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日下午5點,全國27個省份的高考最后一科——英語考試的結束,萬眾矚目的2015年高考基本落幕。繼本報昨日刊發報道《高考語文要體現育人導向》詳解高考語文試卷之后,記者今日就其余考試科目——數學、文綜/理綜、英語的命題思路,採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組相關負責人。
數學:強化應用,滲透傳統文化
“今年,高考數學試題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和現實生活,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數學命題組專家表示,這體現了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和應用價值,也照應了高考改革中加強實踐性、應用性的要求。
專家舉例說:“全國一卷第19題,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給的散點圖,自主選擇回歸方程類型,對企業投入產品的宣傳費用進行預測。江蘇卷第17題以山區修公路為背景,要求考生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完成山區公路設計。這些試題的設計使考生置身於問題情境之中,充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其自覺形成創新應用意識。”
專家告訴記者,今年數學試卷的另一個亮點是,在基礎試題中滲透中國數學文化。“全國二卷第8題的設計思路來源於《九章算術》中的‘更相減損術’,湖北卷第2題選自《數書九章》中的‘米谷粒分’問題。在高考試題中滲透中國古代數學文化,使考生在考查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我國古代數學文化的熏陶。”
文綜:注重考查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
“試題選擇反映時代主題,貼近生活和社會的現實題材,突出對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文綜命題組專家說,“例如,全國二卷第39題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素材,圍繞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設計問題,運用哲學中意識能動作用的原理說明抗戰精神對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作用﹔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抗戰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並要求學生對近年來日本政界有人企圖否認日本侵華歷史的言論加以批駁,進一步深化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認識。”
專家指出,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之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依法治國理念、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等均在高考文綜試卷中有所體現。
“當然,文綜試題的切入角度雖更具多樣性,但考查的落腳點都著眼於基礎主干知識。”專家表示,地理學科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主線,強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繁衍、發展對地理環境的適應與改造,如鐵路的選線與布局、農業生產條件與環境、工業技術的進步與產業布局、全球環境變化與人類的響應等。歷史學科以人類歷史的發展演變和重大事件為主要考查載體,側重考查階段特征、時代背景、重大歷史問題的影響與評價,知識點明確,內容具有廣泛性。如全國一卷第26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第33題考查英國議會制的形成與發展等。
理綜:增強試題的探究性,考查考生的創新意識
“今年高考理科綜合試題通過設計情境新穎、解答路徑多樣、答案不唯一的試題,增加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現思維水平提供平台。”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理綜命題組專家如是說。
專家舉例說,全國二卷第23題的物理實驗題,突破往年在實驗步驟中“填空”的方式,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並寫出實驗步驟,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在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作了新的嘗試。全國一卷第23題要求考生改裝和校准毫安表,是對課內基本實驗的拓展,考生隻有在平時動手做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該試題第(3)問要求考生對實驗電路的故障進行判斷,然后運用專業術語對判斷的依據進行表達,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此外,今年高考化學對創新意識的考查主要體現在“設計實驗方案”和“設計物質合成路線”。專家表示,全國一卷第26題的草酸性質探究題要求學生分別設計兩個實驗方案証明物質的特性,體現了設計實驗方案的創新。“這些考查實驗探究方案和物質合成路線設計的試題,給考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間,從而進行有創意、有個性的解答,進而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
英語:強化選拔功能,確保考試區分度
今年,全國共向考生提供了15套高考英語試卷,全國卷2套,用於18個省、自治區﹔分省命題卷13套,用於本省、市高考。
“整體而言,這些試卷重視語言運用能力考查,考試內容和試卷難度基本穩定,詞匯量要求稍有提高,個別省恢復了聽力考試,使英語科考試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利於高等學校選拔優秀人才。”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英語命題組專家指出,今年英語試卷中有一定比例的試題面向水平較高的考生。
“今年全國若干套試卷中的完形填空都選取了夾敘夾議的英語文章,考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又要理解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個人感悟和人生哲理,這些內容的考查對今年考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構成一定的挑戰。此外,全國二卷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根據要求描寫尊重長輩、陪伴老人的計劃,考生寫作時要將個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經歷、感悟與社會問題有機結合,既需要有真切的個人經歷,又需要較高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記者 晉浩天)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