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野戰食品:如何讓官兵吃出戰斗力

——來自廣州軍區部隊野戰食品保障的調查報告

2015年06月11日09:2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野戰食品:如何讓官兵吃出戰斗力

制圖:鄧方宇

話題背景

近年來,軍需部門結合戰時經驗,對野戰食品進行了改進。除了簡單的壓縮餅干與罐頭食品,能夠加熱食用的自熱食品也進入了各個部隊的給養庫。同時,09單兵即食食品配發部隊,野戰食品種類與口味逐漸豐富起來,為部隊執行戰備、演訓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野戰食品到底吃起來口感如何?是否符合戰場需要?還有哪些改進的空間?記者採訪了機關業務部門與基層官兵,對相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調查實錄

野戰食品能否滿足官兵需求

●眾口難調,一些官兵不願吃

●野戰食品吃得次數少,官兵從身體到心理上都不適應

●看法不一,口味與功能孰輕孰重

在去年的一次演練中,廣州軍區某團每人都按標准攜帶了野戰食品,可是在休息時,戰士許冬冬卻拿出自帶的面包、火腿腸等自購的“方便糧”。記者了解,以往,像他這樣不願吃野戰食品的官兵並不鮮見。許冬冬說:“大家來自天南地北,營區伙食口味也較為豐富,而野戰食品相對口味單一,吃起來還是不太適應。”

在該團保障處領導看來,部分官兵之所以不愛吃野戰食品,與官兵吃得次數少,從身體到心理上都不適應有關。據了解,按照過去的規定,野戰食品購置費用從官兵伙食費裡出,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部隊不會專門組織食用訓練,導致大家對野戰食品的口味、種類搭配、食用方法等並不熟悉,影響了官兵對野戰食品的適應程度。

經相關部門測試,野戰食品有熱量高、易攜帶、營養均衡等特點,符合戰場需求,但是在口味與多樣性方面的確比不上傳統熱食。到底是口味重要,還是功能重要?對於這一點,在部隊官兵中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野戰食品在戰場上,快速有效供給能量是最重要的事,口味過得去就行。某旅下士趙飛參加過多項重大軍事任務,野外生存經驗多,他講述了自己在一次野外生存訓練中的切身體會。叢林之中,隻有在特定的補給點才能找到少量野戰食品,其他的要靠捕捉動物、採集野果收集。有時幾天吃不到東西,抓到一隻野兔,處理完之后,還沒烤熟,就被咽到了肚子裡。如果此時找到野戰食品,簡直是個寶貝,吃一頓能頂很長時間。

另一種觀點認為野戰食品的口味也很重要,不可忽視。這一觀點得到了某團參加過實戰的老戰斗英雄的支持。他回老部隊作報告時說,當時部隊持續作戰20多天,部隊攜帶的壓縮干糧因含水量少、口感差,吃到最后難以下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隊戰斗力。

改革探索

如何讓野戰食品符合戰場需求

●供應方式由部隊自購改為上級配發

●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科學展開

●針對不同任務研制專用食品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官兵在日常訓練任務中野戰食品“調貨難,吃不起”的問題,總部調整改進全軍作戰部隊軍用食品輪換方式,由原來的部隊自行組織、所需經費從部隊伙食費中列支,改由總部統一計劃、統一籌措、標准配發、免費供應。同時,下發相關規定,要求部隊結合演習訓練任務,組織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

廣州軍區軍需物油部在組織部隊大范圍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前,在某團組織了先行探索。他們成立課目指導、醫療保障、數據採集3個小組,對官兵的生理指標與訓練成績進行監測。“野戰食品如何使用,需要科學的數據來支撐。”軍需物油部領導介紹說,他們根據該團訓練進程,採取訓練過程中每日體檢、分階段測試、訓練后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官兵的生理、心理反應等資料數據。

採訪時,某團官兵恰好剛從野外訓練歸來。該團助理員鹿銘告訴記者,在訓練過程中,他們將09即食食品、單兵自熱食品、M9午餐肉罐頭搭配使用,提高了野戰食品的保障效益。

同時,他們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對所需野戰食品的口味、營養及食用方法進行深入調研。廣州軍區軍需物油部助理員喻基福告訴記者,在深入敵后執行短期任務時,熱量與營養應該放在第一位﹔而在長時間食用,持續作戰的條件下,要注意改善和兼顧口味,否則會使官兵產生厭食心理,進而影響部隊作戰能力。因此研制配發針對不同兵種、不同任務的專用食品,讓保障更為精細,才能使“吃”與“戰”無縫對接。

軍區工作組將官兵的意見建議收集整理后,積極與總部、廠家、科研院所溝通,加以研究改進,並根據部隊對野戰食品的數量、品種需求,調配劃撥,指導部隊常態化開展適應性訓練。

官兵期待

野戰食品還有哪些需改進

●主食口感有待進一步改善

●搭配小食品種類能夠豐富些、配菜量能夠加大些

●包裝細節更加符合戰場需求

記者了解到,野戰食品的主食當中,壓縮干糧雖然能量較高,但是口感一般﹔自熱食品雖有米飯面條之分,但口味基本雷同,長期食用,依然會影響官兵食欲。調查中,有58%的官兵認為09即食食品的口感及品種搭配需要改進。

官兵們口味各異,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喜歡吃酸、有人喜歡吃甜,而野戰食品的主食在首先保証營養、攜帶方便的前提下,很難做到有如此多種口味。對於這種情況,某團官兵建議,在野戰食品中可以增加一些便攜的山楂片、泡椒、榨菜等風味小吃,並加大09即食食品中醬牛肉及配菜的分量。

“作為野戰食品,包裝的細節也十分重要。”某旅二營教導員鄒社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夏天,該旅在叢山密林間對敵實施滲透襲擾,由於在樹叢中潛伏了近10個小時,大家的肚子早已餓得咕咕叫。一名戰士悄悄摸出一包野戰食品,哪知開塑料袋的聲音過響導致位置暴露,使行動功虧一簣。

由於戰場情況復雜惡劣,稍有不慎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鄒社良對於野戰食品的外包裝有著自己的期待,如果野戰食品外包裝,既能防水、抗壓,又易於攜帶、方便打開,則會給官兵作戰訓練中攜帶、食用食品,帶來很大方便。

另外,加大供應保障的力度,也是基層部隊的現實需要。據了解,我軍野戰食品系列化,多樣化,已達近百種,可是由於相關食品調撥難、保障渠道少,部隊難以找到相應的供應渠道,部隊真正能儲備的隻有常用的幾種,這也是難以保証豐富口味的原因之一。

走向戰場

野戰食品如何食用更科學

●在不同戰場情況下,要區分食用方法

●食用野戰食品的每個細節,都要符合作戰要求

●部隊需要攜帶何種、多少野戰食品,需要詳盡的數據支撐

“剛吃下去沒啥感覺,可過了1個小時,卻感覺肚子脹得厲害。”長途拉練,體力消耗大,廣州軍區某團上士禹永起在休息時,狼吞虎咽地吃下了一袋09式即食食品,沒想到身體出現了不良反應。

在食用野戰食品初期,部分官兵出現了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經過研究分析,竟是食用方法出了問題。“野戰食品由於熱量高,食用起來也要講究科學方法。”喻基福介紹說,官兵根據后勤機關人員的指導,按照細嚼慢咽、少食多餐、適量飲水的方法進食后,這種現象逐漸消失。

戰場上,每一個細節都關乎官兵的生命,戰斗的勝負,野戰食品的食用也不例外。去年跨區演練,該旅深入大漠戈壁,別說河流水源,就是小草都沒幾棵。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下士劉冰一直吃的是壓縮干糧,導致口渴得更厲害,不一會兒便把水喝完了,還沒辦法補充,隻得靠向戰友們“蹭水”維持體力才回到營地。

“野戰食品有不同的種類,在缺水條件下,應該攜帶消化耗水量較小的食品。”喻基福說,吃飯是戰場上的一項重要任務,該如何攜帶,如何搭配,怎樣確定種類和數量,都要講科學。

“執行不同任務時,1天需要吃多少干糧”“在后勤補給被切斷時,怎樣合理安排飲食”“深入敵后執行任務,攜帶食品與裝備如何統籌協調”……採訪過后兩天,某旅二營即將組織戰術拉練,鄒社良帶著干部骨干,對官兵們使用野戰食品“練胃”的方案進行研究。

他告訴記者,野戰食品該如何攜帶、使用,不能大而化之,而需要詳盡的數據支撐,這需要機關后勤部門、基層分隊、個人,在每次演訓活動中記錄統計,才能使野戰食品的保障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以戰斗力標准做好“吃”的文章

■林敬秋

拿破侖曾說:“士兵是靠肚子行軍打仗的。”打起仗來,官兵的“吃”與戰爭勝負有著直接關系。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軍事記者就把軍糧列為“打敗薩達姆的十佳武器”之一,因為它“有效鼓舞了聯軍將士的肚皮”。可見,吃關乎戰斗力,吃對軍隊這個特殊群體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野戰食品作為野戰條件下給養保障的重要手段,已逐漸成為我軍執行重大任務給養保障的首選。近年來,我軍野戰食品從營養到品種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基本滿足野戰條件下官兵所需要的營養。然而,隨著作戰演訓任務的發展變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官兵對野戰食品的口感要求越來越高。一些野戰食品吃幾頓還行,如果連續食用,往往讓人變得沒有食欲。吃不下何談戰斗力?為了讓官兵的胃更適應戰場,總部要求部隊將野戰食品食用訓練納入常態化訓練。

科學實驗表明:人在極度疲勞的狀態下,容易產生厭食情緒。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時常伴隨惡劣環境,官兵難免會出現食欲不振等情況,易造成非戰斗減員,直接影響部隊戰斗力。在強調胃適應戰場的同時,野戰食品研制部門應在滿足人體所需營養成分的前提下,採用更加先進的技術,研制出品種多、口味好、營養均衡的野戰食品,切實滿足官兵各種復雜環境下作戰需求。(記者 濮照 通訊員 鄒亮 班景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