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2015年06月16日13:28   

去年,我應人民日報出版社之約,為《習近平用典》一書作典故釋義。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游刃有余,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范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習近平古典文學素養深厚,經 史百家,藏諸腦海,信手拈來,揮洒自如。他通過廣泛採擷中國傳統經典名句,巧加點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表現力和歷史感﹔同時,這些典故與其大眾化的語 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運用自然,與文意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習近平的用典藝術,大致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信手拈來 妙用天成

習近平用典隨處可見珠璣,多有佳妙之處。其用典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自然揮洒,妙用天成。

如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法國有一句諺語:“一點又一點,小鳥筑成巢。”中國也有一句古語:“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中法友誼是兩國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借此機會,我要向這些為中法友好事業默默奉獻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習近平首先引用一句法國諺語,拉近了與法國人民的距離。然后用中國老子《道德經》中的話與法國諺語巧妙嫁接,嫁接點為:“辛勤耕耘結碩果”。最后輕輕一句綰結:“中法友誼是兩國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不足90字,將中法友誼講述得妙趣橫生,搖曳生姿。

再如2013年10月7日《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美好亞太——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亞太是我們共同發展的空間,我們都是亞太這片大海中前行的風帆。亞太未來發展攸關亞太經合組織每個成員的利益。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出自唐末僧人尚顏的《送朴山人歸新羅》的首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氣勢恢弘的海景畫卷。但中國古代的渡海詩很多,習近平為何選擇這首?

朴山人是朝鮮旅華隱士,因此這是一首寫給國際友人的贈別詩。唐朝去朝鮮的海路一般從登州(今蓬萊)出發,橫渡黃海。而黃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因此用這句詩來描述亞太經濟合作是絕佳之選。

老典新用 點石成金

習近平會通古事今情,他善於從歷史典故中抽取有用的史實或理念,運用到現實中,對典故進行飛躍性的點化,從而賦予老典以新的思想或境界,化腐朽為神奇。

如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幾朝元老,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 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說,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靠牆走。生活中隻要有 這隻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后,很有感觸。我們的干部都是黨的干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上面這條典故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文字佶屈聱牙,屬於僻典。習近平在引用時進行了生動通俗的闡釋,讀之輕鬆自然。他以此告誡黨員領導干部要 像正考父一樣嚴格要求自己,把位置放低一點,少些自滿,多些干勁,堪稱觸處生春,別開生面。習近平用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大眾化的特點,這既體現了 他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也體現了他始終堅持的群眾觀點。

如鹽溶水 渾化無跡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用典如水中著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習近平雖然勤於用典,但無一有意為之,絲毫不露用典痕跡,做到“用事不使人覺”,達到了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說:

我一直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裡。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蘭考 歷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專門寫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 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

這段話中,習近平一連引用了7處典故。除3處為明引外,其余均為暗引。

如文中的“慎獨”“慎初”“慎微”均為用典。最后一句中用了“以人為鏡”的典故,從而為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一今一古兩面“鏡子”——焦裕祿和張伯行。

把典故藏在文章裡,平平道出,略不作意,這是習近平的用典特色。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習近平在這段講話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卻仍能保持語言的生動活潑,明白如話,確實達到了用典如鹽溶水的境界。

化用原典 奪胎換骨

習近平用典而不為典所用,他不是簡單地套用前人的成典,對於一些不合時宜的典故進行化用改造,或改其字,或襲其意,或用其語,做到奪胎換骨,后來居上,顯示了高超的運化翻新能力。其化用典故方法有三:

1.改字借用:即改用個別字句,既保存原典的精神,又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如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的“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是 對《荀子·大略》中“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的化用。習近平從建設學習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戰略高度出發,將原典中不負平生所學的“如學”,化用為 堅持讀書學習的“為學”,一字妙改見匠心。

2.句意化用:即融會前人的句意,用自己的言語重新組織起來,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如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一文:

現在我們非常強調社會穩定。最重要的保証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群眾。“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古人議政的這句話,今天依然值得借鑒。

這段話中的用典,是對明朝張居正《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中“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的化用。原典中的“致理”意為使國家安定清平,但頗令現代人費解,影響傳播效果,改成“治政”就清楚明白多了。

3.組合化用:即將內容相關而出處不同的句子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優勢。

如1990年3月《從政雜談》一文中引用的“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化用自蘇軾的兩篇文章。“臨大事而不亂”,出自蘇軾23歲應制科考試的試卷《策略第四》﹔“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出自蘇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的《陳侗知陝州制》。

這兩條典故源自蘇軾不同時期的兩篇文章,各有其特殊語境和深刻內涵,習近平通過尋找它們之間的共通點和交匯點,將它們巧妙地組合起來,形成了全新完整的語句,彌見創新之力。

密集用典 氣勢貫通

習近平不僅用典廣泛,而且善於密集用典,在一段話中有時數典並用或連用,通過典故的巧妙組合,形成渾融有機的整體,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如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一文:

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 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於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

在上面110字的短段中,習近平一氣舉出了范仲淹、鄭板橋、杜甫、於謙4人的語典,渾然一體,氣勢貫通。通過多典連用的烘托和渲染,充分論証了自己的觀點——心無百姓莫為“官”。其用典之密,可謂典如潮涌,讓人目不暇接。

以典喻理 以典証今

習近平善於從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尋找根據,發現論據,來証明文章所要論証的道理。借典故發表議論,融典議為一體。

如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 果。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這個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習近平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中國著名的典故,生動闡釋了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的道理。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和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體現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通過以典喻 理,援古喻今,一則小小的典故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讓人們熟知的典故變得別有意味。

來源:《文藝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