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至6月9日,本市百余家各級各類檔案部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將根據國家檔案局的要求與部署,開展“檔案日”宣傳活動。
2007年,國際檔案理事會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國際檔案日不僅是屬於檔案與檔案人的節日,也是促進社會公眾了解檔案,參與和檔案有關活動的良好契機。為此,本報專訪了上海市檔案局(館)長朱紀華。
200多場活動演繹“檔案日”主題
記者:今年上海“檔案日”活動的主題是什麼?社會公眾又將如何參與“檔案日”活動?
朱紀華:今年的主題是“創新發展·檔案見証”,意在圍繞上海正在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檔案見証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的創新底蘊、創新思想、創新機制、創新舉措和創新成果。它將通過200多場活動生動演繹“檔案與創新發展”、“檔案與創新人才”、“檔案與社會發展”、“檔案與文化傳承”等四個專題。市檔案局與團市委共同主辦的“上海創新發展檔案展”,則利用館藏檔案和從社會征集來的展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上海創新發展的不凡歷程和城市精神。第二批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的評選結果也將在6月9日向社會公布,部分申報項目還將在市檔案館外灘館公開陳列展示,公眾將有機會一睹這些平日“藏在深閨”的檔案珍品的風採。
一站式檢索將提供更便捷服務
記者:說起檔案或檔案館,過去給人的印象頗具神秘感,但是近年來檔案與百姓的關系日益貼近,服務民生的功能日漸突出。作為檔案館,目前主要公共服務項目是什麼?
朱紀華:檔案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和人民群眾各方面情況的真實記錄,長期以來檔案工作比較多是為黨政機關和專家學者服務。近年來,檔案部門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在滿足工作查考需要、保障公民基本權益、創新和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為市民提供館藏開放檔案和政府公開信息的利用服務,是市和區縣檔案館的一項基本工作。我們建成了覆蓋全市的民生檔案遠程查詢服務系統,市民憑本人有效身份証件,在就近首訪的檔案館或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就可以查到本人的婚姻登記、計劃生育、知青上山下鄉、知青返城和知青子女回滬等五類檔案信息,並可當場獲得檔案部門出具的檔案証明,一次性把要辦的事辦完。目前受惠於這項服務的群眾已超過3萬多人次。現在我們正在積極探索“一站式開放檔案檢索平台”的運作,爭取為市民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檔案信息化服務。
開發更多精彩檔案文化產品
記者:世界上許多國家,檔案館一般都是與博物館、美術館並列的文化機構,我國的檔案館有沒有文化方面的職能?平時又有哪些面向市民的文化活動?
朱紀華:檔案與文化密不可分。檔案本身就具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檔案部門理應發揮集聚與發散歷史文化信息這一獨特優勢,堅持為社會大眾、為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優質的服務。
近年來,本市檔案部門以社會公眾為服務對象,以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為目的,依托檔案信息資源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產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們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歷史的回聲——‘檔案裡的故事’ 檔案法制宣傳與檔案文化傳播全市社區巡講”活動,邀請滬上知名藝術家走進社區、機關、圖書館和學校,以親切的滬語方言和接地氣的表演形式,演繹檔案背后的生動故事,吸引了上萬名觀眾,有效地傳播了檔案法制與文化。依托檔案資源舉辦展覽也是我們的強項,這兩年與有關單位共同主辦的“紅星照耀中國——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海上家風——上海市好家訓好家風好家庭風貌”等展覽,都收獲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發揮了檔案資源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
源源不斷記錄城市發展歷史
記者:除了記錄歷史,檔案在當今城市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朱紀華:對一座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城市而言,檔案保存了城市發展的基礎數據,往往在關鍵時刻顯身手。舉個例子,1990年上海地鐵1號線上馬,穿越閘北、黃浦、盧灣、徐匯和閔行區,工程遇到的最難問題是處理地下無數個管線和隱蔽工程,而檔案中的原始信息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依據。因此,檔案資源與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一樣,都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
從世界500強財富論壇到APEC會議,從抗擊“非典”到抗震救災,從世博會到亞信峰會,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到迪士尼樂園,檔案部門對城市的每一項重大活動、每一個重大工程都及時開展了收集建檔工作。去年,市檔案館成立了“上海金融檔案史料中心”,通過舉辦專題展覽和出版史料專輯,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出版了《館藏中國近現代名人墨跡》、《外灘影像1841—1949》等檔案編研作品,堅持辦好辦強歷史文化類月刊《檔案春秋》等,服務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可以說,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發展到哪裡,檔案工作就延伸到哪裡。一份份珍貴檔案,源源不斷地續寫著上海的歷史,梳理著上海城市發展的脈絡。(記者 洪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