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場立上一塊白色幕布,當工作燈點亮,軍樂聲響起,幕布上庄嚴的五星放出璀璨的光芒,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坐在一起,期待著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這是他兒時的回憶,他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義務電影放映員。
1972年,因為領導的一句話“鄉下人沒啥盼頭,就指著一年看兩三次電影”,22歲的他毅然走上了翻山越嶺走村串巷的道路,當上了文化站的電影放映員,歷經10年成了鎮文化站站長。為了可以用銀幕為地處偏遠的老區人民打開一扇世界之窗,用文化之光照亮孩子們斑斕的夢想,退休后他向鎮裡主動請纓繼續擔任放映員。從黑發青年到白發老人,一台放映機,42年過去了,他仍然在堅守著自己最初的志願。
他就是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文化站原站長、電影放映員劉章南。
1.挑逾百斤器材徒步走山村 為村民找點“盼頭”
2015年2月25日,天氣轉暖,64歲的劉章南匆匆扒了幾口午飯就開始“裝車”,他打算傍晚能到廣峰村給大家放電影,“孩子們早盼著了。”一個兩側鏤空的鐵架子挂在摩托車后座,剛好一邊一個“盒子”:左邊放放映機,右邊放數碼片源及備用膠片,兩隻笨重的音箱橫在后座上,劉章南稍微壓穩后,用橡皮膠帶把它們牢牢固定在摩托車身上。“這已經輕便很多了!”劉章南笑著說,最初放電影的那幾年,靠的就是一根扁擔兩條腿。
鄉村電影放映員待遇低,工作辛苦,劉章南的許多同事早已改行,隻有他一直堅守了42年,“給大家放電影時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隻有放電影才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隻要約定時間放映,劉章南就會風雨無阻准時趕到村裡。42年從用肩膀挑到摩托車拉,100多斤重的電影器材,風裡雨裡奔跑在平鳳鎮100多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上,在泥濘的鄉間小道上快樂地前行。
劉章南人物檔案。圖片來源:廣東衛視
他說,一般在下午4點多鐘就做好出發准備,播放器、投影儀、音響、幕布裝滿了自行車。當時村子之間全是山間小路,送電影下村就要翻山越嶺。有些路段自行車過不去,要過河過水,就要扛起自行車連機器艱難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動。對於這樣的辛苦,他早已習以為常。若趕上下雨,觀眾愛看,他會撐著傘堅持放下去。
“劉站長,你再給我們放個片吧,我們村最偏遠,難得有場電影看,大家都舍不得你走……”偏遠村落的村民們時刻期盼著劉站長的電影,每當劉章南聽到村民們的央求,他就更加堅定了做好電影放映員的決心,要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歡樂。42年來雖然勞累辛苦,但是每一次辛勞都會換來滿滿的感動。
2.他為村民當電影翻譯、組建曲藝社 身兼數職做文明傳播宣傳員
“各位鄉親,為了能夠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即將為大家播放電影《傳奇將軍趙尚志》,這是縣委縣政府對鄉親們的關心。縣委縣政府現階段在重點抓‘大清潔、鄉村美’專項活動,希望大家能夠積極配合工作開展,從我們自身做起,愛護我們的鄉村環境……”每當放映前,劉章南都會為本鎮宣傳工作,方便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如山林防火、農技新法、計劃生育、社保醫保等。
多年來,他義務為村民送去種養技術信息等宣傳片達600多場,由於貼近老百姓生活,內容深入淺出,深受歡迎。劉章南說,為了宣傳黨的政策、種養技術和勤勞致富,他每年至少2-3次把有關的宣傳片、科教片送到各村各寨,哪怕是隻有10人、20人的小村子,他都要去到村中播放,決不留下空白點。早些年,絕大部分村民根本聽不懂故事片中的普通話對白,劉站長就變成了翻譯,一邊放電影,一邊用當地土話翻譯故事片的主要台詞,一場電影下來,說得嗓子都啞了。
隨著“送文化下鄉”活動的持續開展,革命老區平鳳鎮的群眾文體活動也活躍起來。在劉章南組織發動下,每逢春節、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平鳳鎮都開展舞龍舞獅、曲藝表演、籃球比賽等文體活動。為了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文藝水平,劉章南還組織成立了老區平崗、廣峰、鳳村等3個曲藝社,組建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平鳳街口女子舞龍隊和由10人組成的古石村貔貅隊,還多次組織她們到廣西蒼梧、鄰縣郁南縣作交流演出。
3.山水艱險、毒蛇擋道 都動搖不了他為鄉親“送文化”的決心
有一年夏天,在去古顯村放映時,劉章南突然頭疼發作,但離原先約定放電影的時間隻有2個小時了。他顧不了那麼多,立即和同伴一起,帶上放映工具,騎著自行車沿著崎嶇的小道前往古顯。“當時去古顯的橋還沒有建好,我們隻好涉水。”劉章南說,當時正是雨季,好幾次都差點就被河水沖走。當他們到達古顯村的時候,800多名村民早已在那裡等候,“這是觀眾最多也是最熱鬧的一次,頭竟不覺得疼了,說不出的激動!”
還有一次,那是在1978年7月的一個晚上,劉章南還是去古顯村放電影。“我在古顯村放完電影回家,途中遇到了特大暴雨。”劉章南冒雨趕到回家必經的那條小河前,頓時傻了眼,“凶猛的洪水已經淹沒了河上的木橋。”劉章南涉水過河,吃驚地發現河水淹沒了他的肚臍眼。他硬著頭皮一步一步趟向河對岸,結果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了幾十米遠,“如果不是死死抓住岸邊的一棵樹,我可能就沒命了。”
輾轉山村,翻山涉水放電影,漫漫長路危難重重。平鳳鎮境內到處是大山,如果遇上狂風暴雨天氣,容易發生泥石流和洪災等。劉章南已經記不清下鄉放映電影的途中,遭遇過多少次泥石流、毒蛇擋道等險情,好在每一次都化險為夷,但是每一次的危難都動搖不了他為鄉親們“送文化”的決心。
4.意外收獲愛情:她到處看電影卻隻為看放電影的人
1976年,劉章南發現有位姑娘特別愛看電影,“她經常和幾個同村姐妹摸黑跑幾公裡,甚至10多公裡看電影。”1977年,直到有人將這位姑娘介紹給劉章南,“我才知道她名叫蘇鳳蓮,是我們平鳳鎮廣峰村的人。”1978年“三八”婦女節,劉章南和蘇鳳蓮新婚之夜才知道,“她不僅愛看電影,而且愛放電影的人。她到處看電影就是為看我這個人。”
劉章南與妻子蘇鳳蓮合唱《閃閃紅星》。圖片來源:廣東衛視
雖然下鄉放電影幸苦、危險,但是讓劉章南意外收獲了愛情。回憶起與妻子蘇鳳蓮相識、相戀的往事,劉章南臉上蕩漾著幸福和得意的表情。
劉章南的自豪在妻子心裡卻藏著委屈,蘇鳳蓮表示,當一個電影放映員家屬其實很不容易,每次晚上丈夫出去放電影,她都會擔心他深更半夜回家有危險。一年到頭,劉章南至少有300個晚上在外放電影,孩子晚上生病,都是妻子一人抱著摸黑走幾裡夜路到鎮上的衛生院看病。面對著妻子的嗔怪,劉章南當然也有愧疚,“很多次都想不做了,但一想到村裡那些人,特別是老人家和小孩看電影時那種著迷的神情,我怎麼都不忍心,相信妻子會一直支持我的工作的。”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劉章南》、《義務放映四十載 深山僻鄉播文明》、《好站長:42年行走大山深處“點亮”鄉村夜生活》等稿件綜合,感謝肇慶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每當夜晚來臨,城市裡燈紅酒綠。若是生活在鄉間,或許人們早已入眠。的確,鄉村需要精神文明,需要文化享受,也需要如城市般精彩的夜生活。鄉村離不開像劉章南一樣為鄉親帶來文化的電影放映員。劉章南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給村民們送去的不僅僅是電影,更是滋養他們心靈的雨露。他的無私奉獻,讓地處偏遠的鄉親多了一份快樂,也多了一份對幸福生活的盼頭﹔他的細心耕耘,讓鄉村的孩子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多了一份對未來憧憬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