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扁壺,其上為朱砂書寫的“文”字。資料照片
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全面介紹了山西臨汾陶寺遺址37年來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發現與部分研究成果。
史前東亞第一大都城
王巍介紹,近40年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等構成。興建與使用的時代為距今4300∼4100年。
陶寺城址的城垣可分早期和中期兩個階段的建筑。中期城址(約公元前2100∼前2000年)在早期城址上擴建,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堪稱當時東亞第一大都城。
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個面積達上萬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展示出陶寺宮殿台基驚人的寬廣宏大。而在陶寺晚期宮殿區廢棄后的大量建筑垃圾堆積中,出土了大塊裝飾戳印紋白灰牆皮和一大塊帶藍彩的白灰牆皮、紅硬似磚的夯土台基表面殘塊,其中建筑材料陶板殘片是全世界目前發現最早的板瓦。
禮樂重器與等級分化
從王族墓地出土的隨葬的陶鼓、石磬、銅鈴等禮樂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禮樂制度已形成,尤其是特磬、鼉鼓、玉圭對后來夏商周三代的禮器組合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出土的彩繪龍盤、陶鼓、玉鉞、玉戚等則可能是代表王者地位的禮器。其中,彩繪龍盤的圖案被學者公認為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形象。
從發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陶寺墓地存在明顯的金字塔式等級結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等級已很明顯,充分說明了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和文明化進程。
帶有防御設施的王宮內,有一定數量的夯土宮殿建筑群,大的有8000余平方米,小的有數千平方米,還有與宮殿建筑相關的陶制建筑裝飾材料的發現,都說明中國史前最初的宮室制度的形成。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2003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型圓體夯土建筑,確定為觀象祭祀台。整個建筑遺跡總面積約為1740平方米。陶寺觀象台總計12道觀測縫,從觀測點可觀測到冬至—夏至—冬至一個太陽回歸年的20個時節。
自2003年12月22日冬至到2005年12月22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進行了兩年的實地模擬觀測,初步了解了陶寺文化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一個回歸年的歷法規律。
陶寺觀象台的發現,不僅對於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史的探索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動作用,而且証實了《尚書·堯典》中有關天文學的真實知識背景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
陶寺就是堯都?
臨汾古稱“平陽”,史書記載帝堯曾建都於此,但長期以來,“堯都平陽”之說缺乏科學、翔實的考古資料的實証。
考古人員在陶寺晚期垃圾坑裡發現了一隻殘破的扁形陶壺。扁壺上有兩個紅色字符。其中一個字符形態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多數學者認定為“文”字。但在扁壺背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字符,其為上下結構,上為圓角方框,似象征著城﹔中為一橫線,似象征著地平線﹔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樣。對這個字符,有專家認為是“堯”,也有專家認為是“易”。扁壺上朱書陶文雖然在釋讀方面尚有分歧,但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這強有力地拉近了“堯都平陽”文獻記載與陶寺遺址考古發現之間的距離。
王巍說,一系列的考古証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相當契合。目前,沒有哪個遺址像陶寺這樣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等如此契合。后世歷史文獻記載、當地民族志資料、地名甚至方言等,也都指向堯都在臨汾一帶。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採訪中,王巍和其他專家都明確表示,對於陶寺遺址一系列考古發現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在學術界還存在一些分歧,目前還沒有到可以下定論的時候,還需要通過今后的工作,繼續尋找可以一錘定音的確証。但不容否定的是,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堯都正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記者 李韻)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