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張蕾

2015年07月03日10: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贛州華南龍生活復原圖。趙闖繪制

贛州華南龍正型標本。資料圖片

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后,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竊蛋龍是一群生活在亞洲和北美白堊紀時期的長羽毛恐龍。它們在亞洲分布廣泛,是白堊紀晚期陸相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竊蛋龍小的隻有火雞大小,大的可達8米長,部分頭頂有冠。原始竊蛋龍類群的頭骨具有牙齒,進步類群的牙齒已退化,轉而具有類似鳥類的喙狀結構。雖然最初被命名為“竊蛋龍”,但后來科學家基本認為,竊蛋龍並不偷竊其他恐龍的蛋,反而還有孵蛋的功能。

贛州華南龍的頭骨形態尤其是下頜不同於已發現的竊蛋龍,主要表現在:圓形的上顳颥孔遠小於下顳颥孔,前上頜骨背后突與淚骨相接,下頜外孔上方的齒骨背邊緣強烈凹陷。研究小組認為,下頜結構的不同意味著覓食策略存在差異。此外,華南龍外鼻孔前腹角和眶前孔后背角的相對位置關系,為竊蛋龍類的頭面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見解。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贛州華南龍與發現於蒙古國的葬火龍關系密切。雖然它們之間相距約3000公裡,但是研究小組認為,亞洲在中生代末期應該到處有類似的棲息地,使竊蛋龍類可以繁衍生息。目前,在南雄組(包括廣東南雄和江西贛州)發現的6種竊蛋龍在系統發育樹中分布於3個分支,且在每一分支中均與蒙古國和內蒙古發現的竊蛋龍有密切關系,只是由兩地竊蛋龍組成的每一分支都具有獨特的食性或佔據不同的生態環境。

贛州華南龍的發現進一步說明江西贛州地區是世界上發現竊蛋龍類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將晚白堊世這一新的恐龍動物群命名為“贛州恐龍動物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