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記者來信·“東西猶在”“文武已失”

北京行政區劃調整改名留遺憾

2015年05月27日10: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北京行政區劃調整改名留遺憾

編輯部:

本報開設的“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欄目,讓記者再次想到五年前北京那次行政區劃調整及改名的事情。那次行政區劃調整,原崇文、宣武、東城、西城四區被撤銷,隨后成立新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從名字看,崇文區、宣武區被取消了,保留了東城、西城二區。

崇文區得名於區內的崇文門,取“文教宜尊”之意﹔宣武區得名於區內的宣武門,取“武烈宣物”之意。

古人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和諧統一,北京內城南城牆中間為“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則分居其左右兩側。左崇文右宣武的格局,在陰陽五行中,又另有含義,東方屬木,主生,西方為金,主死,所以古時進京趕考的舉子都走生門——崇文門﹔出殯以及押赴菜市口的死囚都走死門——宣武門。

這一左一右,一東一西,一生一死,一文一武的兩座城門后來又被賦予了不少特殊的含義,比如“文成武德,文武並重”“文治武安,江山永固”。而今天看來,崇文、宣武,可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對內以文治國,半部論語治天下,謂之“崇文”﹔對外以武安邦,不戰而屈人之兵,謂之“宣武”。簡單的兩個地名,其實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治國思想。

崇文、宣武作為行政區的名稱,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事情。解放初,北京城區區劃調整頻繁,先后由20個區調整為12個區,后又合並成9個區。1952年9月,第七區更名為崇文區,第八區改稱宣武區。后來,各自的區界幾經變動,直到1958年,兩區的區劃范圍才逐漸穩定下來,形成了后來的格局。

201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市對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做出重大調整,崇文區、宣武區整體行政建制被取消,原西城區與宣武區合並,成立新的西城區﹔原東城區與崇文區合並,成立新的東城區。至此,崇文區、宣武區成為歷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迅速擴張。作為北京城的核心區,原東城、西城、崇文、宣武面積都比較狹小,可地狹人密,發展空間大大受限。並且由於種種原因,核心四城區發展極不平衡,位於南部的崇文、宣武落后於位於北部的東城、西城。因此,通過行政區劃的合並調整,有利於對現有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也有利於解決四個區結合部管理薄弱的狀況,推進核心區南北均衡發展。

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了充分發揮城市整體功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將城市的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行政區的命名卻不應不慎重。土耳其著名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最難忘,一是母親的面孔,一是家園的面孔。崇文有全國“工藝美術之鄉”的美稱,有“崇文三寶”(天壇公園、明城牆、永定門),宣武更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宣南文化的發祥地和北京城著名的傳統商業區。當古城牆和古城門逐漸消失,當四合院和胡同慢慢離我們遠去,承載我們對家園記憶的或許隻有家園的名字了。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崇文、宣武被取消后,那麼多老北京市民表現出巨大的失落感,因為他們關於家的記憶由此便斷裂了。

法國學者紹克呂說:“地理是橫的歷史,歷史是縱的地理。”那麼,地名便是這“縱橫”網絡上繁星一般的自然實體的標記。以崇文、宣武命名城門已近600年,用它們命名行政區也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崇文、宣武已經不單單是兩個用來標記地理位置的名字,它們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的胎記,體現著城市的底蘊,反映著城市的文脈,映襯著城市的特色。新的行政區劃命名為東城、西城,結果“文武”變“東西”,從名字上人們已經看不到文化,看不到底蘊,也看不到特色了。甚至有老北京人感嘆:“‘東西猶在’,‘文武已失’,北京不再是原來的四九城了。”

五年過去了,“文武”變“東西”的遺憾已然造成,后悔抱怨也已無濟於事。今后,地名的演變、更改仍會繼續,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在修改地名時,能多聽聽百姓的意見,多聽聽專家的意見,多考慮一下歷史和文化因素,不要讓遺憾再次出現。(記者 韓業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