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70年前,蘇軍成功實施最后一次戰略性進攻,德國法西斯徹底滅亡——

攻克柏林:正義之旗插上國會大廈

2015年06月05日09:1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攻克柏林:正義之旗插上國會大廈

“1945 戰敗·解放·重生”二戰主題特展。

游客從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中穿過。

時間如流,歲月不居。70年前,柏林的戰火風雲曾經是當年新華日報的報道重點﹔70年后,當新華報業“正義之勝”柏林-諾曼底採訪組前往德國時,每一位記者都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回訪,更是一次打撈記憶、啟迪現實的探尋之旅。

萬米上空,12個小時,9000公裡,一路航程讓我們積蓄起愈發強烈的採訪沖動。當飛機逐漸下降,透過舷窗俯瞰傍晚的德國大地,連片綠色,或明或暗的燈光,有棱有角的高矮建筑,記者驀然想到詩人公劉的經典名句——“既然歷史在這裡沉思,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德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戰敗國,如何面對“正義之勝”70周年的紀念?這的確是一個富有意味的話題。

發生激烈巷戰的柏林街頭

正在舉辦反思紀念展

發生於1945年4月16日-5月9日的柏林會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后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1945年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1945年5月2日柏林會戰結束。這次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陳仲丹向記者如是介紹。

記者查閱老報紙發現,關於柏林會戰前前后后,《新華日報》發表的相關報道多達數十篇。在1945年4月29日發表的《柏林的末日景色》中,記者這樣描述:“鮮紅色的旗幟在被蘇軍佔領的市區的一座高塔上迎風飄揚著。高塔被炮彈打穿了許多彈孔。德軍大炮不斷的轟擊著,想把紅旗打下,然而它們竟未成功。”“柏林駐軍司令部用城內所有成年的市民來抵抗蘇軍坦克,在背后槍擊蘇軍官兵。目前許多柏林人表示低聲下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作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再進行抵抗已沒用了”……

戰爭已逝,灰飛煙滅,當年鮮活的報道已成新聞化石。物是人非史猶在。當地時間5月8日是二戰“歐洲勝利日”,記者在這樣特殊的節點來到柏林,感受到濃濃的紀念氛圍——

在德國地標勃蘭登堡門,由柏林市政府主辦的以紀念納粹投降為主題的“柏林之春”大型露天展覽正在舉行:從德國納粹戰時暴行,到戰后德國百姓露宿街頭的場景,再到著名的“華沙一跪”,各種圖片及說明震撼人心。

“柏林之春,不僅意味著氣候上的春天。” 德國歷史博物館藏品部主管Arnulf Scriba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1945年5月8日,對德國不僅意味著戰敗,其實也是德國百姓解放與重生的日子,因為他們也曾飽受納粹獨裁統治以及戰亂之苦。

展覽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柏林居民莫尼卡是其中一員。“每當看到大量戰爭時德國納粹施行的種種不人道的暴行,同時看到祖輩的顛沛流離,我們更向往和平,更珍惜與鄰國的友誼。”莫尼卡說,其實看到這些資料她並不特別驚訝,因為德國長期公開的宣傳,人們早已熟知這段歷史,但她認為,“公開法西斯暴行,堅持不懈地宣傳很有意義!”

當年希特勒自殺的地堡

如今已被封閉成為停車場

1945年4月27日,蘇軍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區,希特勒最后一線希望破滅。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軍從首都突圍的計劃,並保証“國家元首安全撤離柏林”。但是,希特勒意識到他已徹底輸掉了這場由他發動的戰爭,他拒絕離開柏林。

1945年4月29日凌晨1時,希特勒宣布與等了他12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遺囑,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他決定自殺並希望他們夫婦的遺體在總理府進行火化。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與結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寢室裡雙雙服毒自殺,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時,還舉槍對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1945年5月3日的《新華日報》專門刊發了時評《關於希特勒的死》:“這個混世魔王、這個人頭野獸的政治生命已經完了。他的獨裁專制反人民反民主破壞和平擾亂世界的事業,是到這裡為止,到這裡終結了!” “這也是告訴全世界的人民:法西斯獨裁終必將滅亡,民主的力量必然勝利,隻要愛和平愛自由的人民團結起來,任何獨裁專制的力量,都可以摧毀!滅亡是屬於法西斯的,勝利是屬於人民的。”

當地時間5月6日,在柏林市中心,記者尋訪到了當年希特勒自殺的地堡。讓記者意外的是,保存了大量二戰歷史遺址的柏林,卻沒有將該地堡作為一個遺址精心保存。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地堡已經被封掉,地面成了一個停車場,隻在路邊豎了一塊不太起眼的牌子,畫著地堡的結構圖。

事實上,這樣的地堡在柏林並非隻有一處。不過,對於德國政府來說,對是否保留這些地堡心態比較復雜。當地華人黃興剛告訴記者,希特勒自殺的地堡在戰后不久就被封掉了,因為德國政府怕新納粹勢力把它作為頂禮膜拜的聖地。

“勝利旗幟”飄揚的國會大廈

舉行高規格紀念集會

也許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德國國會大廈成為一系列二戰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蘇聯攝影家哈爾杰拍攝的照片《攻克柏林的勝利旗幟》,也由此成為世人熟悉的經典作品。

1945年 4月30日下午6時,蘇軍再次向國會大廈發起沖擊,與2000名德軍展開戰斗,爭奪每一個樓層和每一個角落。21時50分,蘇聯英雄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裡亞下士將蘇聯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

此時,勝利已然在望!記者注意到,1945年5月4日的《新華日報》作了如是報道:肩題“蘇軍完成柏林之戰”,主題“俘獲德寇十九萬人”,重磅粗黑體字,安排在頭條位置,佔了四分之一版面,十分搶眼。“五月二日,蘇軍完全佔領德國首都柏林——德國帝國主義的中樞和德國侵略的溫床”,“這次打下柏林,從攻勢開始算起來,不過十七天,從柏林攻奪戰算起,不過十二天,從柏林被圍算起,則不過七天……這隻能的一個說明,即蘇軍力量的強大和戰斗技巧的高超……”這篇近千字的報道,行雲流水般用事實講述著二戰歐洲戰事即將結束的“好消息”。

這樣的判斷完全契合了歷史的發展。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繼承人鄧尼茨的委托,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70年后,當地時間5月7日下午,記者進入正處於“會議周”的德國國會大廈內部,不僅旁聽了一場正在進行的聯邦議會關於“盧旺達大屠殺”的討論,而且還找到了上述照片的“誕生”地——國會大廈面向德國地標建筑勃蘭登堡門那一側的角樓。置身國會大廈樓頂,望著眼前飄揚的德國國旗與歐盟旗幟,記者不禁感慨萬千:曾經與鄰國為敵的德國,如今成為歐盟中重要的一員,與鄰國友好相處成為政府堅守的施政之本。

當地時間5月8日上午9時,德國議會兩院(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在國會大廈集會紀念二戰歐洲戰事結束70周年,德國總統高克、總理默克爾、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聯邦參議院議長布菲耶等政要悉數出席。會議由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主持,德國知名歷史學家溫克勒和聯邦參議院議長布菲耶分別致辭,對二戰歷史真誠反思。

中國駐德國大使也應邀參加了此次活動。大使館秘書趙劍陽告訴記者,拉默特在致辭中感謝周邊國家對德國在二戰中犯下過錯的諒解和寬恕。“在這樣的場所舉行如此高規格的紀念活動,體現了德國對二戰的深刻反思”。(記者: 杭春燕 徐媛園 郎從柳 萬程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