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王村鎮司村普通村民王西廣今年已經50歲了,他不圖回報,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跳入激流險灘之中,從18歲開始到現在,他已經從黃河中成功救起了31個生命。周圍鄉親在熱情稱贊他的同時,也送給他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號“救人專業戶”。他總結自己的救援經驗,牽頭組建救援團隊,甚至讓兒子也加入,為的是盡自己最大努力,讓游客乘興而來平安而歸。從救第一個人到今天,30多年過去,王西廣從一個年輕小伙變成了中年大叔,黝黑的皮膚,是黃河邊的風日對他義舉的最好見証。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危情時刻對他人伸出援手的堅持。
王西廣駕艇在水流湍急的黃河河面進行搜救。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鄭州站
1.12歲落水被救 意外經歷成就“救人專業戶"
救人緣於12歲那年一場驚心動魄的經歷。
12歲那年,王西廣和母親、三哥、姐姐去黃河北岸走親戚,返回南岸下船時,船突然翻了,一家人全都掉進河裡。突如其來的事故讓大家頓時慌亂,不善游泳的家人在河裡使勁掙扎,連呼“救命”……幸運的是,同村村民房西來聞訊趕來,把王西廣一家人全部救了出來。劫后余生,一家人不勝感激,而一顆見義勇為的種子也在王西廣心裡悄悄地生根發芽。他下定決心練好水性,長大后,當別人遇到危險時自己也能救人一命。
王西廣的家北邊緊鄰黃河,經常到河邊游泳,久而久之,他終於練就了一身“水中本事”。
王西廣第一次救人的經歷要回溯到1983年,這是他初中畢業到黃河北岸生產隊參加勞動的第二年。有一天,王西廣正在岸邊放羊,突然聽見一個聲音大喊救命,跑過去一看,一個老人掉進了水裡,他立刻跳下水把人救了上來,“那次算是比較順利,但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之后,他和妻子在黃河邊開小賣鋪營生,閑暇之余,去岸邊看看、勸游人注意安全、下水救人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王西廣告訴記者,“每年夏天的時候,都要提高警惕,游泳的人多了,很多人出事。”30多年,王西廣成功救了31條人命,人們也由此叫他“救人專業戶”。
王西廣在黃河上巡視。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鄭州站
2.深夜凶險救援 打破“夜不行船”鐵規
下過多少次水,王西廣已經記不清了。他隻記得最凶險的一次,是2011年6月20日的那次深夜營救。
當日下午3點,河南溫縣村民張發、張天和賈貴相約去黃河南岸捕魚。下午去的時侯一切正常,但當晚上8點,三人准備返回時,眼前的情景讓他們傻了眼:水位上漲了足有4米多深,且水流湍急,返回非常危險。眼看天色越晚險情越急,三個人的手機也留在了黃河北岸,沒辦法報警。經過商議,水性最好的一個人游回了北岸報警。接到報警,溫縣和滎陽警方趕到現場聯合營救。此時,近200米寬的黃河水面越升越高,並且在事發地段驟然改變了流向,加速向東南方向沖去。當地群眾介紹,捕魚村民被困的地方水深約有8米,泅渡救人極其危險。為確保救援人員安全,隻能用沖鋒舟救人,熟悉情況、水性好、又會開沖鋒舟的王西廣成了最佳人選。
“接到電話時我剛吃完飯正和家人在一起看電視,天已經黑了,不瞞你說我很猶豫。”王西廣告訴記者,“但人家等著我救命啊。”
被救者與王西廣熱情擁抱。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鄭州站
看著漆黑的夜晚,妻子韋建霞心裡七上八下,自古以來,黃河渡船就有“夜不行船﹔雨天不行船﹔風大不行船”三條船規。先人總結的經驗老伴能打破嗎?出事了可咋辦?她建議王西廣不要去。王西廣說,“人命關天,怎能不去?就是天大的險,也要去冒!”說著,他穿上救生衣,提著探照燈,趕忙跑出去。韋建霞站在小賣部門口,望著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黑夜裡,擔心卻又無奈。
“那天確實危險,伸手不見五指,我那沖鋒舟隻要碰上點樹根、石頭就擱淺了,絕對沒有生還希望。我和村書記大氣都不敢喘,晚上10:30左右才到了河中心,把倆人救到沖鋒舟上。”“現在那仨人和我關系非常好。”回憶起來,除了后怕,王西廣更多的是對收獲生死之交友情的喜悅。
3.獨創救人“秘笈” 牽頭組建救援隊
“下水救人是很危險的事情,你從河裡救了那麼多人,難道從來都不害怕嗎?”面對記者的提問,王西廣笑笑說,“救人這件事不能光憑沖動,關鍵得靠經驗,我水性好,對這片水域很了解,我還總結了一套‘秘笈’。”
首先是“面對面、不救人”。王西廣說,人跳水后都會產生很強的求生意志,所以,如果正面上去救的話,肯定會被拖住手腳,無法動彈,搞不好連自己也送命了。“如果在水中跟要救的人面對面了,我會馬上游到他背面去救。”
其次,要有救人的工具——救命衣和救命索,救命索長10多米,是用一條長長的繩索和一個特制的鐵鉤子組成,關鍵時刻可以把鐵鉤子扔進水裡,幫助落水者迅速上岸。
雖說裝備齊全,但很多時候事發緊急,往往來不及用,王西廣連衣服來不及脫就跳下水了。韋建霞說,“隻要聽見別人喊‘救人嘞、救人嘞’,不管是正在干活,還是正在吃飯,他隻要聽見,活一放,碗一撂,撒腿就跑去了。”兒女們心疼又埋怨,“你救人我們也不反對,可是你總得先顧住自己呀。河水無情,就是你水性再好,也要先穿上救生衣呀!”
王西廣整理裝備。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鄭州站
王西廣救人后露出燦爛的笑容。圖片來源:鄭州新聞網
現在,王西廣也意識到,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籌備滎陽市第一支黃河救援隊。他說,“有很多人都說要跟我一起干,黃河救援隊正在積極籌備中,建成后大家可以交流救人的經驗,在危急時刻發揮集體的力量,救更多的人。”王西廣19歲的兒子也有意加入爸爸成立的黃河救援隊。“我已經把方法傳授給了兒子,讓他練習,雖然他水性現在還比不上我,但他年輕、謹慎、悟性高,加入救援隊我也放心。”王西廣說,“我會囑咐大家在救人之前一定注意自己的安全。”
4.自家商店成報警點 救人之路永不止步
住在黃河邊的人都知道,黃河水雖然算不上洶涌,但暗流凶猛,漩渦太大太多,河裡曾淹死過不少水性好的人。用王西廣的話說,黃河就是“面善心惡”。為了減少危險,王西廣經常會好意勸人別下水,有理解的,也有挖苦的。說起這些,王西廣有些委屈,“我救人不是圖什麼報酬,要圖得到什麼,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換啊!”
“一般有市民、游客來玩的時候,我都跟他們說黃河水是‘面善心惡’,水深危險,大人小孩都不要下水。但有的人不聽,有的人還反問‘這是你家的河’?一句話噎得你沒辦法接。”王西廣無奈地說,“自己被戧是小事,他隻要不出事也行,怕就怕出事后救不了。”
一年夏天,有一家三口到黃河邊游泳,王西廣趕忙攔住勸阻,三人不聽,還嫌多管閑事。王西廣隻好回去,不一會兒的工夫,就聽見岸邊傳來撕心裂肺的求救聲,他拼命往呼救的方向跑。“到了就看見女的在岸上哭著喊救命,丈夫和兒子都在水裡了。最后我隻把丈夫救過來了,孩子上岸后沒搶救過來,真是太遺憾了。”
王西廣整裝待發。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鄭州站
王西廣做客鄭州文明網。圖片來源:鄭州新聞網
面對獲得的一系列榮譽,王西廣並不覺得開心。他說,“我救起的落水者畢竟是少數,還有很多生命淹沒在滾滾黃河水中。希望走近黃河岸邊的游客們能聽從勸阻,敬畏黃河、遠離危險,減少悲劇的發生。”如今,王西廣家的商店更像個報警點,每發現危急狀況,人們總會第一時間來這裡找他。他說,要把這個救人“專業戶”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
(本網根據《“好農民"王西廣黃河岸邊“救人專業戶”救人永不止步》 、《黃河漢子挽救30多人性命:見人有難不救不行》、《王西廣 30余年黃河裡救起31人》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鄭州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12歲落水被救,一場意外因為好人的出手相助,在王西廣心裡播下了愛的種子。從此,救人成了這位朴實農民的畢生“事業”。從18歲到50歲,小伙變成大叔,但舍生取義的精神,未減半分豪氣﹔從被救,到救別人,再到兒子加入救援隊,愛心在一雙雙手中傳遞,未減半分熱度。一次次危機時刻挺身而出,讓王西廣不愧於“英雄”與“好人”的稱號。無數這樣的好人,讓社會充滿了溫情,給精神賦予了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