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錢文榮:戰后國際秩序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2015年07月08日14: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所留下的最寶貴遺產,就是在戰爭結束前夕先后發表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幾個國際文書基礎上建立的、以《聯合國憲章》為最高國際准則的戰后國際秩序。雖然這個《憲章》的制訂更多地反應了西方的價值觀,但總體上汲取了國聯失敗和二次大戰的教訓,基本上體現了國際社會和人民渴望建立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的願望與要求。直到今天看來,它的宗旨和原則仍然是正確的,正如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發表的《千年宣言》中所說:《聯合國憲章》各項宗旨和原則“是永不過時的,是普遍適用的”。《憲章》規定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和不干涉內政等,均已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准則,是戰后國際新秩序的基准。

令人遺憾的是,二戰勝利還不到一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發動了打著“遏制共產主義”口號實質以反蘇、反共為目標的冷戰。隨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加劇了冷戰,並將其延續了四十多年之久。期間,美國在亞洲先后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冷戰結束后,美國成了唯一超級大國,更是無所忌憚,又接連發動或介入、推動了六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海灣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冷戰結束以來, 美國還到處制造形形色色的“顏色革命”和“政權更迭”。

在東亞, 雖然美國在戰后初期曾一度按照上述國際文件精神,為日本制定了一部新憲法,規定日本不得擁有軍隊、國家交戰權,因而被人們稱之為 “和平憲法”。但是,不久美國政府出於反蘇、反共的需要,把對日本的遏制政策改為扶植政策,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聯合國憲章》拋諸腦后。從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一步步地重新武裝日本,致使日本自衛隊至今已發展為一支軍力遠超其自衛需要、在裝備上已超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水平的現代化軍隊。近些年來,為了遏制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大國的崛起,美國更是大力鼓勵和支持日本擴張軍備,要求日本在亞洲乃至全球安全領域“發揮更大作用”,鼓勵和支持日本右翼勢力修改“和平憲法”和解禁集體自衛權,最近又修訂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把美日聯盟從“專守(日本)本土”和“周邊事態”變成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共同進行軍事行動的機制。在冷戰已經終結二十多年的今天,如此強化軍事同盟不僅違背時代潮流,而且將使一個迄今政府當局仍頑固拒絕承認侵略歷史和侵略罪行的日本成為一個依靠美國來實現野心的更強勢的國家。最近,安倍竟然拒絕承認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並在內閣通過了新國家安全法,確定日本將可隨時向海外派兵。日本《朝日新聞》稱它實際是一部“戰爭法”,無疑是在破壞戰后國際秩序,給亞太和全球帶來更加的不穩定和不安全,進一步破壞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上的戰后國際秩序。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亞洲各國人民,尤其是東亞地區的人民不能不為此深感憂慮。

這一切都是為了妄圖建立美國治下的單極世界秩序,也就是霸權秩序。但是,正如基辛格在他的新著《世界秩序》一書中所說,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所有非西方國家從來沒有承認過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的霸權秩序。這正是二戰后以建立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全世界人民應該攜起手來,捍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維護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創造一個持久和平和繁榮的未來。

為此,我們必須汲取反法西斯戰爭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採取實際行動,才能使世界各國人民避免“再遭慘不堪言之戰禍”。

第一,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必須堅決反對和制止它死灰復燃。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根本屬性就是戰爭。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根源。但是,時至今日,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並未從世界上徹底根除。在日本、意大利、德國和美國等數十個西方國家,存在著新法西斯主義和新軍國主義勢力的活動。特別是以安倍為代表的日本極右翼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一直在企圖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如今愈來愈猖獗。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要高度警惕,決不容許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卷土重來,決不容許歷史悲劇重演。

第二,“綏靖主義”是一種縱容侵略、挑撥戰爭、擴大戰爭的政策,必須堅決反對,才能制止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綏靖主義東山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之一是美英等列強為了自身利益,以犧牲別國為代價,採取了同德國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進行勾結和妥協的綏靖主義政策。

在歐洲,英法兩國在美國支持下於1938年9月策劃了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在東方,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挑起“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美英法等國控制的國聯不但沒有對日本進行任何制裁,還再三拒絕宣布日本為侵略國,實際是支持和縱容日本的侵略。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始時美國等西方列強同樣予以容忍,還曾策劃太平洋國際會議,陰謀出賣中國。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所謂“東方慕尼黑”。然而,這種做法實質上縱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未能阻止日本軍國主義大規模空襲美國珍珠港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遺憾的是,綏靖主義政策的陰魂時至今天依然在世界各地游蕩。戰后美國對日本的政策就是一個現實例子。戰后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沉渣泛起,越來越猖獗。如今日本一群極右勢力竟敢公然否定侵略罪行、質疑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解禁集體自衛權,大肆擴軍備戰。這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美國戰后對日採取實質上的綏靖主義政策的結果。因此,今天再次強調反對新的綏靖主義政策,對維護戰后國際秩序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局部戰爭往往是大規模戰爭的前兆,必須及時制止局部戰爭,防止其演變為大規模戰爭乃至世界大戰。一戰是從巴爾干半島燃起而釀成世界大戰的。這是歐洲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借著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殺之機爭奪地區霸權的結果。同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法西斯首先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然后逐步升級演變而成的。二戰結束70年來,雖然新的世界大戰沒有發生,但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從未停止過,其中的大多數都是由西方大國直接挑起或在背后插手和操縱的,尤其是幾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更是如此。如今雖然發生大國間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擦槍走火而演變成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因此,國際社會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的潛在危險性,堅決反對和及時果斷地制止局部沖突。聯合國在這方面應該發揮核心作用。十分遺憾的是,如今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政治和強權政治的操縱下,聯合國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

第四,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必須堅決反對極端民族主義,消除發動戰爭的思想根源。德日兩國法西斯主義的共同點是以種族主義為核心的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極端民族主義發展到頂峰的表現形式,就是從其他國家手中奪取希特勒提出的所謂“生存空間”。希特勒極力鼓吹: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我們的使命就是要統治其他民族”。同樣,日本軍國主義者也一直宣揚“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民族”,認為大和民族對其他民族來說,理所當然地處於領導地位。提出建立以日本為盟主的大東亞聯盟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二級戰犯大川周明。

戰后,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以一種新民族主義的形式出現。日本新民族主義的象征是靖國神社, 其主要特征是否定侵略歷史和罪行,修改“和平憲法”。這種極端民族主義對國際和平與安全危害極大。英國《衛報》指出,安倍的新民族主義是在“為軍國主義招魂”,“或復辟日本帝國主義”,“將使東亞的政治局勢變得比以往更加不穩定。”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極端民族主義,如果任其泛濫,終將帶來新的戰爭禍害。

第五,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聯合國負有重要責任。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定,不論是由西方插手、從2004年肇始的烏克蘭危機,還是日本極右勢力越來越猖狂的態勢表明,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顯得更加迫切。它不只是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同盟國的任務,更不僅僅是二戰中受害最深的那些國家的責任,而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

首先,我們應該共同維護《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書關於戰后對戰敗國的一切處置決定安排,包括徹底歸還被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者侵佔的所有他國領土﹔必須共同反對一切否定侵略歷史和戰爭罪行以及妄圖復活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言行。

其次必須堅決履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做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六個堅持”,即堅持主權平等、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公平正義。為此,國際社會應該堅決反對那些破壞戰后國際秩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和軍事同盟政治,反對一切干涉他國內政的言行。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真正和平、平等和繁榮的世界。

(作者系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美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來源:當代世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