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有種凝眸不用翻譯

——中外聯合軍演中軍事文化交流的啟示

2015年06月02日10:54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有種凝眸不用翻譯

習主席非常重視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並多次就此問題發表重要論述。他指出:“我們要通過推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鑒活動,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在世界各國人民心靈中堅定和平理念、堅定共同發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推動共同發展的強大力量。”

軍事文化交流,是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段時間以來,隨著聯合軍演、院校交流培訓、文藝團體交流演出等軍事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軍事文化交流的地位更加凸顯。這其中,如何有效展示大國軍隊的文化形象、如何擴大強軍文化的影響力、如何在交流互鑒中讓強軍文化更加適應世界潮流等,都是應該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

本文作者曾兩次參加中俄聯合軍演,先后擔任中方部隊政治委員和中方副總導演,並在演習過程中組織參與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相信他的感受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示。

——編 者

習主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軍事文化把思想印在膠片上,把精神寫進線譜裡,銘刻著一支軍隊的集體記憶,寄托著一個民族的共同追求。

兩年前,我作為中方副總導演具體籌劃組織了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舉行的“和平使命-2013”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6年前,我作為中方政治委員全程參加了在我國吉林白城地區舉行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我深切感到,聯合軍演既是國家層面的軍事行動,也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任務﹔既是軍事力量的博弈,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既錘煉了我軍的戰斗力,也提升了軍隊軟實力和對外影響力。

有文化學者說,文化交流是一種不用翻譯的凝眸,隻要用心去體驗,往往一個細節就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精神。通過文化交流這個平台,聯演官兵悉心感悟英雄、崇高、榮譽、法治、使命等諸多超越時空、國界和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心靈深處喚起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的追求和思考。

1、用兵無常法,治軍有鐵律

無論是在我國吉林白城舉行的“和平使命-2009”中與俄羅斯遠東軍區所轄部隊接觸,還是在車裡雅賓斯克舉行的“和平使命-2013”與中部軍區所管精銳之師交流,我們都深切感受到俄軍“職權法定”的鮮明建軍治軍特色。

“凡是屬於我的職權,我個人就能定!”俄軍一個團級指揮官,與我方進行多個級別磋商之后,干脆利索地敲定演習中工兵行動方案。

“雙雙商定中有的,誰也不用找﹔商定中沒有的,找誰也辦不成。”俄軍既服從領導權威,更維護制度計劃,較真的程度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到演習保障,小到加一頓餐、配一個靶標,臨時提出概不受理。諸如車派給誰就是誰坐,別人不能隨便搭車,也不能變更路線。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軍隊建設發展的保障之盾。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安全穩定的秩序,在意見碰撞的觀念世界堅守文明的底線,特別需要杜絕那種領導一句話、人情隨意定、計劃搞變通、制度成破窗現象問題的頻繁發生,以法治思維取代長官意志,用制度取代隨意化,必須織密法治之網、強化法律之力,建設遵章守法、處處依法辦事的法治軍營,鍛造律令如鐵、威武文明的鋼鐵之師。正所謂,“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

用兵無常法,治軍有鐵律。古今中外,但凡威武雄壯之師、戰無不勝之師,無不是法紀嚴明之師。“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背后,是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如山軍規。我軍秉持“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的正規化建設,在聯演中展示了鮮明的作風和形象,贏得了俄方官兵的尊重。參加聯演的俄軍中部軍區副參謀長丘瓦金由衷贊賞:“中國軍隊有一雙無形的手掌握和指揮這支部隊,擁有這樣優勢的部隊,沒有什麼敵人戰勝不了。”

2、把歷史變成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歷史不僅需要體現在教科書和博物館裡,更應該成為人們“心中的記憶”,否則,就如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所言,“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

洮南,一個並不聞名的中國北方一隅小城。一座算不上巍峨的蘇軍烈士紀念塔,聳立在驕陽之下。遠道而來參加聯演的俄軍,在緊張的演練之余,專門組織官兵前往塔前祭奠,獻花、敬禮、敬酒、鞠躬、留言,緬懷英雄、寄托哀思,觸摸歷史、感悟責任。這一幕久久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

猶有國人懷舊德,一腔熱血祭先人。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演習,給我軍官兵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這座美麗城市的異國風情,而是在一些無名烈士墓旁看見幼兒園老師領著一群孩子哭成一團、一些新婚夫婦連袂獻花的情景,一簇長明火掩映下的墓上銘文依稀可見: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一個民族,連娃娃都知道在烈士墓前流淚,成人在新生活開啟之始自覺尋找英雄精神的傳承,其未來之精神該會是何等的強大?

俄羅斯英雄紀念碑多,遍布寸土寸金的每一座城市,甚至連大一點的村內都有,匯聚成大千世界的經緯,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調,也鐫刻著一個民族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俄羅斯軍人的節日多,每年有40多個與各類軍人相關的節日。2月23日,是全民慶祝的軍人節日,被稱為“祖國保衛者日”,現役和退伍的軍人都可以收到鮮花、禮物和祝福。而3月的內衛部隊節、4月的電子雷達兵節和空防兵節、5月的邊防軍人節和軍隊翻譯人員節等等,場面都十分恢宏,氣氛異常熱烈。

社會聲望反映社會認可的程度,直接影響著軍人的榮譽感。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奉獻故事如何不同,報國的精神與品質是公民恆定不變的崇高價值追求。倘若一個國家的軍人貶值了,英雄“掉價”了,犧牲奉獻不吃香了,少見英烈大名,那麼遺忘就意味著毀滅,必將遭到沉重的歷史懲罰。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對此有著精辟的論述:“假使在一個國家裡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其社會地位反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賈,那麼,這個國家的命運一定是可悲的。”

戰爭年代的英雄,建設時期的勇士,都是在為和平獻身。不同的是,前者是在一瞬間犧牲,以英雄壯舉筑起山一樣的功勞﹔后者是一點一滴地付出生命,把山一樣的功勞鋪展得很平很遠。如果說國民關心國防、崇尚英雄、敬慕軍人,激發的是軍人獻身國防的熱情和動力,那麼國家構建完善軍人榮譽制度體系、給予軍人軍屬權益保障和優撫優待、設立烈士紀念日等,則增進的是軍人對軍事職業的價值認同,增強的是部隊吸引力,激發出的是“為祖國而戰,為正義而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位著名學者說過:“社會就是模仿”。英烈的不朽壯舉無法“拷貝”,但他們的崇高精神和優良品德如同種子一般,可以廣為傳播,塑造更多舍身報國的仁人志士。正如梁啟超所言:“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

軍人執干戈以衛社稷,軍事職業是最崇高神聖、最富犧牲精神的職業,也是最需要社會尊崇、國家保障的職業。必須構建完善的軍人榮譽制度體系、軍人和軍屬權益保障機制,拓展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的內容形式,深化國防教育改革,規范節慶閱兵、戰爭紀念、烈士公祭等活動,增強軍事職業吸引力和榮譽感,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國防、崇尚英雄的濃厚氛圍。

“把歷史變成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這麼多年來,無以數計為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貢獻的老紅軍、老八路、老英雄,在一個個重大節日和紀念活動的集會上享受著人們最崇高的致敬。特別是今年秋天,中國將首次舉行抗戰勝利閱兵,紀念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更讓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那個“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的民族,在人民的記憶中忠魂永在。這次閱兵在全軍官兵翹首以盼的期待裡,有銘記和追隨,也有自豪和榮光。

3、科技無言,勝過萬言

漫步車裡雅賓斯克的街頭,可以看到許多青銅的雕像,普希金、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庫圖佐夫、葉卡捷琳娜交織出現,他們或用文治武功塑造俄羅斯軍人的靈魂和風骨,或用科技塑造俄羅斯軍隊的軀體與血液。讓俄軍官兵至今還津津樂道的是,當年彼得大帝隱瞞帝王身份到西方學造軍艦、練習駕船,並把對科學技術的痴迷化作國家行為,成立俄國科學院,用優厚待遇召來大批外國科學家成為其第一批院士。

從沒有哪一種武器像核武器那樣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戰爭的形態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杜魯門當年就曾揮舞著原子彈宣布:“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而蘇聯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讓廣島、長崎的蘑菇雲所營造的恐怖景象變成核均勢的象征,讓美國長時間不敢輕舉妄動。核武器是俄羅斯繼承蘇聯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諸多俄軍官兵閃著光亮的眼神中,總能感受到那份發自內心的自豪與榮耀。

文化的演進,首先是軍事技術的演進,而戰斗力的優勢總是與軍事科技文化強勢成正比的。新型作戰力量的興起,科學技術進步極其廣泛的軍事應用,推動著俄軍事文化業態的蓬勃發展:造船技術的巨大進步,孕育了絢麗多姿的“藍色文化”﹔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催生了磅礡輝煌的“航天文化”﹔火箭技術的領先地位,培植了嘆為觀止的“火箭兵文化”……軍事科技好比軍之脊梁,挺起腰杆,護衛和平,早已成為一種價值理念,標注著軍事文化的基本尺度。

三軍揮師疆場,鏖戰無形戰場。無論是在國內點兵,還是跨域行動,我軍數百種高新技術裝備設備被專家通過高新技術集成創新,把新型戰場視頻監視系統引入現地,將陸、海、空、天戰場動態實時展現在野外超大熒屏上,實現了“動中能通、靜中能看、全程能控”,開創了中外聯合軍演指揮通信保障新模式,讓俄方刮目相看。

科技無言,勝過萬言。當下,該是主動而積極地轉變觀念的時候,我們不能再一談文化,就僅僅想到文藝作品,而有意無意地忽視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文化這一事實。

毛澤東同志早在戰爭年代就強調各級指揮員必須首先是軍事技術專家。20多年前,錢學森在展望21世紀時大聲疾呼:未來在挑戰,軍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我們要有緊迫感。然而,由於受傳統的“重道輕器”“以劣勝優”等思想的影響,固化形成了“劍不如人,劍法高於人”的思維定勢,一些指揮員“智謀”有余,“技謀”不足。這種狀態成為橫亙在打贏路上的無形障礙。

先行者致遠。隨著世界新軍事革命深入推進,軍事科技對提升部隊戰斗力愈發凸顯。軍事文化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圍繞官兵科學素養、科技運用能力和民眾國防科技情懷,拓展新的內涵和功能價值,在部隊和社會興起適應時代要求的軍事科技文化。隻有那些信息知識的“博學者”,信息時代的領跑者,才能對陸海空天電諸方面知識和技能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4、誰在凱旋中戰勝自己,誰就贏得了兩次勝利

驍勇善戰是俄羅斯這個尚武民族之魂,戰訓一致的文化,孕育了俄軍“效果優先、不圖形式,立足實戰、嚴格要求,敢冒風險、主動求難,尊重科學、精於計算”的理念。這種文化猶如軍之氣血,釋放管理活力、激揚內生動力,使戰斗力建設發展獲得了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動若風發,靜似處子。演習結束之后,俄軍主要參演部隊沒有沉湎於出色的表現之中,而是精心於做好下一場行動的准備之中,甚至連裝都沒有卸,保持著一種高度的戰備狀態,一旦戰爭打響,可以隨時從容地按照既定計劃實施作戰。這一切,為西方諺語“誰在凱旋中戰勝自己,誰就贏得了兩次勝利”,做了最好的注釋。

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思維模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管理方式。步入信息時代,戰爭的精度強度空間提高,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面臨著深度調整,信息化武器裝備廣泛配備,部隊管理日趨標准化、流程化、精細化。在時代發展的洪流面前,不進則退,不興則廢,不激流勇進,就將被歷史淘汰。告別過去,才能贏得未來。我們要敢於刀口向內,自覺把思想觀念從機械化戰爭中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大膽摒棄粗放式、概略式的習慣管理方式,勇於在否定自己中升華自己,努力實現鳳凰涅槃,肩負起強軍興軍的歷史使命。

“三分戰略,七分執行。”執行力是一支軍隊的重要“軟實力”,涵蓋著對規則、制度的高度認同、忠誠與敬畏,是管理文化的核心。強大的執行力,既源於強烈的責任心,更來自完善的制度機制、濃厚的管理文化氛圍。要形成這種氛圍,必須盯著不落實的人、抓住不落實的事獎勤罰懶、用能去庸,讓想干事、能干事的有舞台,讓靠得住、有本事的很吃香,讓言行不一、表裡不一的受教育,讓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沒市場。隻有內外驅動,雙翼齊飛,才會有從上到下的倡導,才會有從點到面的踐行。

5、文化借鑒只是手段,文化創新才是目的

水嘗無華,相蕩方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打開我軍參演官兵的履歷,曾經前往俄羅斯軍事院校留學或見學的佔了3%以上,他們中既有高級將領,也有普通士官。他們不僅了解俄羅斯軍事文化,還知道俄軍是如何看待我軍的,能夠通過眼神傳遞信息,形象闡釋中國軍隊“謎一般的東方精神”。這種特殊的“文化訓練”,使這些官兵不僅成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示范者,甚至直接成為戰斗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和平為主題的聯合軍演中,我軍官兵通過軍事行動、主題展覽、外宣品擺放、宣傳頁發放、舞台演出、新聞報道等系列活動,竭力傳承忠誠忠義文化、弘揚精武尚武文化、錘煉舍家舍身文化、砥礪智勇智謀文化、光大愛兵知兵文化,富有活力、顯示張力、彰顯魅力。我軍某摩步旅在聯演期間舉行火線入黨儀式,當《國際歌》響起,19名戰士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一些獨聯體國家老記者聽到這久違而熟悉的旋律,一邊不停地記錄下這珍貴的鏡頭,一邊與戰士同聲高唱,眼中溢滿了激動的淚水。

突出強軍興軍主題,我軍演出隊精心編排130多個文藝節目,先后在野營村、車裡雅賓斯克、葉卡捷琳堡等地演出5場,觀眾達9000余人次。俄軍官兵包括35名前蘇聯參加二戰的老兵,帶著家屬、子女和孫輩前來觀看,當中方演員用俄語唱起《神聖的戰爭》《紅莓花兒開》等歌曲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一名83歲的二戰老兵在親人攙扶下登台獻花。

這樣的動人情景啟示我們,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不斷拓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應抓住我軍參加國際救援、國際維和等涉外軍事行動的契機,以生動鮮活的文化形式向國外展示我軍的文化魅力,也向世界展示著人民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傳遞著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擴大外國軍隊和民眾對我軍的認知度和深入了解。可以合理設置活動議題,統籌國內外、軍內外的媒體資源,實施“並肩作戰”,表達我軍理念,展示我軍素質,宣揚我軍形象,讓國外受眾和媒體在可觸摸的親身經歷中真正感知我軍的魅力,客觀地報道我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卓越表現,有效擴大對外軍事宣傳的影響力、滲透力。

習主席指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歷史性變化,使得我們有充分理由在世界面前挺直腰杆,但受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使得“外國月亮總比中國圓”仍有追捧者﹔言必稱“西方范式”、文必行“西方話語”,已成為一些人對“軍事文化創新”的另類解讀。須知,文化借鑒只是手段,文化創新才是目的,隻會“鸚鵡學舌”般運用別人話語系統來開展研究、建構體系,永遠不可能實現對其他文化的超越。我們必須在借鑒的基礎上,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新概念新范疇新觀念。

6、所有明天,都由今天構成

文化知識正在成為軍事戰斗力的核心資源,未來戰爭將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識戰略為指導的、以知識戰士為作戰主體的新型戰爭。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戰爭》中這樣論述。

較量無聲,卻驚心動魄﹔不見硝煙,卻刀光劍影。不斷尋求軍隊建設轉型的美軍,把培育軍事文化視為軍事轉型的靈魂。其《國防部轉型計劃指南》所確定的三大轉型戰略,首條就是實行“軍事文化轉型”。其他大國緊隨其后,不惜物力、財力和人力,打造持續轉型的文化。而對解除西方對我的封鎖和偏見,打贏這場不見硝煙的暗戰,我們就是要跳出其為我設置的“框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理性應對這場“打仗”,以我積極主動的自我形象塑造,真正做到“形人而我無形”。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我軍培育形成的先進軍事文化,是涵養官兵血脈的不竭源泉。它激蕩起橫刀立馬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底氣,舍身共難的勇氣,赴湯蹈火的膽氣,所向披靡的銳氣,寧死不屈的骨氣,成為國家之劍的寒鋒利刃。

在開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軍隊隻有主動去塑造自己,才不會被別人“塑造”。回想在過去25年的維和實踐中,我軍官兵不僅創造“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品牌”,而且准確表達我軍理念,生動展示我軍素質,大力宣揚我軍品牌,受到聯合國、任務區、駐在國政府和當地民眾高度評價。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9年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的維和部隊是聯合國任務部隊中水平最專業、效率最高、訓練最有素和最守紀律的隊伍”“中國在維和行動中的優良形象提高了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效率並且加強了維和行動的合法性”。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3年參觀中國國防部維和中心時,稱贊中國維和人員非常敬業、十分勇敢,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聯合國主管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蘇和多次表示,中國維和官兵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素質全面、紀律嚴明,相信中國維和人員將一如既往地表現出良好素質,繼續為聯合國維和行動作出突出貢獻。

所有明天,都由今天構成。我們昨天播下的文明之種,早已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勾勒出強軍路上美妙畫卷,塑造著人民軍隊的好樣子,淬煉著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踏上強軍興軍的新征程,我們更需要用文化之火熔鑄強國強軍的精神之魂,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軍事文藝作品去書寫和記錄人民軍隊的偉大實踐、嶄新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使命之美、英雄之美、崇高之美,並使其深深熔鑄在我軍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筑成我們這支偉大軍隊永恆的精神長城。

有種凝眸不用翻譯。然而面對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軍事體制、不同思想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世界各國軍隊,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借鑒什麼、怎樣借鑒,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文化的交融交鋒當中,我們必須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吸納、有自信地牢牢堅守,才能真正把文化交流的成果融入到我軍的強軍文化建設當中。特別是,我們應倍加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倍加珍惜紅色文化這個精神命脈。實現強軍夢,必須大力弘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積極延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不斷推動我軍先進軍事文化的創新發展,努力為強軍興軍提供堅強有力的文化支撐。(秦保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