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交警"潘志俊/何凱

兩小伙雨雪中輪番托舉墜地電纜 托起鬧市安全"生命線"

2015年06月16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兩小伙雨雪中輪番托舉墜地電纜 托起鬧市安全"生命線"---中國文明網

因在冰冷風雨中輪番托舉墜地電纜長達2個多小時,隻為確保周邊交通順暢的安徽省蕪湖市交警支隊鏡湖交警大隊四中隊協警潘志俊、何凱成為了“名人”。

2015年1月27日的早高峰,蕪湖聯盛廣場路段一條電纜線半墜地面橫跨在路中間,擋住了過往車輛通行。與電纜線相關的多家公司難以在短時間內到場處置,而電信光纜可能沒斷,不能被車輛碾壓,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潘志俊當即撥打報修電話,並跨上道路中間隔離帶,順手抓過沉重的電纜高高托舉起,為過往車輛打通“綠色通道”。何凱則在一旁指揮交通,盡快疏導擁堵的車輛,保証車輛的正常通行。雨天路滑,沾上雨水讓電纜線愈加沉重,手累了、肩酸了,兩人就換著上。直至電纜線成功歸位,他們輪流在花壇上的托舉足足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被媒體和網友贊為“托舉哥”。

1.危急時刻:電纜線墜落 若被碾壓后果不堪設想

時間回到2015年1月27日,蕪湖市迎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雨夾雪。當日的早間交通環境要比平時緊張許多。當日上午7時,當許多市民仍沉睡在溫暖的被窩中時,交通協警員潘志俊、何凱已早早來到工作責任區,提前做好各項准備,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不久,兩人發現東側聯盛廣場路段異常擁堵,來往車輛行動緩慢。他們上前了解后得知,雙向車道上空有一根電纜線下垂,加之一些過往大型車輛的拖拽,電纜線已經徹底跨越在道路隔離帶上,來往車輛見狀也紛紛“敬而遠之”。

潘志俊正在托舉電纜,何凱在指揮交通。圖片來源:中新網

與電纜相關的多家公司難以在短時間內到場處置,而電信光纜可能沒有斷,如果被車輛碾壓,后果將不堪設想。他們立即將情況向上級匯報,在疏導擁堵車輛的同時,冷靜地商量著下一步的對策。

聞訊趕來的中隊長吳駿偉、交警魏東當即查看被拖拽的電纜線——如果不將墜落電纜線立即移離路面,后果不堪設想,也勢必因客流高峰的到來,造成路段的大規模擁堵!由於不能斷定電纜是否屬於電力線路,隊長要求何凱留守看護電纜線,暫由魏東指揮引導車輛,建立臨時“綠色通道”,方便駕乘人員快速駛離路面。

在專業部門尚未前來處置的情況下,潘志俊、何凱與同事們討論了很多方法,最后,大家一致決定,向沿街商戶借各種常見的家用工具,將脫落電纜暫時固定。然而,隨后的實驗卻表明,這種嘗試根本不可行。很多熱心居民見狀也加入其中,主動提供笤帚、竹竿等工具,但也都以失敗告終。

怎麼辦?

2.急中生智:充當臨時肉體"電線杆" 輪流托舉電纜兩小時

周邊一些市民看到一群交警忙前忙后,紛紛送上了熱饅頭、熱豆漿。然而,大家此時根本沒心情吃飯,還是忙著尋找可用於暫時支撐纜線的簡易材料。情急之下,潘志俊、何凱提議,無論纜線是否帶電流,他們均會在做好自我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戴上絕緣手套用手托纜線,這種不失為一種更方便、更保險的辦法。一些同事想提供幫助,但潘志俊、何凱考慮到當時周邊還有幾個主要道路的交通環境需要更多警力疏導而婉拒。

潘志俊正在托舉電纜,何凱在指揮交通。圖片來源:蕪湖文明網

於是潘志俊和何凱輪流站在隔離帶花壇上托舉整條電纜線,有大型車輛通過時,他們則踮起腳來再次舉高纜線。過往司機見此情景,不停鳴笛表示感謝。盡管事發時已將情況通告了電力、移動、電信等可能的責任單位,但因為此處纜線數量繁多、互相纏繞,且沒有明顯權屬標識,故而無法確認是由哪家具體單位架設。大家又反復進行聯系確認,直至當日上午十點多,才找到纜線所屬單位相關人員前來恢復作業,潘志俊和何凱這才“緩了口氣”。

此時,兩人的胳膊早已是又酸又脹。隊長希望他們先撤下來休息,現場交通指揮交由其他同事幫忙,兩人卻堅持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這本就是我們該做的工作和履行的職責,雖然我們倆當時很累,但隻有這樣才能保障交通的順暢有序。”

“電纜線保住了,道路交通也沒受影響,挺好。”事后面對媒體的採訪,潘志俊、何凱如是說。有網友說:“其實暫時封路對於交警而言可能更省事兒,可為了確保高峰時段車輛暢通無阻,不給趕時間的人們添堵,我們的可愛交警卻選擇了充當臨時的肉體‘電線杆’,必須點個贊!”

3.愛崗敬業:天天工作在路上 有酸苦有快樂

潘志俊和何凱一個生於1990年,一個生於1989年,提起交警這個職業,兩個小伙子都異口同聲說喜歡。潘志俊透露,他從小就對交通管理非常感興趣,很喜歡穿制服的感覺。何凱認為,警察是一個十分神聖的職業,他從小就立志要當警察。兩人的夢想在蕪湖鏡湖交警四中隊變成了現實。雖然是從協警做起,但兩人都十分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努力將青春和熱情都揮洒在蕪湖中心城區的道路上。

交警的工作非常辛苦,兩人的責任轄區是兩站廣場區域(四周各個方向輻射200米),每天早晨7點15分他們就要上崗,除去中午短暫的休息,兩人輪流站崗一直到下午6點半,平均每人在路上要站5個小時。因為兩站廣場區域的特殊性,遇到節假日客流高峰,交通管理壓力更大,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兩位協警正在勸導違規的三輪車車主。圖片來源:蕪湖文明網

當交警免不了品嘗各種“酸甜苦辣”。潘志俊說,“晚上查酒駕,經常被人破口大罵不配合,我們常常覺得無奈。好在現在蕪湖市民的文明素質越來越高,大多數人逐漸理解了交警工作,願意配合交通管理。”作為一名協警,他們天天工作在馬路上,有時候能做一些小事幫助到別人,那份快樂也讓人很滿足。何凱說:“比如有些出租車司機,車壞在路上了,就會下車向我們求助,我們會幫他推。有的市民撿到錢包交給我們,我們會從錢包裡的証件找線索仔細去尋失主。還有時候去扶老奶奶老爺爺過馬路,這些都很平常,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4.成了"名人":曾被認為"高大上"的詞匯 原來如此正能量

回想起托舉的那兩個多小時,何凱告訴記者,冷雨紛飛中其實也有暖心的一幕幕。他說:“由於當天剛上崗時沒有下雨,我們兩人都沒來得及穿雨披。后來很多過往市民和司機看見我們一個托舉著電纜,一個指揮交通,身上都淋濕了,他們有人送來早點,有人按喇叭致謝。聽說還有人用手機拍下了我們,不過當時我們倆還真沒注意。”

從當地媒體發布“義舉”開始,不到半天時間,關於蕪湖最美“托舉哥”的事跡就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何凱說:“我們自己倒是覺得真沒什麼,就是關鍵時刻舉了下電纜,讓交通恢復了暢通,也不算是做了多麼大的事兒。”面對採訪,兩位小伙子都很腼腆。

蕪湖道路交通安全協會為兩位協警每人送去了20萬元的員工關懷險。圖片來源:蕪湖文明網

“托舉”故事傳播開來后,兩人一下子成了“名人”。潘志俊有些害羞地告訴記者,那天他仍在路上執勤,是准岳父在手機上看到消息后告訴他的。潘志俊說:“親人從媒體上看到消息后,更多的是擔心和心疼,覺得交警工作不容易,但我想,他們應該是把自豪放在心裡了吧。小伙伴們也都夸我干得不錯,還有人調侃說這件好事一定讓我在未來岳父大人面前加了不少分。不過我和何凱還是覺得,這就是我們職責范圍內的一件小事而已,交警的職責不就是應該讓交通保持暢通嗎?”

因為雨中的一次托舉,潘志俊、何凱收獲了一系列榮譽。面對一片贊美聲,兩位小伙子卻一直告訴自己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我們的職責是輔助交通民警完成執法任務,我們倆也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轉正,把工作繼續干好,這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潘志俊、何凱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喜歡打球、唱歌、看電影或者干脆宅在家裡。“愛崗敬業、見義勇為曾經是我認為非常高大上的詞匯,我沒有想到有一天因為一件平凡的事兒會被這麼多人點贊。其實,如果說是我們感動了大家,不如說是大家對正能量的肯定鼓舞了我們。我們希望以我們的努力讓這份正能量繼續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文明。”兩人這樣表示。

(本網根據《蕪湖"最美交警"風雪中托舉起交通安全生命線》、《風雨中托舉起交通安全“生命線”》、《安徽一交警雨中托舉電纜讓車輛通過》、《“托舉哥”當選好人》等稿件綜合,感謝蕪湖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潘志俊、何凱的“托舉”雖然只是平凡的舉動,但卻感動了我們,讓人們心生暖意。交警“托舉哥”選擇充當臨時肉體“電線杆”,為車輛撐起一片可以通行的空間,為的就是確保高峰時段車輛暢通無阻,不給趕時間的人們添堵。他們托起的不僅是民眾出行的順暢與生命安全,更是愛崗敬業的社會責任。他們的所作所為,傳遞的正是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