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時來風送蘇區興

國務院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三周年紀實

2015年06月29日11:0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時來風送蘇區興

左圖 近3年來,江西贛州市實施了規模空前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全市近300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圖為6月23日,孩子們在興國縣楓林田庄上統籌城鄉發展(土坯房改造)示范點的公園裡游玩。郭芷匯攝

右圖 近年來,江西贛州市重點發展稀土和鎢新材料及其應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現代制造業,經濟結構更趨優化。圖為江西鈴格有色金屬加工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生產汽車變速箱殼體。本報記者 劉 興攝

盛夏的贛南大地,草木蔥蘢,山歡水笑,到處洋溢著振興發展的氣息。在《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實施3周年之際,《經濟日報》記者再次走進贛南,探尋發生在這片紅土地上的振興之旅。

加大政策扶持,為老區振興增添“國家動力”

江西瑞金市沙洲壩,80多年前,毛澤東主席親自挖掘的紅井井水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井邊的石碑鐫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兩行大字,訴說著贛南人民的緬懷與感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數百裡開外的安遠縣版石鎮賴坑村,村民劉小偉將這樣的感言鑲嵌在自家新建的水池底部。劉小偉還記得往日缺水的艱辛——全村人共用一口水井,排半天隊才挑半桶水回家,“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農村人能這麼快就與城裡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

黨中央沒有忘記這塊榮耀的紅色聖土,更沒有忘記欠發達、后發展的贛南老區。2012年6月28日,黨中央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量身打造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為縱深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國家動力”。

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下發10個文件,38個國家部委出台44個振興發展具體實施意見或支持政策,39個部委對口支援贛州18個縣(市、區)……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殷切關懷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舉措得到高效實施:《若干意見》確定的236個支持事項,目前贛州已落實及正在落實209項,佔88.6%,其中42項重大規劃和方案,已批復和完成編制39項,佔92.9%﹔全面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基本到位,累計為551家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9.3億元﹔批復贛州綜合保稅區等國家級重大平台9個,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等國家層面批復試點示范事項35個。一條條惠澤老區的“幸福通道”的開辟,讓贛州成為中部的“西部”、老區的“特區”。

經濟跨越發展,追趕的步伐明顯加快

談起這3年的變化,江西青峰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廖少鋒深有感觸。“《若干意見》出台實施后,贛州市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公司這些年已獲稅收減免7000萬元。”廖少鋒說,“這讓我們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用於推進科研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

“總投資100億元的項目,從對接洽談、實地考察到簽約,我們僅用了短短7個月時間,速度之快開創集團在全國投資的先河。”在中汽零部件(贛州)產業基地,公司總裁助理李東升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汽車與關鍵零部件檢測、研發與生產、汽車及零部件市場、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等板塊聯動的特色產業集群,年營業額可達200億元,實現利稅40億元。

“每噸氧化釔的價格在3萬元左右,加工成陶瓷制品后可達15萬元。2014年初,公司新添一條陶瓷粉末注射成型生產線,使稀土氧化釔的附加值提高到每噸20多萬元。”贛州晶環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漢清說。依托國家批復的中國(贛州)稀土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台,傳統產業稀土和鎢等礦產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其應用產業正不斷向高端延伸。2014年,該基地稀土、鎢新材料及其應用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稀土發光材料、磁性材料、鎢硬質合金等新材料產能分別約佔全國的30%、20%和10%。

扶持政策高效落地、對口支援深入推進、政策效應聚集迸發……3年來,“蠻拼的”贛南人堅持不懈抓落實、抓推進、抓見效,國家的頂層設計在贛南得到了有力實踐。

2011年至2014年,贛州市GDP年均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9%,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3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水平與全省、全國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追趕的步伐明顯加快。

堅持民生優先,把關系群眾利益的事情辦好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年來,贛州市堅持民生優先,一件一件、扎扎實實把關系群眾利益的事情辦好。

全市69.52萬戶、近300萬農民告別了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41.39萬戶農民用上了穩壓電,新建改造農村公路7900公裡……2012年以來,贛州市整合投入民生類財政資金達800億元,民生類支出佔財政總支出近六成,年均增幅23%,優先解決住房難、飲水難、行路難等“九難”,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中央的關懷及溫暖。

飲水思源、感恩奮進,已經成為贛南大地的生動畫卷。為讓老區人民盡快脫貧致富,3年來,贛州建立完善干部直接聯系群眾“雙向全覆蓋”制度,安排全市9.3萬名干部與228萬戶群眾結對聯系,統籌推進以產業扶貧、移民扶貧、就業扶貧為重點的精准扶貧攻堅工程,讓老區貧困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位於章貢區水西鎮蛤湖村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建有花卉繁育基地120畝。基地負責人幸程輝介紹說,今年鮮切花生產基地規模將擴大至200畝,並採取“基地+農戶”模式,把全村剩余勞動力全部吸納進來。在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村民歐陽晉拉著記者直奔他家大棚,摘下小西紅柿給我們嘗並告訴記者,兩年前這裡還是貧困村。為幫助他們脫貧,扶貧干部結合村民的發展意願,“一戶一策,扶持到戶”,幫助他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如今的贛州市農村,一大批像歐陽晉這樣的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有了自己的致富門路。3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由4182元提高至6946元,增長66.1%﹔貧困人口減少11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9.88%下降至14.28%。

穿行在朝氣蓬勃的工業園區,駐足於生機盎然的鄉鎮村落,我們感受到的是比炎炎夏日還高的熱度。《若干意見》出台實施3年來,贛州正朝著“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五年上台階、八年大跨越”分步走的目標,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中砥礪奮進,鏗鏘前行,愈行愈美。(賴永峰 劉 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