商界對話平台正式啟動。
“一帶一路”為中德、中歐關系全面發展提供新機遇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就中國和歐洲而言,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國家便陷入沉重的債務危機之中,久久難以擺脫。沉重的債務負擔不僅影響了個別歐洲國家(特別是希臘),而且對整個歐洲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債務危機的背后折射出歐洲國家的經濟結構亟須調整的現實。另一方面,受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以及自發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影響,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在中歐都面臨比較嚴峻的經濟發展問題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顯然為中德、中歐合力解決彼此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的合作空間。正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周力在開幕式致辭中所言,當前國際形勢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合作倡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歐洲國家的作用及其參與合作所面臨的預期收益無疑是巨大的。
德國是歐洲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頂梁柱”,新時期深化發展中德合作對中歐關系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倡議若要在歐洲順利開展,沒有德國的支持和參與將很難實現。因此,德國各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便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可以發現,與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流露出的疑慮不同,德國各界看到的更多的是合作的機會。德國社民黨前主席、前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談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德國政治、經濟、文化各界高度重視。他表示,今年是“中德合作創新年”,也是中國政府正式對外發布《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願景與行動》的元年。在此背景下,召開“一帶一路”與新時期中德合作對話會,加強兩國政界、工商界、智庫和媒體的互動、交流,並就相關議題展開研討,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當然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但地方政府和企業廣泛參與也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是具體項目的落實更是離不開企業的參與,這也是此次對話會選擇在江蘇太倉舉辦並為企業“搭台唱戲”的原因之一。鑒於獨特的區位優勢,江蘇在聯結中歐、中德合作中將扮演獨特的角色。江蘇省副省長張雷在開幕式致辭中承諾,願主動配合國家重大外交戰略的實施,鼓勵企業搶抓“一帶一路”商機,充分發揮“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的連雲港、徐州和“海上戰略支點”中的張家港、太倉等港口的獨特區位條件和支點作用以及太倉作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優勢,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推動新時期中德、中歐合作更上一層樓。在國家的積極推動下,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廣泛參與下,相信“一帶一路”倡議能為中德、中歐關系發展提供全新的機遇。
“一帶一路”使中德兩國經濟在互補中前行
中國和德國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都是貿易大國和制造業大國,這是中德兩國在經濟層面展現的相似性。盡管如此,中德兩國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德國是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發達經濟體,中國則是市場經濟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發展中經濟體﹔德國制造業不僅發達而且科技含量高,處於制造業鏈條的高端,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但正處於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亟須引進技術、借鑒經驗﹔德國城市化水平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准,中國城市化進程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人口的規模不斷擴大,這將帶來更為巨大的市場需求﹔等等。中德兩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差異,為雙方開展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中聯部副部長周力所言,中德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中國市場和德國技術的結合,中國速度和德國質量的聯手,將進一步推動中德創新合作伙伴關系的不斷深化。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外資和技術引進來源地,中德貿易額佔中歐貿易的近三分之一,鑒於這一事實,中德深化合作不僅於雙方有利,而且對歐洲經濟復蘇、中歐經濟關系深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恰好為新時期中德兩國的經濟合作開辟了新的增長點。然而,新的增長點和合作空間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這需要中德雙方共同探討和研究。為此,此次對話會分別設置了“中德在可持續發展、貿易、金融、物流等合作領域的挑戰與機遇”、“現代化與節能環保、城鎮化與綠色旅游”和“國際化法制化營商環境與中德企業合作”等議題,發掘中德進一步深化合作的潛力,這也體現了“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政界、工商界、學界和媒體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以上議題,紛紛發表看法,探索中德深化合作的新領域、新空間。與會人員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為中德兩國發揮各自優勢、深化合作提供新契機,中德兩國可以開辟更多新的增長點,具體可總結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中國需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業,並通過引進技術、完善管理等方式逐步實現向高端制造業的轉移。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企業已基本完成由2.0向3.0的過渡,正在向4.0升級。而中國還有大量企業處於2.0的階段,因此中國可以向德國學習經驗、引進技術。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能源中心及地熱技術實驗研究所所長羅爾夫·卡岑巴赫表示,德國有先進的技術,已經應用在高層建筑、地基建造等方面,可以使建筑物節能、有高效的熱能。可以與中國開展合作,雖然成本比較高,但是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城市化。這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建設什麼樣的城市,在這方面,德國的城市化遠遠走在中國前面,可以向中國提供經驗。正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建平所說,中國目前城鎮化率隻有53%,比其他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都低,中國需要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寶貴經驗,也要讓自己的城鎮化有特色、宜居、舒適、環保。德國歐博邁亞工程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斯蒂芬·彥馳也表示,中國正在進行城市化,到2050年會有更多的人口在城市生活,在建設城市時,就需要提早進行規劃,建設綠色建筑,鼓勵環保建筑材料和相關技術的研發。從經濟上看,雖然初期投入較大,但長期使用能降低成本,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其二是中國的城市化可以為德國企業創造機會。德國企業不僅可以參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城市化可以釋放巨大的市場需要,這對德國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中油金鴻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更生在發言中就表示,中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德國有先進的技術,雙方可依托優勢進行合作,中德兩國的合作讓兩國經濟在互補中前行。
三是制度合作。制度可以促進合作,也可能阻礙合作,國際合作能否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立什麼樣的制度。“一帶一路”倡議不單單是“修路筑壩”,它還涉及規則、制度等軟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為,“一帶一路”涉及的沿岸國家有幾十個,通過制度、規則逐漸的一體化,把制度和規則的障礙清除,可以擴大市場規模。因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就是市場規模的擴大。因此,諸多與會人員表示,中德合作不僅要體現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還要加強在標准、規則、法律、制度等領域的合作,為雙方經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推動中歐經濟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
除了探討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德經濟合作的新增長點之外,與會企業家還利用對話會這一平台紛紛展示所代表的企業的優勢及發展方向,洽談企業合作意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此次對話會務實、靈活的特點。
結 語
6月1日上午,中德兩國與會人員參觀考察了太倉港集裝箱碼頭、中德合作成果展示館、通快(中國)有限公司、AHK-上海、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見証了中德合作的累累碩果。六百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將太倉作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錨地。六百年后,這裡又吸引了眾多德國企業紛至沓來。目前太倉新區已入駐德資企業220多家,項目總投資20億美元,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了中國首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將太倉作為會議舉辦地,正契合了本次對話會 “一帶一路”與新時期中德合作的主題。
雖然會期隻有短短兩天,但是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對話會上就“一帶一路”與中德合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德企業代表也在會上暢談發展思路、表達合作意願,大家在很多問題上都取得了共識。在此次會議中,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董事長陳義和宣布該集團與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合作建設的“一帶一路”專業互聯網平台正式啟動,表達了要把網站建設好、功能發揮好以及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的決心。此次對話會通過黨際交往推動了中德地方、企業間的經貿務實合作,為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搭建了平台。在新時期下,“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德合作及中歐合作提供了機遇,雙方合作前景廣闊。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果,推動中德關系及中歐關系邁上新台階。
(記者 魏銀萍)
(來源:當代世界)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