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新民村村委會主任吳堅有很多稱呼。有人叫他“吳所長”,憑借著好學、堅韌與多年的科研積累,吳堅20多年前創辦了種子研究所,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在多省區建有良種繁育基地﹔有人叫他“吳老板”,他成立了豐禾種業公司,資產過億元﹔然而村裡人更願意稱他為“吳主任”,年過花甲的他甘願分文不取,一心帶著村民致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4年6月5日,在去市裡為村裡跑項目時,意外的交通事故將他的生命定格在為村務奔波的路上。當時,他年僅61歲。
2015年4月27日,在新民村剛建好的“三五”花園小區,看著剛剛裝修完的93平方米寬敞的新房子,新民村村民吳啟超和白春富兩名青年准新郎,情不自禁懷念起他們的“吳叔”來。從去世到現在,一說起他的往事,雙城區的人總是滔滔不絕……
吳堅在玉米地裡做記錄,對他來說,每一株玉米都是寶貝。圖片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1.不務正業的庄稼人:放棄千萬收益 潛心育種40年
在出任村委會主任之前,吳堅是個“不務正業”但令人尊敬的種子迷。
1976年,回鄉務農的吳堅在生產大隊的科研室學習遺傳育種,他對試驗田裡一株極不尋常的玉米秧苗產生了好奇。他把這株秧苗的生長特征、地處方位詳細地記在了日記本上,並在秧苗附近插上了標記。從春到秋不間斷地跟蹤觀察,他精心為秧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像對待初生的嬰兒一樣照看著這株秧苗。
當時,黑龍江省還沒有第一積溫帶的主栽玉米優良品種,雙城的農民每年都要花大價錢去吉林省購買吉字號玉米種子。吳堅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屬於適應黑龍江各生態區的主栽品種。
1987年,吳堅在家搞起種子培育,成為當時新興鄉“不務正業”的庄稼人。買不起顯微鏡,他就自制一個特殊的木架把放大鏡架起來用。沒有試驗台,他就在自家的窗台上架一塊木板湊合著用。后來備受農民歡迎的玉米良種“豐禾10號”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開始培育的。
1992年,科研領域開始向民營方面開放。吳堅成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家民營育種科研所——雙城市豐禾玉米研究所,並將前景看好的幾個品種分別命名為 “豐禾10”、“豐禾9”等豐禾系列。為了加快育種速度,他克服資金困難,在海南開辟繁育基地,一干就是七八個冬天。終於,豐禾10號玉米選育成功,但吳堅卻累病住院了,“住院期間他惦記他的種子、研究,在病床上給我寫了封信。‘我的病雖不重,但在腦部,時常發作,我真怕因此喪失記憶,我們共同奮斗近二十年才有了這樣的成果,如果我有事,希望大哥把它完成。’看了他寫的信我當時就流淚了。”吳堅多年的老搭檔冷洪貴說,“吳堅的性格和他的名字一樣:剛強、倔強、不服輸。隻要他想干的事,不獲成功他決不罷休。”
吳堅正和公司裡的年輕人討論。豐禾種業共培養出60多人的高層次人才科研團隊,傳承著農業科技薪火。圖片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2000年2月20日,吳堅培育的“豐禾10號”順利通過了審定,填補了黑龍江省無自育優良玉米新品種的空白。“豐禾10號”2003年又相繼通過了吉林、內蒙古兩省區的審定,成為這些省區唯一集高產、高抗病、高賴氨酸為一體的玉米新品種。在推廣“豐禾10”的過程中還有一段插曲,在研究出新品種之后,吳堅完全可以將專利權賣出,或者引入外來投資者對他所在的豐禾玉米研究所重組,這樣可以帶來近千萬的收益。然而經過再三考慮,他放棄了賣出專利權的做法,反而以更優惠的價格給農民出售種子。截止到2013年底,豐禾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6000萬畝,為農民省下了50多億元買種子的錢。
靠著這種信念和追求,吳堅和他的團隊先后完成了國家、省和哈爾濱市的11個科研項目,其中有6個玉米新品種獲國家新品種保護專利,“豐禾10號”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豐禾1號”獲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吳堅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國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與此同時,他也逐步造就了旺銷東北及內蒙古的龍江種業帝國——豐禾種業公司(前身為雙城市豐禾玉米研究所),一舉成為名震一方的富翁,資產過億。
2.不拿工資的村主任:滴水之恩涌泉報 舍億元公司回鄉當村官
2008年,吳堅的人生軌跡被拉到了另一個陌生的起點上——眾人推舉他參選村委會主任。吳堅的豐禾種業公司秘書楊麗麗的看法是:“他是想把整個村子帶富。”30年前,村裡發生過一次火災,吳堅家一並被燒,他最為看重的育種材料卻被鄉親們從火中搶救出來。吳堅對此一直念念不忘。
2008年9月20日,吳堅以1800多票的絕對優勢當選新興鎮新民村第八屆村委會主任。
“原來的新民村,村委會連個辦公地點都沒有,今天租這家房子對付幾天,明天又不知搬到哪去了,窗戶門被人砸碎是常事兒,村裡一盤散沙。”在村裡住了60多年的呂景春說。
“以前這是一條土路,坑坑窪窪,下雨天隻能穿靴子出門,家家門口垃圾大包堆小包,一到夏天那味兒啊。也沒有路燈,黑燈瞎火的晚上早早就睡覺了。”村民吳會喜接著說。
村民們急切地盼望著有個好班子,有個好的帶頭人。吳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吳堅在查看種子的研究樣本。圖片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新興鎮鎮長劉興偉說,吳堅一直對村裡的事特別上心,2005年,他自己出錢給鄉裡買了三台垃圾清運車和一台鏟車。2006年秋天,又出錢給趙家屯屯內鋪上砂石路,並安上路燈,高興的村民放了一宿鞭炮,像過年三十兒一樣。2007年,村裡的湯奎山和金純爽家的連脊房攤上火災,吳堅幫助兩家先解決吃住問題,后來又幫兩戶村民蓋起了新房。
吳堅喜歡為老百姓辦事,村民們信任吳堅。“當時正值村上換屆選舉,我們大家伙想:別讓吳堅背后出主意啦,就讓他來當家領著大伙干吧。”與吳堅從小一起長大的村民李樹臣說。
一面是鄉親們極力推選,一面是家裡快速成長的育種產業﹔一面是年收入相當可觀的種業公司,一面是賬面空空的村集體。
面對這一切,吳堅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思索再三后,他向鄉黨委表示:隻要村民們相信,我就試一把,三年任期內,咋也能把新民村整個“虎皮色”!
上任后不久,吳堅和大伙兒商量要改造自來水,並同時修建下水管道。改造自來水,大伙兒都同意。但修建下水管道,有的班子成員認為花這錢沒必要。
吳堅說,咱新民村的新農村建設可不能停在“村”上,而要看到十年二十年的發展。城鎮最基礎工作首先就是下水道。今天咱們花100萬能建成,推后五年十年的,就得花一千萬甚至是幾千萬。這一年,新民村修了雙城史上第一條村級下水道。整個工程一直到10月份竣工,他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幾個月下來,整個人又黑又瘦,村裡許多人都說:“看著都讓人心疼。”
吳堅的工作間就是玉米地,在這裡有他最熱愛的事業。圖片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2010年村裡換屆,說實在的我們這些老百姓什麼都不怕,但在這一年,我們害怕了,怕吳堅走,怕他不再干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村主任了,當時我們十幾個村民就找到他家了,有的叫哥們,有的稱爺們,說:‘你吳堅還得當村主任’,吳堅卻笑著說,隻要你們歡迎我,我願意一輩子留在新民村。大伙懸在心裡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白玉新說。
這一年,吳堅在全家人的極力反對下再次高票當選村主任。
“開始我們以為他只是任個虛職幫村裡辦點事,沒想到真干上了,等第二任的時候,我們全家人堅決反對,公司本來人手就不夠用,而且他歲數大了,當兒女的想讓他享點福。”二兒子吳芳勇說,“但是我爸性格倔,他決定的事情,誰也改變不了。”
6年來,新民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先后被評為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樣板村。6年,吳堅把自己的工資全部用作村裡的“救急金”,幫助那些招災落難的困難家庭。
3.愛管閑事的人大代表:資產超億元 為何沒吃過一頓豪華餐?
熟悉吳堅的人都知道,他的口頭禪是“責任”!新興鎮黨委副書記吳太發說,吳堅沒有名車、名表,不喝酒不抽煙,誰能想到,這就是一個資產超億元的企業家,十來年的一件夾克衫和一雙舊皮鞋是他的標准形象。他沒吃過一頓豪華大餐,沒走過一地異國風光,一家人生活都非常儉朴。但當國家、社會、群眾有困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盡己所能扶危助困解難題。
在連續三屆哈爾濱市人大代表的近十余年間,群眾來信來訪他件件傾力協調,還幫農民工討薪70多萬元。吉林農戶買到假玉米種子,他跨省為該屯上百戶村民追回損失﹔在三亞機場,兩位老人因航空售票錯誤無法登機,他找機場高層交涉﹔在車站等車遇到貧困母女,他代交學費,還把人家16畝田全種上……
2002年起至今,他的公司每年都要把價值20余萬元的優良玉米種子,無償送給農村老軍人、老模范、老干部、老黨員和貧困戶。
汶川地震,他第一時間召開領導班子和公司員工大會,帶頭積極捐款。玉樹地震時正是公司備春耕生產大忙季節,他立即停下手中工作,組織捐款,他和團隊捐助錢物累計資金超百萬元。他常年資助貧困學生,幫助近百名貧困失學兒童重新走進校園、40多名學生完成高中學業、30多名貧困家庭學子圓了大學夢,而這一切他都是以公司黨組織名義進行捐助。
吳堅去北京參會,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圖片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人富了不能忘本。”這是吳堅生前常對孩子們說的話。
“雖然我爸身為企業董事長,但他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要不然我家的資產會比現在翻十番。當時‘豐禾10號’在種子市場上非常火爆,很多人拿著現金搶購,電話都打爆了,公司有人提議把種子價格提高,但他卻說不能給農民增加太大負擔。”“不僅自己不提高價格,他還對種子商提出限價銷售,如果知道哪個種子商牟取暴利就不賣給他種子。”大兒子吳芳義對記者說。
“以前我們對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太理解,但后來我整理他的日記時理解了,他就是想為老百姓做點事。新民村寄托父親一生的情感,我們雖然無法達到父親的精神境界,但今后村裡有困難,我們該幫還要幫。”吳堅的兩個兒子堅定地表達了他們對父親的懷念。
生前,吳堅曾概括自己一生隻做三件事——干好事業、做好人、培養后代成才。令他欣慰的是,三件事他都做到了。
吳家兄弟把父親安葬在新興鎮內的乾坤園,他們選擇了一處高地,從那裡眺望,遠方就是吳堅為之奮斗終生的新民村。
(本網根據《吳堅:育種專家回鄉當村官為黑土地留下“良種”》《哈爾濱雙城區新民村村委會主任吳堅:一生隻做三件事》等稿件綜合而成,感謝哈爾濱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吳堅走了,有人說,從此,村裡的大梁垮了。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民村的村民耳濡目染他的勤勞與踏實奔小康,干部以前任的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為己任為民服務。我們有理由相信,村裡的大梁不會垮,因為敢為人先,艱苦奮斗的精神已經在更多人身上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