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特色”成就競爭優勢——國產手機業調研(下)

2015年05月19日09:4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成就競爭優勢

從5月19日開始,美國、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就可以通過小米線上商店購買小米移動電源、耳機以及小米手環等配件新品。而這只是小米整體海外戰略的一小步。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表示,國際市場將是小米的新戰場。

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品牌正在發力海外市場。深諳中國消費者喜歡大屏幕、金屬質感、多制式等特殊需求,國產手機廠商經過多年經驗積澱,能夠迅速精准的把握用戶需求,奠定了國產手機品牌的市場基礎。如今,這一優勢正在海外市場繼續發揮。

正如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所言,“2G時代,我們說國產手機落后國際品牌3年,3G時代落后1年,而現在國內手機廠商已經領先國際品牌一個‘身位’。”依托中國消費者,國產手機廠商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走出了一條“中國之路”。而“中國特色”,也成為國產手機最核心的競爭力。

中國需求佔據先機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淨增4G用戶2300萬,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總用戶達1.62億,佔移動電話用戶比重達12.5%,在業內專家們看來,移動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國產手機能“快馬加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隨著4G的更新換代,原有終端產品、分銷渠道、品牌運營、運營商補貼及業務形態都會發生變化,對於改變2G和3G時代中國本土廠商技術儲備不足、話語權偏低等意義重大,有利於提升本土廠商在技術和標准方面的國際地位。

市場研究機構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也表示,“4G手機和國際品牌相比,國產手機廠商抓住了市場變化的先機。”的確,曾有市場預測分析,千元4G手機要到2015年才能上市,但僅僅2014年,國產廠商拿出的千元4G手機就佔4G手機整體市場份額的65%,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常用的5模10頻和5模13頻的高水平融合芯片讓消費者可以“一機走遍全球”,雙卡雙待在中高端機型中也十分常見。

在通信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看來,“中國需求”還體現在消費者的變化上,比如消費者普遍反映,相比國外品牌,國產手機更漂亮,待機時間也更長等。“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消費者有成熟的電商消費習慣,也習慣了使用互聯網獲得信息,終端廠商也要適應這種變化。”項立剛說。

中國服務獨辟蹊徑

因為一項簡單的功能,用慣了三星的四川成都的軟件工程師曹雪把自己的新手機換成了小米,“有時候打客服電話聽語音一層一層菜單選下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務就要好幾分鐘,但小米把這些菜單變成了文字顯示,點幾個按鍵就能解決問題。”小米便捷的操作模式有著很好的使用體驗。事實上,本土廠商的優勢就是能對用戶的需求和反饋快速討論和評估,並且變成行動。

“細致入微的服務創新,是國產手機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朱大林同樣對國產手機廠商的“貼心”記憶猶新:“拿售后服務來說,聯想和魅族能夠提供手機維修上門服務,華為在自己的官網上明示了包括主板、屏幕、電池等在內的主要備件價格。隨著市場的成熟,差異化的服務也是廠商打破同質化競爭的突破口。”

如果說這些都是消費者能直接感受到的服務,那麼國產手機廠商甚至還在“水面”之下進行著更底層的服務優化。項立剛表示,最近某新聞客戶端告訴他,在未來隻要用戶授權,其客戶端甚至可以調用包括位置信息等底層數據,為用戶提供更為精准的新聞推送,“這顯然需要與手機廠商合作。現在本土廠商與本地化應用的合作越來越深入,基於自家的手機優化常用應用幾乎成為‘標配’,這也是國際品牌很少進行的工作。雖然消費者不知道這些,但他會覺得,自己的手機用起來更流暢,更省電。”

中國模式前景可期

一面是國產手機佔據手機市場七成以上的利好,一面則是“紅海”中殘酷的競爭。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表示,從行業數據來看,2014年年初國內手機品牌還有540多個,但到了年底,已經有140家銷聲匿跡,“說到底,沒有靈魂,不創造價值,不響應消費者內心呼喚,單純靠硬件堆砌的廠商一定會消失。”

歸根結底,對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以用戶體驗優先的“中國模式”的貫徹力度,將決定國產手機廠商的未來,也將為它們帶來全新的價值。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表示,在推動手機產業發展上,工信部也十分重視面向市場和用戶的應用創新,“鼓勵手機企業圍繞城鄉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實施差異化戰略,在功能設計、工藝外觀、服務模式等方面展開錯位競爭。”

“國內手機廠商要考慮兩個變化:一是未來從4G向5G的演進,二是多個網絡的融合發展,從現在的‘三網融合’到未來的‘N網融合’,特別是如何與物聯網和智能硬件整合,通過增值服務實現更大的價值。”曾劍秋表示。朱大林同樣認為,“互聯網+”將給國產手機帶來新的機遇:“手機廠商應主動與智能硬件企業和傳統家電企業合作,共建完整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將此作為自己脫離‘機海戰術’的突破口。”

“中國模式”也在幫助國產手機廠商在海外立定腳跟。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營銷還是服務經驗,國產廠商在國內市場積攢的經驗可以平移,從整個行業上來看,過去我們的手機主要銷往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但現在手機廠商們瞄准的則是新興市場國家甚至歐美等主流高端市場。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變化?過去我們賣的是性價比,其實就是便宜,但現在國內企業已經可以拿品牌和服務“說事”,國產手機品牌的議價能力也隨之提高。(陳 靜 黃 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