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諾半世紀 退伍戰士改名換姓47年替犧牲戰友盡孝

2015年05月25日08: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一諾半世紀 退伍戰士改名換姓47年替犧牲戰友盡孝---中國文明網

“您沒了兒子,我就是您的兒子!”為了這一句承諾,47年前的冬天,一位24歲的福建籍士兵退伍后來到江西省吉安縣,將自己的戶口遷入永和鎮,改名換姓,認犧牲戰友的媽媽為母,並像親生兒子一樣侍奉至老人故去。雖然戰友母親早已不在人世,但退伍兵卻從此扎根戰友家鄉的土地,不曾離開,一諾大半生。

他叫蔣新東,原名蕭昌永。是什麼讓他信守了當初的承諾,又是什麼讓他無怨無悔在異鄉一呆就是半個世紀,他身上到底都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年輕時的蔣新東風華正茂。圖片來源:中國吉安網

1.一位遠去的英雄:素未謀面的戰友為救他人犧牲

雷鋒、王杰、歐陽海……這些名字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來說耳熟能詳。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精神感召下,涌現出一大批默默奉獻,舍己為人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人物,福州軍區某部的蔣新苟便是他們中間的一員。1966年8月13日,吉安小伙蔣新苟所在的駐平潭島某連隊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時,一枚手榴彈意外落在了戰士們所在的戰壕裡。危急時刻,蔣新苟扑在了冒煙的手榴彈上,掩護了戰友,自己卻壯烈犧牲。

福建省某集團軍在當年舉行的第二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號召全軍向蔣新苟學習。大會召開之際,軍隊請來了蔣新苟66歲的母親曾喜秀。在英雄故事的感召下,滿腔熱忱的年輕戰士們對曾喜秀說:“蔣媽媽,我們都是階級弟兄,您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以后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蔣新苟烈士圖冊。圖片來源:中國江西網。

1966年底,曾喜秀回到了吉安縣永和鎮的家鄉。福建的戰士們給她寫來信件,繼續挂念著這位老人。1968年,一位年輕的士兵從福建來到吉安,將戶口遷入永和鎮,認曾喜秀為母親,開始像親生兒子一樣侍奉她。

他就是蕭昌永。而其實蔣新苟烈士生前與蕭昌永並不認識,他們只是同在一個部隊當兵,蕭昌永比烈士晚半年入伍。

2.一個家庭的義子:異鄉變故鄉 像兒子一樣照顧戰友母親

1944年,蕭昌永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親是老地下黨員,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母親常常給他講父親做地下黨時的故事,也教給他愛人的道理。8歲時的一個雪夜,母親帶著他給鄰居孤寡老太太送火籠與稀飯的場景,一直留在他心底。

1963年,在父親的支持下,蕭昌永參軍了。1966年,蕭昌永作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被選中參加集團軍代表大會,在會場,他第一次遇到了蔣媽媽曾喜秀。

蕭昌永被首長點名去陪同安慰蔣媽媽。看著淚流不斷的烈士母親,他與許多被蔣新苟事跡感動的年輕戰士一樣,說著安慰的話。然而悲傷的蔣媽媽對他說:“你們的話都很好,但自己的兒子和人家的兒子,畢竟是不一樣的。”聞聽此言,22歲的蕭昌永心中怦然一動,這句話也讓他思考了很久。

大會結束時,他將大會所發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紀念冊贈送給蔣媽媽,並在扉頁寫下“呈給英雄的媽媽,您的兒子——蔣新東”。“蔣新東”這個名字是他臨時取的,取了烈士姓名中的兩個字,另外增添了一個字。“蔣新苟是我的戰友、兄弟,我希望蔣媽媽把我當兒子一樣。”只是他沒有想到,這個名字,竟然此后一直伴隨著他。

蔣媽媽離開部隊時,軍首長了解到蕭昌永改名贈物的事,便對他說:“你就做這位蔣媽媽的干兒子,以后常給她寫寫信,怎麼樣?”蕭昌永答應了。他開始用“蔣新東”這個名字給老人寫信、寄款,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老人噓寒問暖,訴說部隊生活的點點滴滴。

“蔣新東”這個名字是他臨時取的,沒有想到,這個名字竟然此后一直伴隨著他。圖片來源:中國江西網

蔣新東現在已是七旬老人。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江西站

1967年,由於通信不暢,蕭昌永幾個月沒有收到江西的來信。他放心不下,便向首長申請了一次特殊的探親假,來到吉安縣永和鎮看望他日思夜想的蔣媽媽。

“新東來了!新東來看我了!”老人對“兒子”的到來十分高興。半個月的相處中,蕭昌永悉心照顧著這位沒有血緣關系的母親,與老人的感情也日漸深厚。臨別時,他告訴蔣媽媽,自己明年可能會退伍,以后再來看蔣媽媽就比較困難了。沒想到,愛“子”心切的老人聽說“新東”要退伍,高興地連連說:“好啊,好啊!你退伍了就來我這裡,我要早上也見到你,晚上也見到你!”

蕭昌永答應了老人。

朴實的蕭昌永帶著老人的期盼回到福建省長汀縣老家,向家裡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經過革命洗禮的蕭父聽說兒子要為英雄烈士蔣新苟的母親養老,高興地對兒子說:“好啊!好男兒志在四方,你一個年輕人,到哪裡都可以成才!”他還告訴昌永,家裡代代相傳“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的古訓,“你現在到江西去,一定要好好侍奉蔣媽媽!”

就這樣,1968年,24歲的蕭昌永退伍后,放棄了回鄉分配工作過安逸生活的機會,正式落戶吉安縣永和鎮,並改名“蔣新東”,認蔣媽媽曾喜秀做母親,侍奉這位失去了兒子的老人。從這一刻起,曾經的異鄉,變成了故鄉。

3.一番大寫的人生:為戰友盡孝 卻愧對自己父母

剛到吉安的生活十分困難。“當時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隻有睡在蔣媽媽床旁邊的窄竹床上,夜晚很難入睡。”蔣新東回憶說。

遠赴他鄉,替別人盡孝,蔣新東的行為,讓不少人有點看不懂。

“那個出了個烈士兒子的蔣家,有個福建當兵的給他家當兒子養老啦。”這樁稀罕事很快傳遍了小鎮,很多人都好奇地來蔣家看看這個“傻大兵”長啥樣,也有人篤言,給別人當兒子的蔣新東肯定呆不長久。

沒有過多地辯駁,蔣新東默默地拿起牆角的扁擔,幫老人挑水砍柴。轉業手續遲遲辦不下,為了生計,他夏天到河裡去撈柴火賣錢,還當過村小的代課老師,后來轉到一家精米加工廠當臨時工。由於踏實勤奮,他很快被推選為公社黨委副書記。

蔣新東與老伴羅金鳳笑對人生。圖片來源:中國吉安網

蔣媽媽為了“拴住”干兒子的心,就到處張羅為他找對象成家,最后,老人將自己的一個外孫女羅金鳳嫁給了蔣新東。

1981年,蔣媽媽去世了,這位失去了兒子的母親,由於“兒子”蔣新東的陪伴,晚年的歲月不再孤單。

同年,蔣新東的父親也過世了,老人生前曾對身邊人說:“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昌永在外工作、侍奉老人,對我隻要有這顆孝心,我就滿足了!”沒能陪伴父親左右的蔣新東在愧疚的同時,也對父親的理解充滿感恩。“當時隻有我父親支持我,我母親想不通,特別是我二姐。”蔣新東知道,因為他的那份承諾,讓他對自己的父母親注定要充滿愧疚。然而,是父親的極力支持,讓他能夠義無反顧地來到吉安縣,來到蔣媽媽身邊。

4.一個無悔的決定:用一生踐行承諾 無怨無悔

生活,教會蔣新東踏實,也教會他勤奮。一直不斷努力的他,逐步走上鄉鎮領導崗位,扎根基層,一干就是36年。再之后,他退休了,但蔣新東的報恩之旅遠未結束,他依然熱心於公益事業,熱心為居民辦好事、解難事、做實事。2007年,他為吉安縣將軍公園建設捐資1046元﹔汶川地震后,全家4個共產黨員共交納特殊黨費和捐款3000余元,小孩子把積贊的零用錢都捐了出來﹔近幾年福建老家新農村建設,蔣新東又組織規劃籌資15萬元,捐資3萬余元修橋鋪路。

蔣新東2013年全家福。圖片來源:央視網

“傳祖訓,正家風”,是兒孫們的切身體會。蔣新東不僅自己踐行“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的祖訓家風,而且言傳身教。在蔣新東夫婦的教導和影響下,孩子個個遵紀守法,勤勞致富,樂於助人,逢年過節,一家十幾口人都歡聚在一起,其樂無窮。2015年5月,蔣新東家庭還光榮入選了“全國最美家庭”。

而今,年屆古稀的蔣新東回首49年前的那次相遇,感慨地說:“作為當時受到烈士事跡感動而改名的眾多同志中的一個,我兌現了陪伴蔣媽媽一生的承諾,身為共產黨員,我無怨無悔。”因為,這也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一段緣分。“我父親一句話陪伴了我的一生。他說,人的一生要為兩種人服務,一種是最可愛的人,一種是最可憐的人。”蔣新東說,“我現在也會用這句話教育我的孫子孫女,要一直把雷鋒精神放在心裡,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特殊的年代裡有著似火的熱情,歲月的變遷卻帶走無數過往的痕跡。光陰荏苒,年輕的蕭昌永終於變成了遲暮的蔣新東。當時代的風霜褪盡,他的答案寫在厚重的大地裡。

(本網根據《好兒子蔣新東47年守護戰友母親詮釋大愛》、《一諾半世紀 退伍兵改名換姓47載為犧牲英雄母親盡孝》綜合改編,感謝中國文明網江西站提供資料。)

編輯點評

生死關頭,戰友轟轟烈烈舍己救人﹔歲月長河,他用默默無聞踐行諾言。為了一個承諾,蔣新東帶著對英雄的崇敬、對父母家人的愧疚,用半個世紀改名換姓當兒子照顧英雄的母親,是對英雄最好的撫慰,是真正的大愛無言。年輕的蕭昌永終於變成了遲暮的蔣新東,而他的答案卻寫在了厚重的大地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