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風雲變幻七十載,2015年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需要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的新時期,大國博弈和地區爭端不斷刺激著人們的安全神經,也重塑著當今的世界格局。極端民族主義和極右勢力的泛起更是嚴重挑戰了戰后的國際秩序。新形勢下中美俄三角關系如何互動?利益博弈下的美歐關系究竟走向何處?如何在新的挑戰下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針對上述問題,本刊特邀專家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大國關系帶來國際形勢乃至世界格局的變化,而中美俄三角關系影響之巨尤甚,受到國際社會的格外關注。中美俄三者關系的架構及其相互間的作用,是本文論述的要點。
中美俄三角關系基本評估
1.首先遇到定位問題。其一,美國為最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俄羅斯是最大的轉型國家。換個說法,美國是守成大國,中國是新興大國,俄羅斯是從原先守成大國蘇聯墜落、演變而來的新興大國。其二,美國仍為唯一超級大國,其標志是導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依然是美國政策影響下的地區熱點,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安全環境的依然是以美國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國關系。其三,俄羅斯具有超常的世界大國因素,其標志是擁有與美國相當的核武庫,擁有世界上22%左右的豐富資源(僅貝加爾湖淡水就佔世界四分之一),擁有世界第一的版圖,但經濟總量遠稱不上世界大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排在世界80位之后,鄧小平說過,中國既是大國又是小國。中國和俄羅斯可稱作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超地區大國。
當今中美俄三角關系仍是不等邊的,並非有人所說的美中等腰三角形。切勿被某些國際媒體的“G2”恭維論忽悠。
2.要放在全球背景下觀察中美俄三角關系。其一,世界政治格局在變,突出的是“一超”美國實力下滑與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反差越來越大。其二,經濟全球化態勢在變,自從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八國(如今暫又回到當初的七國)集團的作用逐漸被二十國集團取代,其中金磚國家的地位凸顯。其三,世界安全環境在變,“伊斯蘭國”的出現與膨脹,使得反恐變得更加艱難。這三大領域的變化都涉及中美俄三角關系。近年來呈現這樣的態勢:美國是麻煩制造者,俄羅斯是舉世矚目者,中國是備受尊重者。
在當今世界大國關系中,相對而論,中美關系最為重要,在曲折中發展﹔中俄關系最為密切,在深化中發展﹔俄美關系最為復雜,在較量中發展。
3.中美俄三者都處於時代主旋律的支配之下。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確定與某種程度的共識認同,決定中美俄之間並非天然的敵我對抗關系。有人引用毛澤東的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來鑒定大國關系,特別是懷疑甚至否定中國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就涉及對時代主題意義的認識。在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必須首先考慮與誰打仗、革誰的命。但在當今,如果我們接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觀,那麼首先考慮的應為誰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去尋找敵人。當然,合作伙伴有真假之分,有全心全意與半心半意之分,對於虛假的甚至懷有敵意的合作伙伴,要予以防范,要與之適當斗爭。就美國而論,它在二戰期間曾與中國和俄羅斯(蘇聯)結成同盟,是合作伙伴。今天,對其霸權主義行徑仍要堅決抵制和反對,但不能因此就認定它壓根兒就是敵人而不能搞合作。
中美俄三者之間不僅因其某種矛盾性影響著世界,而且其難以擺脫的依存性亦有時表現出“合力”,對世界事務更會產生重大影響。三者相互間依存性加深,同時競爭性加劇﹔自主性加強,同時互補性日增。時代主旋律決定,它們調整相互關系的前提,乃是謀求、協調和平衡經濟基礎上的戰略利益。
4.中美俄三家都曾表示彼此要構建戰略伙伴關系。主要原因是,冷戰結束以來各家幾乎無例外地都在奉行對內自強不息、對外競爭共處的方針。對內,將經濟建設與變革置於首位,借助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以提高綜合國力。對外,力求改善自己的處境,贏得盡可能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本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當然,對於美國而論,還有一個維護霸主地位的問題。
中俄之間形成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美之間醞釀新型大國關系,這些情況人們比較熟悉。而俄美關系被關注的,往往更多是如何在爭斗。其實,俄美之間早已提出構建戰略伙伴關系。2001年1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美國和2002年5月美國總統布什訪問俄羅斯,先后發布兩國“新關系”聯合聲明和“新型戰略關系”聯合聲明。其中宣稱,俄羅斯與美國“已經克服了冷戰的殘余,任何一方都不把另一方視為敵人或威脅的來源”﹔俄羅斯和美國擯棄已被証實無效的、隻會加劇該地區沖突的‘大國’競爭模式。”美俄將進入關系友好的新時代,進入一個新紀元。
5.中美俄大三角之間,客觀上存在國際影響力之爭,既相互借助又彼此防范,但側重點存在明顯差別。美國對俄羅斯防范多於借重,反之俄羅斯亦然﹔美國對中國防范與借重注意保持平衡,中國對美國盡量做到彼此借重﹔中國和俄羅斯可以說是相互倚重。美國對俄羅斯、對中國都具有強勢地位,但在三角關系中處於弱勢。三角關系雖不應打牌聯合一方反對另一方,但客觀上存在利用矛盾為己所用的問題。中俄關系與中美關系既不取決於俄美關系,也不排斥俄美關系。美國對中俄同時施壓,“兩個拳頭打人”,是缺乏理智的表現。俄美關系也不會一成不變,它們仍互有需要,在反恐尤其是應對“伊斯蘭國”、防止核擴散、削減戰略武器以及其他全球性問題方面,美國仍需要俄羅斯的配合。
6.中美俄三者關系的發展趨勢與特點截然不同。這不僅基於各自國情的差別,更取決於當局奉行的方針政策,取決於政治意願或者說政治互信。意識形態因素對於中美俄三角關系的作用其實有限。就意識形態而論,現今俄羅斯與中國,並不比俄羅斯與美國貼近。俄羅斯以民族精神強烈著稱,這成為俄國內各派的重要結合點。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2015年5月17日在日本《讀賣新聞》發表題為《衰退讓俄羅斯變得更危險》的文章,說“最終普京總統推進的是以懷疑西歐的文化和理性的特征的‘新斯拉夫主義’”,“俄羅斯的領導層大多是極端民族主義者”。前一句,讓人難以認同,后一句則顯然說過頭。
中美關系的特點及其對俄羅斯的影響
7.中國的和平發展對於世界格局、國際秩序和發展模式三方面產生影響。發展模式的影響最讓美國生畏。當今中國國際處境良好,備受外界尊重,一是得益於外交出彩,尤其是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理念抓住了時代的本質特征,發揮作用力﹔二是提出“一帶一路”等戰略主張,與其他相關國家的利益契合。對此,美國心存疑慮,俄羅斯則予以適當配合。
8.中美之間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存在可能性,但難度甚大,過程將是曲折的。中國方面表現了誠意。第一步,闡述必要性,指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質內涵,用了三句話,叫作“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第二步,闡述可行性,指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有利條件,用了五句話,叫作“政治意願、經驗積累、機制保障、民意基礎和合作空間”。第三步,闡述務實性,針對美國方面提出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應從哪些重點方向運作,用了六句話,叫做“加強高層溝通和交往,增進戰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處理兩國關系﹔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在亞太地區開展包容協作﹔共同應對各種地區和全球性挑戰”。這六句話回應了美方試圖糾纏的一些內容。
9.美國對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態度曖昧。究其根本原因,這無異於要它放棄冷戰思維,收斂霸權主義。中美關於新型大國關系的解釋, 有“各自表述”的特征。美國從變相否定到勉強應承,至今仍在猶豫過程之中。預計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訪美時,奧巴馬總統至少要做出姿態,也許會有一個差強人意的新說法。
現今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如何通過說理斗爭,讓互信代替互疑,管控分歧代替擴大爭執,消除麻煩代替制造事端。總之,優化中美關系,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事在人為。
10.中國要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意圖以及會遇到哪些障礙,俄羅斯心知肚明。俄羅斯固然不希望中美之間過於接近,但也知曉中國方面不會以損害俄羅斯作為與美國發展關系的籌碼,美國想借助中國遏制俄羅斯也根本行不通。俄羅斯除個別媒體有時就中美關系說三道四外,官方並未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公開表示非議。
11.美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當政,對華政策始終表現為“接觸加遏制”的兩重性。這與它對俄羅斯的政策頗為相似。這種缺乏遠見的政策成為促使中俄接近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俄美之間矛盾深厚,能坐在一起協商對話就很不錯了,很難看到它們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景,尤其是在普京時代。
12.由於美國不能恪守良性互動規律,致使中美關系曲折發展成為一種常態,俄美關系更是難以達到中俄關系那麼高的境界。所謂良性互動規律性,指的是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又要尊重對方利益,缺一不可﹔合作與競爭同在,摩擦與妥協並存,合作要誠信,競爭要守規矩,摩擦但不導致對抗,妥協要適度﹔結果不是零和,也不是哪一家獲益,而是互利共贏。
中俄關系的特點及其對美國的影響
13.中俄關系是不斷提升的。20世紀90年代,自1992年12月之后,中俄關系從相互視為友好國家,發展建設性伙伴關系,到1996年確立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被稱作連續上了三個台階。2001年7月16日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中俄兩國間關系所達到的水平與各領域的合作共識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個以“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為核心的條約,是中俄關系史上乃至整個國際關系史上的輝煌篇章。如今中俄關系進一步提升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14.中俄關系之所以能不斷深化發展,在於兩國領導人具有遠見卓識。兩國都在致力於目標類似的國家振興,改革的著眼點都是以擴大同國際社會的聯系為方向,力求提高經濟效益和科技水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優化人民的生活質量。兩國都需要良好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卻又都受到來自美國的種種壓力。
15.中俄關系堪稱新型大國關系的典范。表現為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軍事上互動,文化上互通,外交上互商。特色是不結盟而又實行戰略協作(結伴不結盟),關系密切而不存在依附性,維護各自尊嚴和利益而不懷損害對方之心,根據是非曲直處理國際事務而不搞雙重標准,有利益分歧而能通過平等協商解決。中俄關系影響力巨大,源於兩國之間“四同”:同氣相求、同心協力、同仇敵愾和同舟共濟。
16.中俄的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是存在差異的。對待國家利益差異——協調之,對待意識形態差異——超越之,處理得當,並沒有造成國家關系的扭曲。兩個大國之間的合作,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在協作過程中發揚共性,尊重個性,盡量將個性融入共性之中,這正是中俄關系精髓之所在。
17.中俄關系發展有強大動力,也有不少阻力。動力來自彼此國家安全利益與發展利益的訴求,阻力主要來自美歐大國與俄羅斯的復雜關系。中國外交既要珍惜、強化與俄羅斯的關系,這是基軸﹔又要不因與俄羅斯友好而影響與美歐合作相處,這就要求高超的外交藝術。
18.中俄之間能做到的事情,中美之間照理也應該能夠做到。中國正是參照中俄關系的經驗,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美國在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問題上態度逐漸有所變化,從實質否定到目前似乎開始注意落實,這跟中俄關系堅挺有關。
俄美關系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19.俄羅斯要走向振興,需要與美國合作而不是對抗。但俄美“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脆弱,一是缺乏像美國與北約盟友之間建立起來的那種軍事政治領域的長效合作機制,二是沒有像俄羅斯與中國之間那樣的經濟合作基礎,三是俄美雙方對恐怖主義威脅、對核擴散的認識有所不同,反恐重點和處理伊朗核問題上也不完全一致。
20.普京的言行常常令美國震驚和反感。如上台之初《世紀之交的俄羅斯》一文,明確提出不走歐美道路﹔接著高呼“給我二十年,還給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隨后指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懊惱,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再回到蘇聯,誰就沒有頭腦”﹔后來又提出構建“歐亞聯盟”的戰略構想。加之,針對美國的霸道行徑,普京一再有力抨擊。美國和西方一些大國必欲置普京於倒地而后快,卻事與願違。普京提出要弘揚俄羅斯的思想和價值觀,包括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國家作用和社會團結,提出要從經濟和道德兩方面振興俄羅斯,並竭力付諸實踐。看來這些成為他的有力支撐點。
21.俄羅斯為了國家振興,前提是要確保國家統一,確保經濟增速,確保政局穩定。美國的對俄政策恰恰有損這三個“確保”。冷戰結束以來,美俄之間猶如演奏一部題為《較量》的交響樂,主旋律為“難得互信”,分為北約東擴、顏色革命、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乃至擴大駐軍的“三樂章”。普京對美國態度強硬,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逼出來的。
常說北約、歐盟“雙擴”,其實還要加上推廣所謂“民主政治”亦即“顏色革命”,構成“三擴”。美國支持歐盟東擴,既是要擠壓俄羅斯,打破普京的“歐亞聯盟”構想,又是要激化歐盟與俄羅斯的矛盾,為其作用。
22.鑒於俄羅斯是一個歐亞大國,美國的戰略重點無論仍在歐洲,或是向亞洲方向延伸,俄羅斯始終擺脫不了作為重點防范和打擊的對象。俄羅斯雖說自己屬於歐洲文明,要回歸歐洲,但同時強調自己是一個歐亞大國,對本國亞洲部分的開發提上日程,加強對亞太地區的注意力,特別是與中國和印度形成了戰略協作伙伴和全面合作關系。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亞洲方向的一個重要原因。
23.俄美之間互有戰略需要,既彼此借助,又相互排斥,其主次之分將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彼此借助的因素是有條件地發揮作用,互相排斥的因素則是長期起作用。借助因素若佔上風,則合作協調的趨勢明顯﹔排斥因素如起主要作用,則矛盾斗爭方面突出。從長遠看,民族利益、大國地位和世界影響等因素在俄美關系中將起根本性作用,這就決定了排斥面可能要大於借助面。
24.俄美關系緊張致使雙方都想增強與中國的合作。這種局面固然對中國有利,但中國光明磊落,從來不做乘人之危、幸災樂禍的事。中國認為,包括俄美關系在內的世界局勢緩和才符合中國和平發展、充分利用二十年戰略機遇期的需要,因而樂見並助推俄美關系改善。普京所說“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旅程過半,不無焦急。俄羅斯並不希望與美國的關系無限期地緊張下去。奧巴馬總統任期已為時不多,也未必願意在他手裡留下一個劍拔弩張的美俄僵局。可見,俄美關系緩解仍存有較大的回旋余地,而不會像有的媒體渲染的那樣多少年也緩不過來。
(作者系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當代世界)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