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民凱恩》劇照 資料圖片
電影《萬物理論》劇照 資料圖片
電影《風雲兒女》海報 資料圖片
電影《霸王別姬》海報資料圖片
電影《利維坦》劇照 資料圖片
當我們談論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次年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放映。世界電影的120年歷史,就是一部人類造夢的歷史。在黑暗的空間裡,人們面對銀幕,跟著電影去做夢。一個個夢,匯聚心靈之光,結成一張無形的網。
上海,中國電影的“夢之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經孕育了《風雲兒女》這樣的銀幕名篇。新中國成立后,電影生產的“半壁江山”在上海。追夢,造夢,這座城市天然流淌著電影的基因。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就是一個夢想的產物。
當我們談論電影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在世界電影誕生120年、中國電影誕生110年的今天,在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在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我們聽到最多的聲音,除了電影的初心,還有一張網帶來的變化。
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當電影遇到互聯網,成了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作為世界電影節中最先關注新媒體變革的先行者,上海國際電影節主動引入互聯網元素。一百多年來永不消失的心靈之網,和雄心勃勃的互聯網相遇,兩張網重疊、相加,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激活創意,找到好故事——
“電影是電影人觀察世界、感受世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局長張宏森看來,面對“互聯網+”時刻,互聯網作為新力量進入電影業,應當對120年來在觀眾中形成的目光之網和心靈之網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重,“因為人們的觀察、思考、發現和表達,正在形成電影的內容,形成電影的黃金創意。”
張宏森認為,在傳統的電影創作中,電影創意往往是作者的個人行為,或者說是小圈子行為。當擁有了互聯網時,一個巨大廣闊的平台提供了信息最廣泛的交流、思維最大面積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發,以及討論最大范圍的展開。所以說,“互聯網+”,首先加的是電影的創意,讓創意更加飽滿、更加充滿力量、和觀眾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
曾經,找到一個好故事,是導演們非常頭疼的問題。如今,越來越多的作者、創意與影視創作連接了起來。《萬物生長》《左耳》《何以笙簫默》等近期熱門電影幾乎都來自網絡暢銷小說。“互聯網的全民參與和娛樂休閑屬性,天生具備誕生好故事的能力。”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說。在他看來,互聯網對電影業最核心的改變,是創意產出和篩選的能力大幅提升。各種類型的創意能夠快速匯聚,並通過小說、漫畫、游戲等互聯網體驗,在用戶的不自覺參與中進行篩選與優化。如果加上電影產業的專業力量,以及新科技應用的加快,將會迸發一場變革,產生一條完整的“泛娛樂”生態產業鏈。
張宏森則強調,無論在什麼階段,切不可丟棄電影內容的黃金屬性。“互聯網再有怎麼樣的數據之大、有怎麼樣的計算之雲,也無法計算出人生圖景中的詩意,心靈和情感才是詩意的發源地。然而,借助互聯網更多的數據統計、更多的計算方式,有可能使我們創造更多的心靈交流和情感碰撞,從而讓人們有機會找到更廣闊的詩意,找到更豐厚的心靈棲居,這是互聯網+電影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討論步步深入的同時,上海已經在邁向編劇人才重鎮的路上。繼去年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落戶為中國影視產業培養高端影視后期制作人才,今年,上海科技大學將攜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成立編劇培訓班,提升國內影視編劇界的職業規范素養,加快發掘、培養和儲備編劇人才。一批國內人氣頗高的80后、90后作家紛紛跨界電影,為“上海電影”進行創作,以制作更高品質的“海派電影”。電影節期間,王麗萍、劉和平、李洋、高滿堂四位著名編劇工作室在上海開張,以上海為基點進一步拓展名編劇的品牌效應。
激活創新,釋放新動力——
作為目前全球發展最快的市場,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作為扎根這一市場多年,唯一獲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已是第18屆,在全球電影行業擁有一席之地。
無論對於電影,還是電影節而言,創新都是生命所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創新,推動世界電影和中國電影不斷向前發展。從無聲電影、黑白電影到數字電影,從參與國際電影交流活動,到獲得國際電影獎項,舉辦全球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中國電影也已走過110年。
今天,面對互聯網,電影將向何處走?互聯網將為電影語言和技術帶來怎樣的革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席童剛感慨:“在新的時代,電影再度迎來新機遇、新生命,它與互聯網共舞,將會形成令人激動的空間與可能性。”
嶄新的工具和材料,帶來嶄新的思維。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與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娛樂寶、淘寶電影等網絡平台與影迷加強互動,為行業探路、為新人圓夢。同時,上海國際電影節與致力以互聯網撬動區域轉型的上海普陀區政府繼續聯手,首次舉辦“互聯網電影系列活動”,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搭建對話平台。
在這一平台上,一批企業發布在上海的戰略布局: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參與科幻大片《2054》制作﹔環上大影視產業園區打造影視后期制作高地﹔美國金融擔保公司落戶自貿區﹔立鼎影業啟用﹔中國網絡劇微電影雙創中心成果落地,等等。上海電影集團透露,近年來集團不僅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的多家大型影業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全國頂尖的年代劇和近現代大片拍攝基地——上海影視樂園也正加緊籌劃二期建設。未來,貫通產業鏈上下游的影視、文化、娛樂旗艦,將從上海出發,輻射亞太。
2014年,上海推出一系列“電影新政”,從資金輔助等“硬政策”,到影視攝制服務等“軟服務”,提供更加細致的服務。一大批中外合拍片在上海立項,上海還將啟動建設一個中韓合拍片基地。上海市文廣局局長胡勁軍說,電影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才、是智慧、是夢想。
與之相伴,越來越多的跨學科、跨領域人才進入電影業,“跨界”成為中國電影新趨勢。“電影正在成為一個嶄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台。”張宏森說,中國電影人應當發起電影語言新形態的塑造和新樣式的改革,隻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當中才能獲得電影新的生命力。
激活觀眾,迎來新市場——
2014年,我國電影票房逾296萬億元。截至2014年底,全國銀幕總量2.36萬塊,到2015年底,有望突破3萬大關。6.5億網民的龐大群體中,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高達5.5億。除了院線以外,還有數億電視屏幕……透過這些數據,世界最大電影市場觸手可及。
不斷刷新的數據背后,是一顆顆火熱的觀眾的心。“電影要感恩觀眾,永遠和觀眾保持血肉關系。”張宏森說。對於電影人和電影節來說,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電影,參與電影,愛上電影。
互聯網時代提倡個性化、強調參與感,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就此做了積極的嘗試:不僅要打造一個行業的盛典,更成為所有熱愛電影的網民的節日。借勢互聯網,電影節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釋放電影節的資源,實現了辦節模式的新突破,為電影節注入新的活力。
在展映環節,電影節推出最具互聯網特色的影迷互動彈幕系列專場。在“互聯網電影之夜”,10部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電影逐一亮相,網友通過互聯網體驗平台全程觀摩、發表評論。通過互聯網,上海國際電影節突破了地域限制,讓更多的影迷參與進來,成為最潮的電影節。
在線選座、電商售票、網上營銷,眾多服務模式正在出現。張宏森說,互聯網進入電影業,能夠更大程度地調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積極性,以更多的服務形式來方便觀眾、滿足觀眾更高的觀影需求。與此同時,電影人也要珍惜互聯網加入對觀眾進入電影院的能量激活,奉獻出更多、更好、和觀眾更加具有血肉關系的電影作品。“不管互聯網+,還是產業升級,觀眾是衣食父母,這是我們討論電影的一個根本前提。”
■鏈接
上海普陀打造“互聯網基因”
電影節期間,首屆“互聯網電影嘉年華”在上海普陀長風生態商務區舉行,這已是上海普陀第四年牽手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是今年在國際A類電影節中首推互聯網電影系列活動。
上海普陀近年來著力打造“互聯網基因”,吸引了波克城市、慕和網絡、“餓了麼”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互聯網企業集聚。普陀廣闊的物理空間和開放的政策空間將為互聯網電影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天地軟件園、華大科技園等科技園區的近10萬平方米園區資源和優質商務樓宇將作為“互聯網+電影”產業的承載空間,中國眾創聯盟、“近鐵Cloud”等創業平台也虛位以待,為初創階段的“互聯網+電影”企業提供支持。
就在不久前,在國家和市級扶持政策的基礎上,上海普陀積極鼓勵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相結合,聚焦產業、平台及品牌、人才等,制定了“促進互聯網影視產業發展12條”專項扶持政策,打造“互聯網+電影”產業發展支持體系,優化政府服務,以市場化、國際化為導向,為每一個“互聯網+電影”的夢想插上翅膀。
上影集團重整產業鏈資源
上影集團在電影節期間公布新片單計劃,將重新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聚焦發展“上影市場”“上影出品”“上影片場”三大重點板塊,打造中國電影產業的主力軍。作為上影集團市場板塊的上影股份將通過成功上市借力資本市場,以完善現有的“專業化發行+綜合型院線+高端影院經營”模式,提高電影發行和版權銷售、院線經營及影院開發能力,加快謀劃在全國影院整體布局。
“上影出品”則將吸納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電影資源與人才加盟。據悉,2015年上影出品的創作計劃落筆不俗,包括電影《盜墓筆記》《鐵道飛虎》《九州·華胥引》,以及根據金宇澄小說改編、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繁花》,懸疑武俠電影《法門寺密碼》等。“上影片場”則將以上海特色、全球營運、國際水准的現代片場重新定位,對上影車墩影視基地進行改造,形成個性鮮明的“電影城”。與行業領先的德國巴伯爾斯堡電影制片廠、英國鬆林制片廠、美國特藝集團、中國華強集團等的合作將全面提升上影片場的產業能級,打造影視攝制良性生態鏈。(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