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不作為”的背后

凌河

2015年07月03日08:59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在“不作為”的背后

當前,“為官不為”的風氣,正在某些地方、某些層面的干部隊伍中流行蔓延。面對經濟下行趨勢,有的官員束手觀望、“坐而待斃”﹔面對一觸即發的社會矛盾,居然也是擊鼓傳花、回避躲藏﹔面對深化改革的攻堅克難,他們更是游離其外、駐足不前,更何論當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某些官員的“不作為”,不但激起了公眾的莫大憤慨,而且引起了中央高層的嚴厲批評。

“不作為”首先是反腐糾風大背景下的一個新變種、一種新傾向。我們反對的“不作為”,並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庸官現象”。在既打老虎又拍蒼蠅的高壓之下,在八項規定的風頭仍健之下,有的官員抱怨“官不聊生”,說是“什麼也沒有啦”,甚至危言“沒人再願當官”。他們從過去的樂不可支變為今天的情緒低迷,從昔日的一味攬權變為現在的躺倒不起,甚至從往日的“有了好處亂辦事”,變為當下的“不拿也不干、不喝也不辦”,權力過分集中的官僚主義,演變為一推二避的又一種官僚習氣。在有些地方,基層要辦事更加困難,企業要“過關”更添阻力,群眾要求告,竟也愈加“無門”。新形勢下的“不作為”,成為有些官員對於糾風的“下有對策”,對於反腐的“軟反彈”,它深刻地告訴我們,反腐糾風之下,有些地方的固有“政治生態”並未得到多大改變,“官場規則”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隻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變了一個法兒而已。

“不作為”既有新傾向,但也不是新貨色,這是長期以來,有些地方政治生態惡化、從政環境惡劣派生的一枚惡果子。比如在一些地方、某些層面,長期存在著“干吏淘汰制”的潛規則。你要干事嗎?就可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左右同僚何堪?就必須突破舊體制、調整舊利益,就會得罪人,碰“硬釘子”﹔就可能“越位”,碰官場的舊規則,甚至改變一貫的“體統”。這樣的“干吏”,往往會被視為“不穩重”、“不懂規矩”、“個人英雄主義突出”,總之成為“有爭議”的干部,更不要說干事有風險,試驗有失誤了!反之,在不少地方,為官一任,什麼也不干,任憑山河依舊,我自平穩做官的,因為“不出頭”、不動奶酪,更不開罪任何人,所以反而青雲直上、穩穩地提拔升遷。可不要以為這只是“熬年資”的平庸呵,他是博得了某些上級“穩重、穩健、穩當”的贊譽,獲得了整個官場關於“好同志”的掌聲呵!這樣的“導向”和“示范”之下,有些干部從“初生牛犢不怕虎”,慢慢地“學乖”,漸入佳境,“成熟”起來,知道了“不為”竟是“為官”的秘籍訣竅,這樣的“政治生態”不但為害了不少同志,而且形成了由來已久的用人導向和官場文化。

還有一種“不作為”,就更顯出了少數地方政治生態的險惡。在那些山頭林立、團伙紛呈的地方,你要做官,不必有“作為”,隻要跟對了人,拜對了“老頭子”,什麼事也不要干,“恩師”自會提攜,同黨自會幫襯,不是說在那些地方,隻要入了“盟”,就有如進入了仕途的“快車道”麼,還要“干”什麼“事”呢?當然他也“干事”,那便是為“老板”辦事,為“兄弟”擺平。至於你不結派,不“入流”,當“獨立大隊”,不但干不成事,便是干趴下了,也沒人搭理你,更不要說公道的評價和公正的對待啦!這樣的“政治生態”之下,還有幾個人爭當“清官”甘為“能吏”呢?

“不作為”現象在某些地方的流行,固然有懶惰、不負責等個人原因,但解剖一批“為官不為”的麻雀,卻告訴我們不能把視線停留在某些官員的品性、修養或能力上,應當看到“不作為”背后的真問題,還是要把官場的政治生態治理好,使官員的從政環境變良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作為”這個反復出現的問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