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拿出穩增長“新工具”——

稅收優惠將更多消費留在國內

崔文苑

2015年04月29日09:3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稅收優惠將更多消費留在國內

在經濟新常態下,以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為目標的稅收調整政策已經成為宏觀經濟調控工具箱中的工具之一。隻有將這一工具用好,才能切實“讓利”於消費者,將龐大的消費力量“留在”國內—

從美國休假回北京的醫藥公司負責人王先生,旅游中僅皮包、化妝品和衣服鞋子就花去兩萬元。“有的國際名牌比國內便宜很多,購物時‘根本停不下來’。”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正是這樣“剎不住”的海外購物欲,成就了中國人均境外購物消費曾達6727元、排名全球第一的水平。

在亟需國內消費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情形下,如何將旺盛的消費力量留在國內?降低進出口環節稅收、留足降價空間、“讓利”於消費者實屬有效之策。4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一系列稅收調整政策,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完善消費稅政策、增設免稅店等方式,擴大內需,穩定增長。

“讓利”促進消費

“進口商品不僅有關稅,還有進口環節的消費稅。此次調整,將這些方面都兼顧到了。”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國內消費者需求大的部分國外日用消費品,於今年6月底前開展降低進口關稅試點,逐步擴大降稅商品范圍﹔同時還將結合稅制改革,完善服飾、化妝品等大眾消費品的消費稅政策,統籌調整征稅范圍、稅率和征收環節。

在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看來,“一攬子”的政策優惠,不僅在稅收減免本身,還在於打造稅收優惠落實渠道。比如,增設和恢復口岸進境免稅店、完善跨境電商進口有關政策。“有助於增強消費的便利性,激發消費意願。”白景明說。

不少消費者在出國旅游時消費水平“驟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同樣的支出成本,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要想將更多購買力“留在”國內,並吸引外國游客來中國消費,首先要從“讓利”消費者、降低消費成本上著手。

“今天出台的這一系列政策,就能夠在降低進口商品、大眾消費品支出成本上發揮作用。”白景明說,比如關稅是價外稅,也就是說買一件外國商品,除了付價款還要單獨繳納關稅。因而降低關稅,會直接降低消費者支出成本。

“除此之外,還應該看到政策對提升消費便利性的影響。成本下來了、便捷度上去了,在國內消費意願也自然會增強。”楊志勇給記者舉例子說,比如一件外國商品在國內購買成本是1000元,在海外某個國家是500元,稅收減免優惠后,國內支出成本大約在600元到700元,綜合出國來回的路費等支出,不少消費者會選擇在國內買。“而且,對於一些自貿區等地方的商家來說,批量從國外代購,稅收優惠也會降低其經營成本,最終也會讓利給消費者。而且對消費者來說,如果成本差不了太多,從國內發貨,比從海外發貨更便捷,很有吸引力。”

消費給力增長

“近幾年,我國消費率在不斷上升,但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比較低。”白景明說。消費率,指的是消費額佔GDP的比重,反映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用於最終消費的情況。

4月16日,商務部研究院發布《2015年消費市場發展報告》指出,今年我國消費率將實現10年來首次突破50%,但這與世界平均消費率80%左右的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專家表示,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將有助於提升消費率,增加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

“提高消費率的切入點,在於通過拉動大眾消費品消費。這次政策調整就非常有針對性,比如要進一步完善服飾、化妝品等消費稅政策。”白景明說,提高消費率對穩增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一,有助於圍繞消費升級,促進企業“以銷定產”,通過消費端的需求反向拉動供應,加快推進中國產品品牌的打造。其二,有助於營造公平競爭的進出口環境,增加群眾購買意願較強的消費品進口,促進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出口,在穩增長、惠民生、促就業等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